凡人的修养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著名农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新渡户稻造的《修养》(一九一一)作于一百年前,在本国风靡了一个世纪之后,如今终于有了中文译本而得以在汉语读书界流传。
  新渡户稻造(一八六二——一九三三)是明治时代影响巨大的历史人物,其复杂的个人经历、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独特的学问思想信仰为《修养》一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他出生于传统的武士之家,早年就读于札幌农学校并在该校外聘美国人教师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洗礼。东京帝国大学英语和农业经济学科毕业后,他又远涉重洋留学美国霍普斯金大学。一八九一年回国后历任札幌农学校、京都帝国大学等教职,日俄战争前后,新兴国家日本于内部开拓北海道,在海外开始领有萨哈林、朝鲜等,新渡户稻造在此种背景下于京都、东京两帝国大学首次开设“殖民政策学”讲座,逐渐确立起为帝国日本提供海外殖民统治技术的学问,这个学问体系经历一九四五年的战败改为“地域研究”而一直保留在日本的大学学科体制中。除了农业经济学和殖民政策方面的学术成就,新渡户稻造还曾担任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女子大学校长职务,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晚年则出任过国际联盟事务次长,于世界各地推动和平友好事业,成为当时日本少有的国际主义人士。可以说,新渡户稻造是典型的“明治教养人”,一方面有忠诚于明治国家的浓重观念,同时兼具“自由民权”和个人独立的志向,又贯通古今东西的思想学问并形成了高远的国际主义视野。
  《修养》出版于明治末年,那时正是现代日本通过“文明开化”和“殖產兴业”而初步完成民族国家制度建设的阶段,又经过与周边两大帝国——清帝国和俄国的两场战争而获胜,使日本人在海外扩张上形成了基本的民族认同。这个阶段,已经初步达成“富国强兵”目标的日本国家,其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塑造新型的均质化的可以效忠国家的国民。正因此,明治末年开始出现了有关“日本人论”、“日本国民性论”方面的书籍流行一时的趋势。作为身在这个国家体制内部担任教育方面重要职务的新渡户稻造,自然会对此种塑造和培养“新国民”的时代要求抱有自觉的意识。然而,我们翻阅《修养》一书,却注意到其中并没有当时弥漫于各类国民性论和谈教养的书籍中那种浓重的国家意识和国民道德论的色调,作者一再强调其主旨在于为普通人建立个体人格的修身标准,其最大的心愿也不过是“为迷茫者指明方向,为气馁者增添力量,为哭泣者擦去眼泪”以“抚慰不满者的心”。而已。
  在我看来,这种淡化“国家民族”或“国民”等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从现代人个体人格的确立角度切入道德修身问题的低调策略,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它能够超越时代限制而博得广泛好评且畅销不衰的原因所在。当然,在作者新渡户稻造那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好国民”这样的意识并非不存在,如书中谈“储蓄”的章节就提到假如一个人“为国家培养出来的是几位善良的国民,这也是对国家的贡献”,而具备储蓄意识的人往往思维缜密,“日后必然会成为能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公民”。但这也是以首先养成个体健全的人格、提高公民的一般道德修养为前提的。由于作者更看重公民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而有意识地避开理论上的“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二元论述的框架,认为以此“框架”讨论修养,“有时也许会看出貌似重大的实际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没多大必要去应用于人世间”。因此,《修养》一书的论述具有更贴近个人道德实践的特征和广泛的适用性,避开了单纯为民族国家塑造合格“国民”提供劝谕,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性和道德说教的大而无当。
  《修养》依据作者复杂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融会东西方和古今的思想学问,从青年立志到信念勇气的建立,再到克己慎思和处世为人的道德修养,始终以个人的人格提升为其论述宗旨,重点强调的是修身立其诚的道德实践性和具体性。作者试图为普通人提供在平凡中超越平凡、于日常中克服凡庸的道德说法。这样,思想学问化成了智慧,经验和阅历铸成了一条条生命的箴言,而特别适合处在人格形成阶段的青年读者阅读。又由于淡化了为特定国家塑造合格“国民”的论旨,日本以外的读者也会从中受益而不至于产生隔阂之感。书中也有几处拿西方人与东方人进行比较以说明日本人某些方面弱点的地方,但感觉不到以西方标准来裁断东方人那种“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式的论调,反而常常是把东西方的智者圣贤平等地视为现代普通人道德修养的智慧源泉。比如谈到“克己”,作者就强调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乃是克己的最高境界,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忍辱负重的耶稣能够克服自己喊出“我战胜了世界”,则是克己的最高典范。
  在平凡中超越平凡、于日常中克服凡庸,这是《修养》作者为现代青年的人格塑造确立的基本目标,其是否道德和有修养的判断标准则是“常识”。因为,在作者看来,日常之中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多是平凡的,所以需要“靠常识来判断”,但这也是最难的。就是说,这个“常识”看似简单,比如中学教科书程度的为现代科学所证实的普通知识或者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善恶判断尺度等,但作为平凡的人能否持之以恒一生立志从善并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上呢,这样说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了。更何况,讲普通人的“修养”,“目的在于阐述我们平时尽自己的职责时所需要的精神准备,并不是希望你一跃成为英雄豪杰,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到世人的喝彩。功名富贵不应该成为修养的目的。自省而果敢,即使贫穷内心也会满足,即使受到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陷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情度过每一天”。可以说,新渡户稻造为现代普通人确立的“修养”目标是极平凡但也非常高远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情物理和道德实践的经验。这与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或道德规范的制度层面确立社会道德的体系不同,是从形而下的个人角度来思考现代人的道德行为尺度。
  我认为,为公民社会中每个普通人建立日常的道德行为尺度以提升其人格修养,这在当下尤为重要。自晚清以来,中国便一直处于社会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崩溃和重建过程之中,而重建历经波折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如今又遇到市场消费社会的来临和重商主义横行的冲击,道德失序和重建的任务十分艰难。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曾疾呼“吾人最后之觉醒”乃“伦理之觉醒”。就是说,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的变革必须以个人、家庭的伦理变革为前提。同样,社会道德制度的重建也需要以每个公民的个人人格修养的改造和提升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渡户稻造的《修养》不失为一本可读的书。
  (《修养》,新渡户稻造著,王成、陈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二○○九年版,30.00元)
其他文献
婺源“末代秀才”詹鸣铎,在其撰写的章回体自传《我之小史》中,有不少章节对晚清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徽州的民风士习做了生动的描绘。例如,清末废除科举之后,为了满足大批旧学生员对功名的渴求,官方仍然举办优贡和拔贡的考试。这些人经朝考合格,可以择优分等授予官职或教职。宣统元年(一九零九),詹氏在省会安庆投考拔贡交卷后,看到一位来自本省宿松县的老人,竟与儿孙三代同考,詹鸣铎认为鹤发苍颜仍来考贡,应是“名心不死”
再次拿起这部上下两册、厚达十厘米的大部头著作《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与两年前买来随意阅读不同,再读时心境已改变,关注点也有迁移。究其根本,也是因为这场新冠疫情,小小病毒四两拨千斤地改变了世界的当下格局和未来走势,整个世界将转到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新常态,我也以一颗适应新常态的心重新翻看这本书,试图从这些文字中寻找到理解美国政府和民众在此次疫情中诸多我们看来“奇怪”反应的文化缘由。  美国
#两亿人在家远程办公#  春节返工第一天,阿里旗下在线办公平台钉钉数据显示:全国上千万企业、近两亿人开启在家远程办公模式,钉钉视频会议成办公族日常。还有一些远程办公软件,如华为云WeLink,仅一日就新增近5000个企业/单位使用,春节期间新增企业数十万。疫情时期是一段特殊时期,然而,危机往往伴随着机遇,数字经济在这次疫情下让大家看到了它更大的潜力。  @去一处天涯:我们的工作基本都是领导在钉钉里
2016年12月6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在纽约特朗普大厦内会见泰里·布兰斯塔德。两位70岁的同龄人达成默契,特朗普打算提名布兰斯塔德出任下任美国驻华大使。  2017年5月2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布兰斯塔德为新任驻华大使。  2017年6月27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飞抵北京赴任;第二天,他就在其官邸的庭院中与记者会面并发表简短讲话,首次公开亮相。  布兰斯塔德何许人也?  71岁的他是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北京某高校读大四的陈佳玮支持将英语改为选修课,“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在一门学科上投入过多精力。”  佟羽正在河北某高中读高二,她认为学校的外语课程可以采取“强制”与“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提供多种外语选修课,规定每个人至少选择其中一种。”  “英语在工作中非常重要。”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魏禹昊,则坚决反对将英语改为选修,“所纠结的不是‘该不该学’的
宋代以前,“酒池肉林 ”“鸿门宴 ”“青梅煮酒论英雄 ”及“曲江流饮 ”之类的酒场故事,都与政治存在关联,或揭露沉湎误国之祸,或描写暗藏杀机之心,或表达指点江山之意,或彰显仕宦交游之趣。不过就政治话题而言,这些酒桌上的往事,都远不及宋朝那样丰富多样。  发生在乾德元年(九六三)的“杯酒释兵权 ”,是宋太祖亲自导演并主演的一场戏,配角乃禁军将帅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几位曾经直接参与了 “陈
一  “这部小说和普通的普罗小说不同,有很多浪漫的地方。”尾崎秀实这样评价自己一九三四年翻译出版的《只身走向大地的女人》。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尾崎曾任《朝日新闻》驻上海的特派记者,是日本著名评论家、记者、中国问题专家。而《只身走向大地的女人》正是美国左翼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自传小说《大地的女儿》的日译本(史沫特莱也凭借这本小说一举成名)。他们并非一般的作者与译者,两人其实相识于上海,都在赫赫有
一树桃花开了,开在木窗前,像一页诗经。  每年的春天,我总喜欢去看桃花。桃花是春天的主角,少了它,总觉春天缺了点什么。一进入桃园,便被扑面而来的粉色所俘获,一树树,一串串,千朵万朵连起来一片片,像天上的祥云,偶有稀疏的几枝,亦有着诗境的灵动。  桃花,桃花,我来寻你了!桃花的优雅与风韵只给懂桃花的人。桃花出现在原野里,像西施出现在吴宫,莲步轻移,罗裙微动,明眸善睐,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在桃花丛
(一)这是一个扬州乡下女孩来上海的故事。女孩许了一门亲,由于未婚夫过继给在上海帮佣的小姑奶奶,作为夫家的彩礼她意外得到一趟去上海的机会。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富萍》用这样一个开头入人情社会的狭长弄堂,女主人公懵然中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却仍然被那些早已熟悉的东西管束着,乡间的婚俗和七七八八的亲戚关系一开始就把富萍纳入了某个设定的程序。这个开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东西,弄堂里有几个小女孩在跳橡皮筋,富萍走到弄
据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岁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肉羊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安排、肉牛肉羊产量任务、财政贴息补助及养殖风险保障等多方面,对该区肉羊肉牛产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自治区将每年争取整合安排8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支持肉羊肉牛产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末,全区牛羊肉产量由2012年的84万吨增加到110万吨;到2020年,牛羊肉产量达到135万吨。自治区财政将扩大贴息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