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牛津的勇气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到青海三江源,亲历一线保护工作时,李雨晗放弃的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offer。
  在北京大学119周年庆典上,作为毕业生代表的她第一次说出自己的这个决定。会后,一位老人走到台前找到她,说:“姑娘,你的决定是错的,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按照罗德基金会的说法,李雨晗属于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2017年12月2日,她获得了罗德奖学金,该奖学金素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称。作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修生,她在青藏高原管理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一个科学研究站。
  李雨晗曾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年度榮誉学生”,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读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PPE)。就在那时,她确定要把动物保护变成终身事业。“对我来说,去三江源要比马上去上学更重要。”李雨晗说,她想看到一件事情具体的样子,不愿意只在想象中学习。
  在三江源,她与同事开着车翻山越岭去找牧民,入户调查野生动物捕食牲畜的情况以及如何处理垃圾等问题。
  藏民们“非常安详,一点也不着急”的生活态度让李雨晗很受触动。这个女孩儿明白:自己的人生不需要急急巴巴地过——赶快读完书,赶快找个好工作,赶快挣大钱。从漫长的人生来看,晚一两年没有什么。
  在三江源,她看到了人、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和帮助当地人保护好环境,尊重他们,教会他们保护家乡的知识和技能。”
  在三江源,李雨晗不会因来自大城市而产生优越感。“我完全不会这样想,我就是来向他们学习的,他们所具备的有关当地的知识是我没有的。”她这样给自己定位。
  与藏民语言不通,李雨晗也会乐呵呵地聊下去。她认为,很多事情你要主动才能得到。在北京十一学校时,李雨晗曾负责接待一批获美国总统奖的来访学生。他们告诉她,到一个新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和别人说话,否则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害羞或因尊重你而不与你交谈。“我发现他们这样做,能交到很多朋友。”李雨晗说。
  她所在的工作站坐落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落地窗,窗外就是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还有一个大大的玻璃顶,晚上躺在下面可以看到璀璨的星空。“卫生间则是广阔的天地,左边的小树林是男厕所,右边的小树林是女厕所。”李雨晗笑呵呵地说,“条件还是挺好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恶劣,无非是不能洗澡,只要把这点克服了就好。”每次野外工作结束,她会坐4个多小时的车,回到玉树市区的工作站洗个澡。
  危险虽有,但屈指可數。一次是开车去野外,天降大雪,路面结冰,李雨晗一路开得特别小心,害怕一不留神冲下悬崖。还有一次,她回到工作站却没有带钥匙,当时下着瓢泼大雨,雷电交加,周围没有人烟,一片漆黑。在等待同事回来的几个小时里,李雨晗待在车里,生怕一个雷劈过来。曾经还发生过一件事,当他们回到工作站时,发现玻璃门碎了,刚开始以为来了熊,特别害怕,后来发现是被牦牛顶坏的。经过此次惊吓,他们把工作站的门窗都加了一层铁丝网。
  对于李雨晗的玉树之行,父母只是有点担心,害怕女儿一去就上了瘾,一待就是三五年。至于其他问题,他们很放心。李雨晗出生在大学教师家庭,从小沐浴自由之风,即便读小学时,父母也会给她自己选择的机会,很少干涉。
  喜欢看书和旅游、不看电视剧和动漫的李雨晗,敢于暂时放弃留学而选择前往三江源,还得益于学校教育。“怎么样把想法转化为行动,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她说,“十一学校给了我向前闯的勇气,而北大和中学母校很相似。它们都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性,通过一次次的活动让你积累经验,最终你会明白,你的一些想法是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现实的。”
  从2018年9月开始,罗德学者李雨晗将在牛津大学深造,攻读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但她喜欢待在三江源,一回到玉树市区就不自在,想去野外。在一篇文章中,李雨晗写道:“这几个月来,我渐渐地可以自己独立爬山,也学会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捡牦牛粪生火做饭。现在,有人会把我认成藏族姑娘,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变化,说明我和这片土地越来越熟悉了。”
其他文献
摘 要: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17世纪英国与中国汉末都出现过创作高峰,笔者通过对邓恩、马维尔、罗伯特等“玄学派”英国诗人的作品与《古诗十九首》中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比较,窥见同一主题背后不同的精神内涵。17世纪“玄学派”英诗的创作内核是人文主义,而《古诗十九首》背后则是深受儒学影响又壮志难酬的下层文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关键词:及时行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儒学思想  作者简介:高宇璇(1996-),
一段隔夜的情话  说了半句,便无从下口  那时候并不清楚  山盟海誓需要付出什么  只知道不会轻易的承诺  回程的火车要等到明年了  连一封信也需要一个月  才能飞跃三千公里的距离  用几页温润的字眼  化解秋风四起的荒原  从前很慢  慢到人世間的爱  都有了超长的保鲜  没有救赎,也没有投降  那些年  昂着头颅的同胞  没有等来救赎  等来的是裂着口子的心伤  黄河成了弑子的亲娘  灵洁的平
摘 要: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常见品,其中文学也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网络原创文学成为现代人们非常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在网络文学中有越来越多的古典文学元素,古典文学当中语言、审美观念等元素的渗入使网络文学作品得到质的升华,本文主要对网络原创文学中古典文学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网络原创文学;古典文学元素;
摘 要:网络通俗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具体表现来说,它与传统小说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在文学发展与传统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经过合理创新与幻想得出的时代表现的产物,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极力追捧。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对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网络通俗文学;人物塑造;传统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宠儿》是一部充满对奴隶制度的血泪控诉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这段沉重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塞丝的异化的母爱呈现给读者。母爱在其笔下,演变成一种血腥的杀女行为。在对塞丝的爱与恶的探讨过程中,我们体谅到那个时代作为黑人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看见那段让所有黑人不愿回顾却无从忘却的屈辱历史。  关键词:宠儿;母爱;异化;奴隶制  作者简介:杜芬(198
摘 要:《饮中八仙歌》是杜甫诗中风格独特的一篇,与杜甫大多数诗歌沉郁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豁达、幽默、潇洒。杜甫选取醉酒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创作了《饮中八仙歌》这首独步千古的诗篇。在一群醉眼蒙眬的嗜酒者的放达与潇洒下,仍含有诗人对社会的观察、与他人的对照和于自我的观照。  关键词:杜甫;饮酒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
凝望千年,日月寄情,通儒,达道,参禅,与社稷苍生同安。  ——题记  生命之重,桃花之轻  1.  天空低下身子,从桃林里跑出我的祖国。  一朵柴门桃花,从泥土里取出肉身,结痂,坐果,长出希望。  离梦越来越近。我听到了桃花走向新时代的脚步声。  这是我人生深爱的第一朵花儿。阵痛之后的桃花,仿佛悟透了四季的喧嚣,跨过市声门槛,与云朵完成光明集结;桃花变成了有温度的词核,更是一处有深度的光源。  从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從此簟纹灯影。
摘 要:奥地利当代作家伊尔莎·艾兴格的短篇小说《被束缚的人》,塑造了一个“边缘人”的形象。本文将从“边缘人”的定义和分类,“边缘人”的存在特征和“边缘人”的表现形式几个方面入手,探讨《被束缚的人》中“边缘人”的心理变化、精神困境和他在小说中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被束缚的人》;伊尔莎·艾兴格;“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的三个中译本,对译者在翻译时出现的创造性误读现象的审美性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这种创造性误读是否应该值得提倡。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误读;审美性;《我是猫》  作者简介:马可可(1992.2-),男,汉,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