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角色体验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juren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17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文章角色中来,把握时机,亲身体验文中的每一个角色,才能切实搞好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拟人化的形象,每一人物或拟人化的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因此,我认为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角色体验,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的角色体验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做好角色的设计
  
  要想让学生在进行角色体验时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关键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角色,吸引学生在投入地“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教师设计角色时要把握面向全体、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角色”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扮演剧中人物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自己的思维,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凭借这些“背景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再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运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2.扮演小记者
  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就是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能调动“被访者”的思维积极性,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3.扮演参观者
  这种角色适合安排在没有具体人物描写的写景类文章中。“导演”把画面推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者”的身份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感悟课文语言提供了帮助。
  4.扮演作家
  近年来,儿童文学似乎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不会想象、创造,缺乏灵性。扮演作家,就是让孩子们以课文为依托尝试创编诗歌、童话等,培养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满足他们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为作文提供良好的动因和驱使力。
  5.扮演参赛者
  让学生扮演参赛者,就是要激起学生参与竞争的热情,让孩子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发展。
  
  二、课前的角色体验
  
  课前的角色体验,旨在淡化阅读的目的性色彩,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融入到自然感悟的境界中。
  1.课前表演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在上课前给出一个成语,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将成语的意思表演出来,然后由同学当场给予评价。有时我也请一组学生到讲台上来,让他们互相配合,自编自演新学的课本剧,演完后让“观众”评出优缺点。
  2.课前“辩论、演讲”
  有时根据文章需要我通过开展课前即兴“辩论、演讲”,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时也让学生编演一些小短剧,以达到激情益智、活跃思维的目的,如放学路上、买瓜等,促使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课堂上的角色体验
  
  1.抓空白引导角色体验,激情入境
  在文学创作中,为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平台。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的文章较多,因此,人物形象的空白和情节的空白是教师要引起重视的两大部分。对人物故事的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勾画人物形象。这种体验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有的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想象来补白。
  2.抓课文中跳跃的情节,引导学生想象空白
  在教学中,可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使情节更充实。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教育他“给”永远比“拿”愉快。在这里,让学生补白,儿子接到爸爸的信后会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以《儿子收到信》为题,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收到信后的情况。这样,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3.变换角色,体验真切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抒情能力
  要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角色,进入课文,促进思维的活跃,情感的体验,让他们从旁观者转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真情,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体情感相融合。表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激发兴趣,情感就能生动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教《再见了,亲人》,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几位女生扮演朝鲜亲人,几位男生扮演志愿军战士,重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并用语言描述。残酷的朝鲜战争结束了,但几年来,在炮火烟灰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结下的血肉深情怎能割舍……接着,扮演志愿军战士和扮演朝鲜人民的男女生进行交换表演,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原本枯燥的文字材料激活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促进学生用心阅读、真切体会。
  总之,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我们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让学生快乐地体验各种角色,在快乐中学好语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档案管理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搞好档案的科学管理。
为提高摩托车产品的设计开发效率,针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个性化定制,结合摩托车的设计特征,研究开发了基于尺寸驱动的摩托车参数化设计系统。
教学实践表明,一节课如能艺术性地结束,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顺口溜结束法  用顺口溜结束全课,言简意赅,易记成诵,朗朗上口,能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掌握所学内容。比如:《繁盛一时的隋朝》讲完后,我编了顺口溜结束本课重点:隋文帝,开国君,重改革,轻赋税,治国昌,美名扬。隋炀帝,功运河,施暴政,终灭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读”的训练,让“读”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多读少讲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教师支配,多是带领学生就
最近,在网络学习中偶得《导入技能评价单》,读后很受启发。《导入技能评价单》指出,导入好不好,要看导入能否引起学生兴趣;能否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能否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能否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导入时间掌握是否得当、紧凑。对照它,我整理了几点看法,以请教于同行。    一、导入的好坏关乎课堂的效率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多少页,今天我们学习某课”开题。接着开始板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再靠死打硬拼,大搞题海战术,而应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除要对必讲的知识点做好准备之外,更要深研教材,领悟每道习题的内涵,深挖每道习题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典型导向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则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当然,学生答题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回答出标准答案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的思维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学生更多的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或仅仅是发挥他们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才算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首先主体性的发挥应是学生“内发的”,是潜藏在体内的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主体性的苏醒。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是主动的,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然后尽其所能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