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不合理信念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3838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场中,常常会遇到各种诱发心理变化的事件,而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心情以及在该种情绪下的外部行为反应。ABC理论的提出者艾利斯认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内化和产生一些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主要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绝对化要求造成的诸多不顺
  张雷最近很是郁闷,因为在前阵子单位的职位竞聘中,他输给了他的大学同学刘斌。在大学时代,张雷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学习成绩排名第一,在文艺、体育方面都是能手,还担任了学校学生会主席,得到了很多荣誉和奖项。而刘斌则表现平平,学习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在中下游,也没有太显眼的成就和荣誉。毕业后他俩分配到了同一个单位,直到现在。张雷认为自己大学时样样都比刘斌强,工作后也应该比他混得好,现在怎么能输给刘斌呢?他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个社会、这个单位对他很不公平,感到非常不满。
  分析: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应该”“必须”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例如“作为妻子就应该把家务事管理好,免去我的后顾之忧”“他是我的孩子,就必须听我的话”“我必须赢得所有人的肯定和喜爱”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而且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意志和选择,总会有些事情无法满足这类人的绝对化要求,让他们感到不遂心、不如意。
  张雷固守着一个观念,就是认为自己必须比刘斌强。因此,当现实和他的观念不一致时,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的思维。实际上,学业表现和未来成就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而且刘斌能竞聘成功也许是因为他更适合这个职位,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比张雷更优秀。如果换一个适合张雷的职位,竞聘成功的可能就是张雷了。
  过分概括化导致自怨自艾
  小白是一名新教师,入职一个月后她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名教师,产生了辞职的念头。事情是这样的:小白从休产假的王老师手里接过了一个初二的班级,担任班主任和英语课的教学,她刚刚上岗满怀热情,兢兢业业地备课,对学生关爱有加,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她给每个学生设定了与自己约谈的时间。可是她发现,后排有些学生在自己的课上睡大觉,而且有几次她约谈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出现。小白感到很受伤,她觉得学生都不喜欢自己,和王老师相比,她差远了,在这里没有人看到她的一番苦心和默默付出,她一点儿也不受欢迎。既然自己不适合做老师,干脆放弃,辞职算了。
  分析: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会把事物的部分推断成全部,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例如因为一个同事迟到过两次,就把该人断定为“总是不守信用、不靠谱的人”;因为自己某一次的失败就认定自己“一无是处、永无成功之日”。这种不合理信念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怨天尤人,别人稍有差错就进行全盘否定,不利于人际交往,也易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二是自怨自艾,由于对自己也使用这种过度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很容易产生自责、自卑、自弃的心理,从而导致焦虑和抑郁。
  案例中的小白根据一部分学生的表现就作出了自己的结论:学生都不喜欢自己,没有人看到她的付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的思维,将部分人的行为过分概括化为所有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引导小白多挖掘自己生活中的积极经验,帮助她推翻这个过分概括化的观点——“仔细想一想,班里有没有一些学生是比较支持你、喜欢你的?”
  “糟糕至极”的想法令人过分自责
  有一次,小李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代表自己所在的单位发言,由于前一晚在朋友的婚宴上喝醉了,第二天出门时匆忙中忘了带发言的材料。结果,这次发言他没有表现好,主题不鲜明,话语缺乏逻辑性,还经常磕磕巴巴,小李站在台上非常尴尬,满腔通红,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交流会结束之后,这件事反复在小李脑海中盘旋,他在想:“这下一切都完了,同行们该怎么看我啊?他们肯定认为我没水平、没能力、没诚意,我给单位丢尽了脸,领导会撤我的职吗?会给我处分吗?我还有什么前途?有什么未来?还不如死了算了!”
  分析:这种观念认为,如果有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甚至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例如“考不上大学我的人生就彻底完蛋了”“如果当不上处长就不会有前途了”“如果离婚了,我的人生不再会有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总难免会发生一些负性事件,一般来说,我们能认知到这是件坏事,但并不会认为它具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而怀有“糟糕至极”不合理信念的人则会把生活中所有的负性事件就当成是灭顶之灾,从而引起极端不良的情绪反应:耻辱、自责、悲观、抑郁,而且难以自拔。
  小李把一次偶然的失误当做自己人生中的灾难,从而引发了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这是典型的“糟糕至极”的想法。如果小李的观念是:“一个事故改变不了我的人生,我还有很多时间、很多机会”,就不至于导致如此负面的情绪了。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不合理信念,但只要我们对它们有所察觉并及时调整,就不至于对情绪产生破坏作用。
  (节选自中国人事出版社《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其他文献
“2011-2012年韬睿惠悦企业内部沟通投资回报率调研结果分享会”于2012年4月分别在北京、上海两地召开,共有来自数百家企业的高管及人力资源负责人出席会议。在北京的发布会中,韬睿惠悦人力资本咨询北方区总经理江为加女士和韬睿惠悦组织效能及调研咨询中国区总经理林杰文先生分别就“如何有效运用内部沟通助力组织的变革”和“建立企业专属的员工价值主张”主题发表演讲。   高效组织的绩效胜过同行的比率是低效
正常人的智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成了高级公务员,有的成了专家学者,而有的在事业上却一直没有大的进步。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差异呢?  一次校友会上,王武英的一段演讲吸引了与会者注意。  “在起跑线都差不多情况下,要想成功,必须倾心培养两个字——情商。本人先后在大学、德企、日企,以及中国、日本工作过。我发现,不管你多么聪明,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似乎更偏重于情商。在上海工作六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职业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对技能要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制定一系列绿色技能开发计划,以满足绿色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我国的绿色技能培训已经初露端倪,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绿色技能培训计划。  近些年,由于全球变暖、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不得
所谓人才驱动策略,是指了解既有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到适合的岗位。策略包括:人才审计,即发现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继任者规划的制定,挖掘既有人才的潜力,提升既有人才的价值;员工发展规划,识别员工的对自身发展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发展。  全球领先的人才服务机构SHL公司近期举办了题为“人才智能,支撑零售业有序发展”的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层论坛,包括数家全球大型零售仓储超市以及顶级奢侈品牌在内的企业人力资
正所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创业就是打江山,打江山本就是草莽的事,读了太多书,想法很多,凡事讲究合理,遇到问题时反而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而是坐视亏损,最后病入膏肓。      致信人:何飞鹏,台湾资深出版人,现任台湾城邦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等媒体,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曾获“出版风云人物”等奖项
2012年3月27日上午,湖南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会员代表、引智重点服务单位、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湖南省常务副省长于来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邓群策同志主持会议,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外国专家局局长王瑰曙作工作报告,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省
人说“千里走单骑”,情急之下也有“百里打出租”。  凌晨两点,繁星点点。北京市市郊,一户农家小院的电话突然响起。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穿着拖鞋,睡眼朦胧地拿起电话。“果果找我?啊!果果不肯睡觉?......嗯,好!好!我马上赶回去!”妇女刚转身又想起什么,马上打去电话:“现在没有进城的车了,怎么办啊?”电话那头传来声音:“我来接您!”  市区一个居民楼里,哇哇哭闹的孩子声音已经有些嘶哑。听到开门声
被访嘉宾:李捷,亚信联创集团人力资源及业务运营副总裁   如果企业以完成某项事业为使命,那么每个员工都是这项事业的成就者。    所谓企业使命,就是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有人说,赚钱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但是,仅仅为了赚钱的企业一定不是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乔布斯曾经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对企业而言,首先,要让它的员工安居立业、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要
2002年,迅雷的雏形诞生于美国硅谷;2003年,创始人邹胜龙、程浩回国创业,“迅雷2”首次对外发布;2004年,“迅雷3 ”“迅雷4”先后发布;2005年,“迷你迅雷”“迅雷5”先后发布;2006年,Web迅雷BETA发布;2007年,迅雷看看上线;2008年,迅雷软件助手、迅雷游戏、迅雷安全助手相继发布;2009年,"迅雷5.9"、迅雷会员系统、迅雷群侠传网页游戏、迅雷家庭数字娱乐产品相继发布
如前所述,在国外,医药代表已是一个存在多年的职业,“收入可观,受人尊重,和医生是多年的工作伙伴,许多人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职业群体,从业人数一直大幅增加,职业前景很广阔”。  在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年前便建立了医药代表认证及注册制度。  拥有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的美国,1966年开始正式设置MR(医药代表资格)制度,全国共有近30家制药企业,其中创立于1849年、如今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