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虽然是我们老祖宗流行的“普通话”,不过,学生看待它可以说是敬畏有加,他们从内心深处不会主动喜欢文言文,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如何改变现状已经成为无法回避、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摸索,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颇有成效。
  一、以趣激趣,拉近距离
  1.内容讲究循序渐进。学生不知道其实他们一早就接触过文言文的内容,比如“守株待兔”“鹬蚌相争”,只不过当时是用白话文的形式呈现的。通过讲述耳熟能详的文言寓言故事、神话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拉近距离,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学好文言文。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是学好文言文的首要条件,不但使他们学好、好学,还使他们乐学。
  2.形式力求百花齐放。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如教学《幼时记趣》时,播放充满童趣的配乐朗读,虚实相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象幼时的作者在蚊帐中观蚊如鹤,想象二虫斗草间却被不速之客癞蛤蟆给吞了,灵动的画面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宛若身临其境。教学《三峡》时,以一段三峡风景的视频导入,让学生领略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也可让学生尝试自主搜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教学《爱莲说》时,学生带来了各种姿态的荷花图片,还有自己的摄影作品;有的找到吟诵荷花的诗句,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有的把自己对荷花的印象描述出来。学生将自己的关注点拿出来分享,调动内在的热情,激发活跃的思维。
  二、质疑探究,提升能力
  学生自主发现一个问题甚于教师讲授十个问题。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把以往注重结果的课堂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的课堂,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善于释疑,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绝佳途径。
  在执教《赵普》的公开课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借助注释和字典,并把自己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要点找出来。这一环节足足花了15分钟,静静的,只听得见哗哗的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也许作为公开课有点冷场,可笔者觉得这个环节省略不得。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探寻然后知不足,探究然后知所困,为集体讨论环节做足了准备。有认同、有争论,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迸溅出一朵朵美丽的火花。然后,学生自主积累,寻找规律,触类旁通,为课外文言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会质疑、思考、选择、感悟,在合作中共同生成,实践能力逐渐提高,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三、深入浅出,方法引领
  在翻译文言文时,学生经常感到一头雾水或是搜索枯肠而无所得。教师可以将规律性的方法技巧介绍给学生,便于其尝试。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可以算是初中阶段学生和文言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指导他们去发掘古人和我们说话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古人运用的词语有一词多义的,特别是虚词,如“之”字,文中就有好几种不同的用法。同时,学生还发现古人的说话方式很有意思,比如“见二虫斗草间”,应为“见二虫于草间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是把主语给弄“丢”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些是特殊句式,学生由感性思维逐渐上升到理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知识的积淀,就可以带领学生归纳翻译五法:一“换”,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需要换成双音节词,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如《论语》中“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是两个词,分别翻译成“可以”和“凭借”。二“留”,专用名词如人名、时间、地点、朝代、官职等词不需要翻译。如《三峡》中的“白帝”“江陵”,保留即可。三“调”,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四“补”,文言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部分。五“删”,文言文有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可以删去。
  四、融入文本,体味感悟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其在文学、情感方面具有熏陶默化的影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三峡》中描写三峡秋景,“清荣峻茂”一句既点明了景物,又描绘出其特点,“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行文流转清新,着眼于画意,可以说是一字一景总关情。《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虽然遭遇贬谪,却能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淡然自适,领悟到一时的失意并不要紧,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精彩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融入文本,体味感悟文言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感”情,“明”智,“悟”理。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新教材具有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等特点,深受老师、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它存在着词汇量过多,编排顺序不够合理,对话活动过多,背景知识过少等缺点。本文将就新教材的特点,以及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调整课文的顺序,适当增加背景知识及语法知识,减少词汇及对话活动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目标 教学 特点 调整 增减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吸收各种知识营养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以其强大而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这样说明的: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摘要]《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本课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课堂由“自主学习、活学活用、互动探究、问题生成”四个环节组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完成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国1787年宪法自主导学  [中图分类号]G6
中华古典文献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然而,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唯急功之速成,无信仰之追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其没有榜样去学习,没有环境之熏陶,所见皆为黑色灰色反面负面的事件,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
1毛毛神秘地对龙龙说:“我能用扑克牌读懂你的心。来,你从这副扑克牌中任意选出21张,然后交给我。”  “这不就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吗?”龙龙半信半疑地挑出21张牌。  2“现在我要发动它的‘超能力’了。”毛毛一边碎碎念,一边洗牌,然后将牌面向着龙龙,“选一张牌记好,不要告诉我。”  龙龙默默记下其中一张牌,说:“记好了!我看你能耍什么把戏。”  3毛毛把背面朝上的扑克牌从左到右先放3张,然后把手里的
作文片段是指用一段小的篇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  片断训练的宗旨是从局部、小处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然后过渡到构思整篇作文,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片段训练。  一、在阅读中
《林黛玉进贾府》各色人物的出场,虚实结合,动静相间,似贬实褒,细细味之,让人不得不赞一句:妙笔天成!  一、主次分明,实虚结合——贾母与贾赦、贾政的出场  贾母与贾赦、贾政都是贾府中的关键主子,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应该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所必须要拜见的人物。  先看贾母的出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
[摘 要]文章以作者一次参赛的教学设计为例,从“紧扣课标、关注学情、强化主体、彰显特色”四个方面谈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感悟,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去研究好课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紧扣课标 关注学情 强化主体 彰显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86  教学设计是教师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以牛津版教材为例,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进行了探索,通过“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达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法律模块是贯穿学生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和守法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培养学生用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分布在八年级下册的一、二、三单元;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公民意识,主要集中在九年级《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中。  如何创设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法律模块的学材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学材应当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