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后的痛感人生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生命意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的一场修禊宴会的经历,也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一、畅叙幽情
  就魏晋时期的思想特点而言,易、老、庄之学代替了经学,知识分子突破了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了一种反常的魏晋风度。《兰亭集序》指出的“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则恰好对应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重要生活方式:任诞和清谈。
  任诞即是指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晋书·范宣传》记载道:“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竟以裸裎为高。”自东晋以来,此种风气依旧存续。“寻以世难,避乱渡江,复依辅之。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累日。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可见,魏晋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性足”的泥淖,将欲望认作性情。一时间欲望的满足,便觉得自得性情之真。这便曲解了庄子性真之旨,而落入了世俗与卑劣。
  兰亭集会与西晋名士集会不同,不再有携妓东山、对弄侍妾、裸袒酣饮的“任诞”之举,更多的是体验自然之美、饮酒清谈之雅事。在崇山峻岭之间,茂林修竹之侧,引曲水以流觞,确乎是“足以畅叙幽情”之乐事。此处的关键在于“幽情”二字,“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故发挥人之性情可以抵道,“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东晋的知识分子“在内认识到了自我,在外认识到了自然”,并且认为人情源于天情,天情源于道情,故可以通过观察自然而认识自我,探究生命的意义。自然宁静而渊深,人情要契合自然之道,则自然亦当宁静而深情。那么,“幽情”与放荡不羁之情便不同,故此次集会不同于前文所指名士之聚会,兰亭集会的名士则更多地关注自然,以发现自然之深情。所以,前者任诞而躁动,后者深情而宁静。兰亭集会正是老庄人生理想诗意化的现实生活的一隅,从这一隅之中,足以窥视出东晋知识分子任性任情、不受拘束、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美中感受与领悟人生之道的审美情趣。
  二、暂得于己
  梁漱溟以为人生有三阶段:认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政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即以外物反观自我。在魏晋之时,政治败坏,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于是乎,魏晋的知识分子,譬如嵇康、阮籍,都极力从政治中抽身,试图回归到人生的第一阶段,将自我融入自然,以期抵抗当时虚伪之礼教或保命。西晋名士继承其放荡不羁之举止,而没有体味其无奈、悲怆之心境,故落于泥淖之中而不自知。东晋政治较为安定,王羲之等人又是士族门阀,政治上的倾向绝异于嵇康、阮籍。但其审美情趣则存续了嵇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放棹投竿,优游卒年”之审美境界,并将之付诸生活实践。故东晋的知识分子热衷于自然山水,王羲之尤甚。其在一封信中寫道:“顷有小差。欲极游目之娱,而吏卒守之,可叹耳。东阳花果似小可,何日得卿诸人。”
  嵇康、阮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归之于自然,是不得已而退;王羲之则是出于性情而归之于自然。两者皆是归于自然,而境遇截然不同。
  王羲之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之间,快然自足,了此一生。但是人世间的痛苦接踵而至,其书札之中,常谈及死亡之事,“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从弟子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奈何奈何!”“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已。可复如何!”这正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怀”。没有政治上的原因作为支撑,切心之痛让王羲之对“声无哀乐论”等玄学旨趣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真性呐喊。王羲之试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快然自足,然而视听之娱终归是短暂的,现实人生的痛苦最终打破了精神的幻想。如此,嵇康、阮籍是因为政治之不可为而退,王羲之则是由于现实之不可退避而进,最终都指向了现实的痛苦。
  三、岂不痛哉
  死亡是人世间共有之痛苦,在魏晋时代尤甚,瘟疫、战争、政治迫害都可以轻易夺人性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烈之状随处可见,“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的情况也屡屡发生。于是,对死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了魏晋时代的典型音调。
  面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人们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奋斗的态度;二是遇到问题不去解决,不去改造局面,而是就在这种境地上求自我的满足;三是遇到问题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常常讨论的辩题有“声无哀乐论”“才性四本论”,两者都指向第二种人生态度:人生中一切变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一切才业都是后天的、遭遇的,而性情才是先天的、本身的。更有甚者,则直接否定了生死之区别,“一死生”“齐彭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清醒而直截地批判了后者,而对前者未置可否。其文中也多提及“兴感之由”“临文嗟悼”“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都是指向情而非理。“不能喻之于怀”则直截而坦率地表明其只是认识到“一死生”之荒诞,但是不能清醒而理性地窥见自我人生观之不足,并且有所突破。故《兰亭集序》的价值在于重新发现了人生之痛苦的普遍与必然,以及快乐的短暂。“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但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环境搭建”即在建立文本“类”意识的基础之上鉴赏作品,可减少阅读者对文本内容解构的阻力,深化阅读者对文本的建构。寻“用”归“类”和随“文”辨“类”是在辨别文本的“类”时可采用的两种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单篇的阅读方式,“类”的阅读通过整合、归纳、提炼,拓展了阅读的空间,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又有“径”可循的阅读教学指导形态。   关键词:阅读教学;环境搭建;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阅读鉴赏作品
期刊
摘 要:《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隐藏在其中的“良知呼唤”问題。借助于海德格尔的良知现象学分析,会发现作者的自责和忏悔正是来自于作者的良知。良知告诉“我”,“我”不应该把包弟送向死亡,“我”是有罪责的。在良知呼唤中,那个被日常生活遮蔽着的、沉沦于世的“我”就被唤醒了。被良知唤醒的“我”也就是本真此在的“我”,
期刊
胡奇良,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年语文教师发展课题组成员,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绍兴市“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成员,绍兴市首届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2015年8月—2017年1月在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第四中学支教。现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曾获“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比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论文评比一等奖,绍兴市青
期刊
2017年底,90岁高龄的文学巨擘余光中先生逝世,海内外文坛“余粉”们纷纷举行各类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那么,高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确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期刊
【教學背景】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具有难点多、份额重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回归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广大的一线教师也都密切关注着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话题。怎样抓牢“言”去深入地品“文”,从而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是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探索的一个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苏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需明确“整本书”的选取原则,选定“整本书阅读”的篇目,编写“整本书阅读”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及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课型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引发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其实,“整本书阅读”列入语文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而中华民族最灿烂的诗歌文化,往往被初中教学“雪藏”。初中诗歌教学,应结合统编教材对诗歌内容的编排,倡导生活与诗同行,引导文化与诗同行,指导创造与诗同行,指导学生学会教材倡导的读书方法和阅读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统编教材;生活;文化;创造  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诗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乐教”与“乐学”的最
期刊
俞赛琼老师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课,这是苏轼流放黄州时写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理解,学界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因此,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恰当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迎难而上,根据学生的原有起点恰当定位,巧妙引导,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只着重谈两点听课感受。  一、灵动  灵动在于教学环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