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过去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单调,教学效果差,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为了培养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人才,病理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如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临床课程的对接,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媒体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利用,阐述高职高专院校中的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体会。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病理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跨入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仅在整个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门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开辟了新的前景。过去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教学媒体缺乏、教学效果差,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为了使我校的学生,在短暂的学校学习期间能更多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毕业后能真正成为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人才,病理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临床课程的对接
1.强化基础课程服务与临床岗位实际需要。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学科意识。从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的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加强与相关课程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顺利康复,还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因此,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独精神,辩证思维的品质,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素质,以及高超的实践动手技能。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的教学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强化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病因特点,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二、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病理學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正如俗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课能将病理变化更直观更形象的显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真正去理解书本上对病理变化的文字描述和形态术语。因此加强实验课的学时,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病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病理实验设施也不是过去简单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和显微镜了。目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清晰的病理大体和组织标本图片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是把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视频流技术应用于形态学教学,组建全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既将学生操作的显微镜下的组织和细胞结构真实的再现于显示器上,并实时地传到教师的屏幕上,教师还可以直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移动光标到指定的细胞和组织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讲解,学生也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光标指针,对图像中某一具体的细胞或组织进行标记,请教师识别,还可以通过语音向老师提问,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及时互动,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更快更牢固的掌握了病理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临床案例应用于教学,尝试“工学交替”的模式,将教室搬进病房、将病房当成教室。在病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临床见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深刻体会病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病理教学服务于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于临床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使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如我们在讲脱水时首先引入三个发病情景不同的腹泻案例,告诉学生三者虽然都是腹泻病例,但补液原则是不同的,腹泻处理原则并不一样,根据三个病例的特点,引出脱水的概念、类型、分型依据以及各型脱水的特征和处理原则,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病理学的内容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把数学变量关系引用到“酸碱平衡紊乱”等单元的教学中。
四、媒体教学法。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比较适合运用媒体法来教学。如肿瘤细胞的分化不成熟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也是“肿瘤”章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们首先运用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复习展示动画文字图片分化概念,指出分化的特点是组织、细胞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然后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中的相关图片,如血细胞发育过程的镜下图片、肌体四肢发育过程演变大体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图片将细胞组织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大体结构不断演变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胚胎颜面部发育成熟过程大体图片”,提醒学生在胚胎早期人耳的部位;针对“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镜下图”,告诉学生成熟红细胞无核等,通过复习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前期课程的图片引入“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特性;展示肿瘤的组织学图片使学生理解“肿瘤异型性概念”、肿瘤恶性程度与异型性间的关系等。在教学中将疾病的病理变化用多种教学媒体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生动直观性,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五、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利用
多年来,我们一直与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和我校附属医院等三甲、二甲医院保持良好的协作联系,这些医院为我校各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提高了临床兼职教师的带教能力和水平。
以上是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卫生高职高专院校中的“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不足之处谨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任玉波.病理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
2 陈金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36-638.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4 王晓杨.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4):211-213.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病理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跨入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仅在整个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门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开辟了新的前景。过去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教学媒体缺乏、教学效果差,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为了使我校的学生,在短暂的学校学习期间能更多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毕业后能真正成为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人才,病理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临床课程的对接
1.强化基础课程服务与临床岗位实际需要。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学科意识。从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的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加强与相关课程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顺利康复,还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因此,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独精神,辩证思维的品质,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素质,以及高超的实践动手技能。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的教学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强化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病因特点,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二、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病理學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正如俗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实验课能将病理变化更直观更形象的显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真正去理解书本上对病理变化的文字描述和形态术语。因此加强实验课的学时,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病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病理实验设施也不是过去简单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和显微镜了。目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清晰的病理大体和组织标本图片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双向互动网络显微镜教学系统”是把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视频流技术应用于形态学教学,组建全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既将学生操作的显微镜下的组织和细胞结构真实的再现于显示器上,并实时地传到教师的屏幕上,教师还可以直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移动光标到指定的细胞和组织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讲解,学生也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光标指针,对图像中某一具体的细胞或组织进行标记,请教师识别,还可以通过语音向老师提问,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及时互动,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更快更牢固的掌握了病理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临床案例应用于教学,尝试“工学交替”的模式,将教室搬进病房、将病房当成教室。在病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临床见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深刻体会病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病理教学服务于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于临床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使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如我们在讲脱水时首先引入三个发病情景不同的腹泻案例,告诉学生三者虽然都是腹泻病例,但补液原则是不同的,腹泻处理原则并不一样,根据三个病例的特点,引出脱水的概念、类型、分型依据以及各型脱水的特征和处理原则,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病理学的内容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把数学变量关系引用到“酸碱平衡紊乱”等单元的教学中。
四、媒体教学法。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比较适合运用媒体法来教学。如肿瘤细胞的分化不成熟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也是“肿瘤”章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们首先运用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复习展示动画文字图片分化概念,指出分化的特点是组织、细胞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然后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中的相关图片,如血细胞发育过程的镜下图片、肌体四肢发育过程演变大体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图片将细胞组织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大体结构不断演变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胚胎颜面部发育成熟过程大体图片”,提醒学生在胚胎早期人耳的部位;针对“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镜下图”,告诉学生成熟红细胞无核等,通过复习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前期课程的图片引入“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特性;展示肿瘤的组织学图片使学生理解“肿瘤异型性概念”、肿瘤恶性程度与异型性间的关系等。在教学中将疾病的病理变化用多种教学媒体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生动直观性,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五、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利用
多年来,我们一直与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和我校附属医院等三甲、二甲医院保持良好的协作联系,这些医院为我校各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提高了临床兼职教师的带教能力和水平。
以上是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卫生高职高专院校中的“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不足之处谨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任玉波.病理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2.
2 陈金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36-638.
3 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8):957.
4 王晓杨.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4):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