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它那凝练委婉的语言、悠悠含蓄的诗意,美轮美奂的韵律,优美别致的意境,深沉悠远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古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淡化分析,注重感悟,但由于历史的年轮、文化的变革,体会古诗感情、感悟古诗意境成了学生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呢?
  一、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背景
  古诗有婉约和豪放、田园和边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风格。但无论是那一种风格的古诗均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要感悟古诗的意境,首先就要了解诗人个性风格和写作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诗人的作品,了解诗人的个性风格和写作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能跨越时代界限。走进文本,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古诗的意境。在教学宋代林升的作品《题临安邸》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收集诗人林升的生平以及作品,收集有关宋代统治者的历史事件,从而了解林升的个性风格和这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这些课前准备,不但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诗句中“暖风”“熏”“醉”等词的深层含义,而且还让学生的思维与宋代林升产生了共鸣,从而体会并感悟到诗人当时的愤怒与忧愁。
  二、放飞思绪、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性格、思维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产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言、音乐、课件等手段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并让学生采用编故事、对话、绘画、表演等形式重现或创造出诗人写作的情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朗读。这种情融于景,景融于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深入地领悟古诗的意境。
  三、恰当点拨、感悟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知、去思考、去领悟。在教学中,反复朗读也许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或者感悟不是十分明确,正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下。此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适时点拨,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让学生顿悟。英国教育学家威廉,亚瑟说过:“教师有五种境界:平庸的叙述,较好的讲解,优秀的示范,伟大的启发。”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时,不要将教师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愤诽点”,适时启发学生自己去感悟。
  古诗教学,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悟古诗的意境。我们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放飞思绪,跨越时代年轮,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意境真谛,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味古诗的意境之美。
其他文献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语文“体验式教学”应该是“源于自然,顺乎天性,合乎规律,给予快乐”的教学。提出这一话题,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到理论的支撑:一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二是儿童的认知规律:三是生态理念:四是小班化教学理念。因此,“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小班化语文“体验式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何谓“体验”,体验即“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在认识过程中由感知到领悟是质的飞跃
期刊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预习的学习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留有预习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预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着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在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简单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
期刊
2000年修订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及“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改“语文素质”、“语文能力”为“语文素养”,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它的提出,不是理论上的一种刻意求新,而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母语教育体系中的合理部分。然而,对于语文素养的涵义、重要意义和培养等一系列问题,语文教育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一、“语文素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达到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目的,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对所探索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断钻研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可以说,兴趣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
如何让孩子们在规范中写好一笔一画,在喜悦中收获那份写字的“灵魂,精美,神韵”。为此,我陷入深思。于是,我一直利用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在写字教学中努力着,积极探寻着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新途径,“规范的书写,快乐的收获”便是我在语文写字教学探索实践中的点点滴滴。  一、规范书写,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只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