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羊群效应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e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小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和关键,为了促使小学体育课堂具有有效性,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制度,在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喜欢学习。本文针对基于羊群效应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引言
  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之为从众效应,是指个人观念或者行为屈从于群体的影响和压力,而与多数人形成一致性的表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独立思维能力,从众心理比较突出,因此体育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性,展开羊群效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重要价值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体育锻炼中,强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培养自身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这种教学目标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學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重视体育课程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当学生一旦受到这种外界良好氛围的影响,就会主动地去参与,这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三、羊群效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以运动项目为“头羊”,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因此小学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就要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就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机能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投掷类技能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就可以选择掷飞机、扔纸团、投绳结等学习内容;要提高学生的出手速度,就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投掷等内容;要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就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二)以体育教师为“头羊”,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情感体验角度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成为“领头羊”,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和运动技能,为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做好带头示范作用。体育教师首先要利用各种空余时间,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和教学方法,掌握更多优美的动作、娴熟的技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活动的设计,来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游戏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翻滚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的快”的游戏;然后在联系后面的翻滚教学,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求知欲望。
  (三)以学生体育骨干为“头羊”,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
  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目标性、同质性、群聚性等特点;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耐心和稳定性相对较差,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需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教师就要对学生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运动技能较高的学生承担一些辅助教学的任务;教师要不断赞赏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校园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四、结语
  近几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滑,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体育教学本身就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学习任务,结果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老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性,结合教育现状,提出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
本文着重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方法,旨在提升教师情感修养、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小学阶段的启蒙学科,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教师在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生命教育之特质》一文中提及: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有真假之分,教育也有真假之别。他说:“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在陶行知的眼里“真教育”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展开,而又为生活服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能力的教育。他崇尚的是
近几年来,食物中毒、踩踏、溺亡、校园伤害等學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安全自救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逐渐渗透自救方法,降低安全损失程度。本文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自救方法的渗透进行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体育教学内容标准也有了四大分类: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向学生逐渐渗透自救方法,既可以增强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魂、中国的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呢?下面就从我校对于渗透优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