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l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解】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第四单元的课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本单元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是为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都是出自大师之笔,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体现了科普作家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可读性很强。学习此类文章,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设计理念】
   立足于“科学人文”来指导学生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此文,能够加深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团结友爱,重视协作;同时感知科学家平等、公正的科学态度,克服狭隘,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标预设】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表述生物社会的独特视角,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突破的策略】:
   1、勾画圈点: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核心词、核心句。
   2、变化叙述角度进行概括:本文属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以题目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一、解读题目,问题导入:
  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心词是“社会”,而社会一词,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定语“作为生物的”修饰“社会”,如何理解?这里是在研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社会行为呢,还是强调动物界也有类似于人类的社会行为,抑或兼而有之?如何理解生物的“社会性”?
  二、多媒体播放电视专题片《动物世界》片断。自诩为万物灵长、世界主宰的人类果真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和社会性的物种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行圈点勾画,要求谈观后感。
  学生普遍认为动物也很聪明,也有组织分工。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吗?(引而不发,问而不答,促其深思)
  四、问题探讨(一):
  1、第一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在用语上有何特点?拟人、拟物。幽默的风格。把人类的行为与蚂蚁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
  2、这样用词有何用意?在对比中表达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比照的。
  3、阅读第二自然段,在生物学界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认同)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蔑视动物,狭隘自私,盲目自大)
  4、作者的态度如何?(作者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此处可插介作者。
  5、整体阅读1~3自然段,找出语意连接点,体会文章语言逻辑严密性。
  明确:“医学家们就像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用这话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假如……那是在违反科学……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可真够让人为难……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设计意图】通过连环式发问,促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考过程,掌握理解文意的路径和方法。
  问题探讨(二):作者是如何论述生物的社会性?用原文中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设计意图】 培养立足课本,找寻筛选信息的能力。
   明确:举例(昆虫类、鱼类、人类);对比(个体与群体;动物与人类)
   以蚂蚁为例:个体只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个体的活动没有目的和结果,只有十几只或几十只凑在一起时,看起来才有点意思,才看见是整个的活物,因为它们思考、筹划、谋算、分工、协作,每个个体因参与集体协作才都成为整个组织中的心智。个体只有融入群体,才会显示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智慧。
   人类:人类比起所有群居性动物更具有社会性,而我们去并不经常感到联合的智慧,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就像整个线路中被连在一起的电路,只不过没有通上电而已,依然离不开群体社会。
  五、【主旨探究】1、作者反思生物的社会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自大的情结,克服人类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其他生物,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友好和谐地相处。
  2、把课文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变为“作为社会的生物”有何深意?
   明确:强调了生物的社会性,对于社会性的生物而言,个体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人类的个体就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结束本课】 请同学们用一句俗语、谚语或格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③团结就是力量。 ④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⑤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六、【教后反思】 语文学科本身是门学科工具,同时又承载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因此本课的教学安排是在筛选总结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博大的人文情怀。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即感知文章和主旨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又引发了对人文精神的共鸣。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结合学院实际教学经历和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策略三个大方面对本学院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口腔医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初地方职业大学诞
目前学生中知识水平好差悬殊很大,我们认为,在具体掌握上,如内容的深广度,进度的快慢等等,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原有知识基础很差的一些学生,要不要打基础?要不要有一定的要求?对这个问题目前在教师中间有一些争议,有的教师认为“对这一部分学生,不要做太高的要求”;但我认为“对这一部分学生还应帮助他们打好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据了解这一部分学生有的根本不想读书,对学习感到害怕,缺乏信心。
【摘要】应用题改革在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上历来都是改革数学教材的重点内容,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已不再是传统教材上的集中编排,而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各部分内容结合了起来,实现了计算与应用的相结合,是在宏观指导下数学教育新理念的一次全方位改革。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过去应用题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如何设计应用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题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优劣。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再加上学生作文数量多、容量大,给教师造成很重的批改压力。于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减轻教师的批改压力成了当务之急,而多边互动作文批改法恰恰解决了这问题。本人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对互动作文批改法深有体会,下面就此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易中天先生说过一句话:“要让历史这只硬邦邦的‘冻鸡’飞起来。”类似地,数学逻辑严密,理论抽象表现形式也比较枯燥。课堂教学时学生常觉得抽象难懂,硬邦邦的给人以冰冷的感觉,但数学思考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因此,借用易中天先生这句话,结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我提出: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欣赏数学冰冷的美丽。让数学这只硬邦邦的“冻鸡”在课堂上飞起来!  其实任何一种数学思想和理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无效教学付出,成为英语教学的突破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对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希望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策略    眾所周知,英语教学成绩低迷是制约初中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着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各方面素质无法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进步
【摘要】我通过一节公开课提出一点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物理新课改反思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08年10月,我在我校听了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
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情景创设,毫无目标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简单低效的模糊评价,肤浅泛滥的算法多样化等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便成为我们数学课题研究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理想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对学生
农村学校大多偏远,学校基本上都是一些农民的孩子,这些学生中90%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代管甚至无人照管,由于年龄差距,管理十分差,从小就被长辈宠惯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这些孩子行为习惯差,自立、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差。同前十年简直不可相比,学校教育由于相对滞后,这就对我们这些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许多艰辛。笔者就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针对这一要求,我校思想品德教师开始尝试生本教育这一教学模式,提出了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堂教学,做好课后反思的教学原则。其于这一出发点,笔者在生本教育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前“三批”,提前做好课前预案  课前“首批学生,然后批教材,最后批自己”。教师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