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自己的羞愧心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kongq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讲小学语文。她可真美呀!青春的美,知性的美,率性的美……一站到讲台上就开始“放电”。她穿了件半袖连衣裙,美丽的小臂上以及飘逸的裙摆上都有五彩的小星星在闪。我想,这个小年轻把这么多小星星带进教室,大概是为了“抢镜头”吧?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猜错了。原来,那些小星星是别致的奖品!哪个同学答对了,美丽老师就从身上揭下一个小星星贴到那孩子的小脸上。同学们争前恐后地发言,看得出,他们太喜欢那些小星星了,太想得到那些小星星了!有个小女孩,脸上贴了七八颗星,煞是夺人眼目,很快,她就成了大家赶超的目标。当然,我也注意到了班里有几个孩子,尽管每个问题都脸红脖子粗地抢着回答,但却因为始终没答对而只能“望星兴叹”……下课铃响了,美丽老师的小星星也差不多发完了,只在小臂上还留了两三颗星。她脸上带着成功的红晕往教室外面走 。我看见有个没得到小星星的小男孩追了出去。出于好奇,我也从后门悄悄地跟了出去。在走廊的拐角处,男孩追上了美丽老师。他说:“老师老师,我想要个小星星!”美丽老师似乎笑了一下,然后冷冰冰地说:“课都讲完了,还发什么奖品!”说完,把手臂上的小星星一下捋到了地上……
  这个故事,我曾多次讲给同行听。我为那个“美丽老师”遗憾。你看,她整整“装”了40分钟的美丽呀!多辛苦,多不易!就在别人误以为她是“真美丽”的时候,她毅然用一个货真价实的丑陋,亲手击毙了那些美丽。她煞费苦心地准备这堂公开课——她的教态那么自然,她的讲解那么耐心,她的奖品那么独特,甚至,她可能把微笑时露几颗牙齿的细节都考虑到了。她在课堂上展示给我们的,是360度无死角的美丽。但是,她的美丽,只是一层外在的附着物,不是由内里散发出来的。当那个男孩将一个她事先没有准备答案的问题猝不及防摆到她面前时,她暴露了真实的自己。她用冷漠与傲慢为自己打出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差评”。
  我向来以为,对一名教师而言,教书,是芝麻般的小事;做人,才是西瓜般的大事。真正的“好课”,都是由真正的“好人”完成的。一堂完美的课,或许能照耀学生一时;但是,教师完善的人格,却足以照耀孩子一世。最近,网上热传这样一件事:山东师范大学74岁的王万森教授,因为看错课表而误课,“他懊悔落泪,半夜写检讨书,再次上课时像犯错的小学生,面向学生做起了检讨,并要求扣除本学期全部劳务津贴以作惩罚。”返聘教授王万森先生的做法,感动了无数学生,也感动了无数教师。王教授之所以如此“小题大做”,不惜牺牲面皮,向学生宣读518字的“检讨书”,是因为他把人当人看,是因为他没有像某些教师那样感染了可怕的“倨傲病”。面对“误课”这今生仅有的一次“偶发事件”,他的“自尊之心”与“尊人之心”都迫着他做出这样一个必然的选择,唯有这样的选择才能减轻他心灵的负罪感。
  想起那年在中台禅寺,看到教育界精英“打禅七”。其中有一项禅修内容竟然是“逼出自己的羞愧心”。同行的人看到这个句子时都笑了,因为,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项太过陌生的禅修。笑过之后,我心里却久久放不下这件事。我问自己:我能“逼出自己的羞愧心”吗?我是不是早就把“羞愧心”弄丢了?我天天“俩眼一睁,忙到熄灯”,总觉得别人亏欠了自己,何曾想过“逼出自己的羞愧心”?
  但是,对一个从事“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语)的人而言,“逼出自己的羞愧心”,该有多么紧要!——那个“美丽老师”和千千万万个老师能迎来自己生命禅修的机缘吗?我们,何时才能勇敢地“逼出自己的羞愧心”呢?
  人不可能没有过失,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内心要有羞愧之心。有羞愧心的人,会感恩、谦虚、自省,有平等之心,尊重他人,绝不会心生傲慢,说到底,具有羞愧心,这是一种高贵的人格。文中两位截然不同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公开课上的完美女老师,在课后却呈现出丑陋的内心;错看课表而误课的老教授,却不惜牺牲面皮,向学生宣读自己的“检讨书”,而在这两种不同人格的背后,便是羞愧心的有无。修炼羞愧心,不仅是从事着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事业的人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追求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所需要的,因为,人格的美丽离不开“羞愧心”!
  【文题延伸】反省之心;养成你的羞愧心;最美的尊重……(平子)
其他文献
【原味素材】  别忘了我的脸/我们是谁/和流动的蜕变/那宇宙睁开眼/转了几圈/和时光打呵欠/别忘了有多累/有什么约/和谁说了再见/看曾经误解/换来了解/那青春的岁月/就向再见说了再见……  ——歌词《别忘了》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
2021年高考理综化学模拟题四參考答案
有一种声音,你以为自己不再依恋,却因一处摇曳的烛光洒落了一地的思念;有一种声音,你以为自己不再留恋,却因一阵久违的幽香氤氲了潮湿的眼眶;有一种声音,当时只道是寻常……剥开一层层碧色的思念,露出的是芬芳诱人的回忆。  小时候,我常常趴在窗前,滴溜溜地转着大眼睛巴望着妈妈从集市归来的身影。我看到了她刚迈入门洞飘过的火红风衣,透过猫眼看到长靴踏入台阶,于是静静地倒计时,思考着她开门的最后几秒。一、二、三
摘要: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史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地位举足轻重,沈知方和沈骏声尤其贡献斐然。他们是现代通俗文学事实上的理性建构者和设计师,从而参与建构了现代作家的文学面貌和文学身份,在20世纪风起云涌大变动时代的中国文化及文学建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文学出版;沈知方;沈骏声;世界书局;大东书局  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中,几乎每一部优秀通俗文学作品的出现,出版人
“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时光堆积在这些底片上,孤独地等待着,无人问津。而那些时光仍然期待,在某一个时段,它的主人会从遥远的未来蓦地转过身,被过去的岁月击中,看到它,想起它,无限感伤,却又无限温暖。周国平先生的这篇《失去的岁月》赋予我许多复杂的情愫,不只有关文字本身,更多的是情感上的牵动。十几岁的我如果读到这一篇也许不会产生过多的共鸣,可二十几岁的年纪上再回首,纵然
冬至又到了,心里莫名泛起暖乎乎的感觉,一种欲罢不能却又捉摸不定的熟悉味道缠绕着味觉神经;只隐隐觉得那是与家乡,与母亲,与酒香和在一起的味道,总不好意思没头没脑地这样去询问母亲,不巧,母亲打电话来了!“今年还要不要酿霉豆腐?冬至了!”母亲怯怯地问,生怕得罪儿子似的!  迷雾散去。是了!母亲的话一下子让那个味道回到唇齿间,回到五脏六腑,回到记忆的最深处!  二十年前,将霉豆腐当饭吃的画面浮现脑海,画面
我喜欢夏日泥土的味道。  雨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香味。叶子上的雨滴还未滴尽,“啪嗒——啪嗒”,带着叶子的体温滴在松软的泥土上,悄无声息地藏了进去。“刷——刷刷——刷”一条条蚯蚓顶着小泥团,从土里探出头来,蠕动着自己柔软的身体,任自己光溜溜的身条仰着、趴着、摊着、团着、睡着,泥里泥外都是家,我爱咋的就咋的。它们的身旁,一排蚂蚁正在回家。队伍拉得长长的,弯弯曲曲,那是一条黑色的生命细流。他们虔诚地嗅
王晓莉,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现居南昌。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双鱼》《红尘笔记》《笨拙的土豆》,合集《怀揣植物的人》《当代先锋散文十家》等。曾获华文最佳散文奖、谷雨文学奖等。  作品入选《21世纪散文典藏2000—2010》《21世纪2005年度散文选》《21世纪2006年度散文选》《2006中国散文年选》《新世纪散文选》《散文2014精选集》《散文2015精选集》等近百种
摘要:东西的创作,无论是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有着明显的“九十年代”色彩。作为整体的“九十年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八十年代”后半期的显影和生长。“轻”与“重”之辨成为九十年代日常生活的一个悖论,然后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及小说中几乎是永恒的悖论。作家东西就处在这样的“轻”与“重”之间。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是对1990年代以来这个时代最准确和深刻的命名之一。东西的小说在写出“没有语言的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积累,成为有判断力的人。这样才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一鸣  这是“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在2016年南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演讲中的一段话。他分享了自己在南开收获的“三件事”:耐心、知识和伙伴。2005年,刚进大学的张一鸣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丰富和刺激。为了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他选择了“读书”。张一鸣喜欢读人物传记,他发现那些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