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花”献“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2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教材真难教,总有一些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的话题。无论是课文还是作文,都是如此。”对此我总是微微一笑:“要是有电脑,能用多媒体,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感被激发,并产生愿意学习的愿望时,学习才能收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富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在整个过程中,李老师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和情感。如果说多媒体是“花”的话,那么学生就是“佛”。要是我们能借多媒体这朵“花”,献给学生这些“佛”,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的确太遥远,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乡下是什么地方,更不要说乡下的风景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决定借助课件的力量。一堂课结束,我深有感触。现在把自己的几点心得记下来,与大家共享。
  一、巧借图片,情系乡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能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是凡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生难忘。所以,我先在“情”字上作文章。上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到过乡下的人不多,即使去了乡下的学生也说不出乡下的风景,只知道乡下的路难走,养了许多鸡和鸭。于是我故意神秘地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乡下到底是什么样吗?”学生的回答响亮又肯定,于是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醒:“请睁大眼睛,仔细看清楚。”话音刚落,伴着音乐,乡下的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片以各种不同的样子展现在大屏幕上。我悄悄地观察了一下全班,发现他们的眼睛都亮闪闪的,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我暗暗高兴起来。音乐一停,我立即问:“看了图片,你觉得乡下怎么样?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说。”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雨果曾经说过:孩子们接受欢乐和幸福最为迅速,也最亲切,因为他们生来便是幸福和欢乐的。”学生们能如此情不自禁地融入课堂,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多媒体呀!
  二、鲜花绽放,美留心中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都证明:人们对愉快的事情记忆得最清楚,回忆的细节也多,不感兴趣的事情比较容易忘记,细节也不易被回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篇文章的美,学生是很难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体会到的。就像“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个句子,我觉得学生肯定对这些花非常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认识这几种花的环节。音乐一起,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的各种样子,各种颜色的图片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伴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介绍:“万物复苏的春天,芍药悄悄地开了,给春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烈日炎炎的夏天,凤仙也张开了笑脸;硕果累累的秋天,鸡冠花和大丽菊竞相开放,似乎在为又一年的丰收庆祝呢!”学生边听边欣赏图片,还不时发出“哇哇”声。看着学生的兴奋样,我都为之陶醉。而下面的教学更是水到渠成:这些花是怎么开放的?用句子中的词语来回答。什么叫“依着时令,顺序开放”?除了从“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这几种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开放的,还可以从几个标点中看出来,请仔细看看是什么标点。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是逗号,还能说出原因是这四种花不能变换位置,所以不能用平时的顿号。
  三、歌曲亮相,向往田园
  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们仍有点依依不舍,对那遥远而又美丽的乡村充满了无限的向往,眼睛总是盯着大屏幕不放。我趁热打铁:“在我们那个时代有一首关于乡村的歌曾经传遍了大街小巷,那就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现在请你们也来欣赏。”话音刚落,一首久违的老歌的清新旋律便飘荡在整个教室。听到歌声,学生们显得格外激动,有的在凝神静听,有的边听边关注歌词,有的甚至跟着旋律小声地哼唱……一曲唱完,我深情相邀:“同学们,请你们有时间也到乡下去走一走吧,去呼吸乡村清新的空气,去欣赏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
  虽然下课了,可学生们的心仍旧留在乡下人家里。你看,现在教室里仍是热闹非凡。认真听,原来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乡下真的家家户户都会养鸡、养鸭,我去外婆家看见的。”一个学生略带点得意地说。
  “还不止这些,我亲眼看见鸭子戏水,可好玩了。”另一个学生连忙抢着答话。
  “这有什么,我觉得还是那些花最漂亮!鸡冠花真的像鸡冠一样呢!比我们学校的花好看多了。”又一个学生加入了讨论。
  “是呀,是呀,乡下那么美,这个星期天,我就叫爸爸带我去乡下玩。”这个学生的话立即得到了响应:“对,去乡下!这个星期就去!”
  ……
  聆听着学生们的心声,我感到非常满足,也非常自豪。我满足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我自豪终于实现了小课堂与大课堂的完美衔接。有今天的收获,我要感谢多媒体这朵“花”,我更想借此机会,真心祝愿这朵“花”能在课堂上开得更艳、更美,永不凋谢!
其他文献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但是目前的教育状况令人不容乐观:老师为了追求平均分,为学生加班加点,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家长为了孩子能考高分,家里所有的事全包了,让孩子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就这样,“累坏”了家长,“压坏”了老师,“宠坏”了孩子。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焰,被老师和家长无情地扑灭了,而我们往往会责备现在的孩子唯我独尊。其实,爱的教育要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
《长正方体表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观察课堂及与执教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教师在执教此课时会有如下困惑。  例题:教材P17练习四的第1题(如图)。  对于此题,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教学完例题后再来完成,二是开门见山地先解决再教学例题。两种方式各有其可取性,前者倾向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后者考虑到能求每个面面积是正确计算表面积的前提,为新知学习作了能力的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众多的一线教师及教育专家都在寻找一种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随着“兴趣教学法”“学案教学法”“活动单导学法”等学习方法的试用及成功,我们发现,好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挖掘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为前提的,这同传统的“以讲促学”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新时期,我们必须以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勤于学习,敢于尝试。笔者从事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珍珠泉》吗?那珍珠泉里有珍珠吗?为什么?  生:没有。是因为珍珠里喷出的水珠,像珍珠一样美。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读《同步阅读》中关于我们安徽的珍珠泉。这里的珍珠泉怎么样呢?  (生读题《寿县的珍珠泉》)  师:请你们自由读文章。读的时候,希望能找出好词、佳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边读边画。  师: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寿县的珍珠
用明媚的色彩成就艺术的笔触,无论是淋漓尽致的挥洒铺陈,還是抽象或具象的描绘,都是新的灵感绘成的春之风尚。
观摩过多次《天鹅的故事》的公开教学,每堂课几乎都有这一幕:学生沉浸在老天鹅的壮举中,铿锵有力地读着,有的甚至还用双手模仿老天鹅在桌面上拍打,在“克噜——克哩——”的叫声中体验震撼。每当此时,我都会自问:孩子们的激情点燃了,声音抬高了,小手拍红了……这就算好课吗?《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令我醍醐灌顶,修订稿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凸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像以上
【案例背景】  1.我校数学县级课题——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书上的例题有所了解,初步感受了正比例。  2.正比例概念抽象难懂,大多数学生学完后,只是机械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书后练习出现这样一道习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能理解应用。  【案例描述】  (课件出示金字塔的图片)这是什么图片?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这段文字:  众所周知,埃
“重视积累”已经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会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就学
纵观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以组织游戏、歌曲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使用大量的视频、动画等直观性的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只是从学生外在的感官上吸引学生,却失去了许多从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中主动感受语言本身魅力的宝贵机会。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纪律差缺乏专注力、过度使用媒体使学生感官疲劳、课堂过分花哨实效性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英语课堂中的孩子表面看似活跃,却很少认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我们往往会考虑很多: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手段如何新颖,环节如何合理紧凑,语言如何精雕细琢……在不断追求完美中,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变得千头万绪。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往往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不扎实。其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效果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删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