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人生由无数个琐碎组成:按部就班的两点一线,按部就班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按部就班的开会听课做笔记,今天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读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我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如此真实,如此熟悉。21年的教学一线生涯,16年的班主任工作,看起来似乎比别人多了一些阅历,但似乎又和工作才几年的教师没多大区别。
21年的光阴啊,在年复一年的琐碎中不知不觉就消散了,不曾留下过什么,可又似乎有那么一丁点儿什么令人怀想,引人深思。读罢《一线教师》全书后,我不禁豁然开朗:一线教师的教书生涯注定了就是被无数的琐碎所包围。作为教师,明智的做法就是在这样的繁琐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感受教师的职业价值,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唯有如此,你才会发现,其实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我的人生还是充满了快乐的。
管建刚老师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师,一位男老师,能够如此耐心而细致地对待那么多婆婆妈妈的杂事,能够如此真实地把自己教书生涯的另一面,实实在在地袒露给大家看。他的坦荡让我释怀,原来大师也和我们任何一位普通的教师一样,同样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风格迥异的学生,同样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停地变换着方式去引导和督促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同样要历经唐僧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我还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某些观点、做法似乎和管老师不谋而合。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一年级进校起,管老师就格外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他不仅拟定了详尽具体的规章制度,还梳理了与不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有效方法。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更是为他们将来学好学科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学习习惯的规程,其中一点最叫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管老师尤其重视学生对书包的整理。其实就学生进校习惯的培养,我也和管老师一样,相当地关注和重视。但不同的是,管老师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得法。关于书包整理,我的通常做法是:利用班会课时间教孩子们将自己的书本一一叠放整齐,并依次放入书包内。待大家熟练操作三遍后,便在班级内开展“整理小能手”比赛,以增强学生“书包应随时保持整洁”的意识。这样的做法,从表面来看,每个孩子都已在当堂课上达成了目标,但诸不知,对那一小搓自理能力差,在家里被宠成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而言,短短的一节课,怎么可能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实际上,这小部分孩子很可能在该节课上能做到有条不紊地整理书包,但短短的两三天之后,他们立刻又旧疾复发,书包里重新恢复“脏乱差”的模样。同样是针对学生书包整理的问题,管老师的做法就更值得借鉴。他颇具慧眼,清醒地认识到抓“桌兜文化”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紧密关系。因此,他制定出更为有效的策略来治理学生书包“脏乱差”的现象。比如请能干的同学示范帮扶,请家长言传身教并配合整治,在班上设立“桌兜检察官”,让他们来提醒“小皇帝”们文具归位,书包整洁。每天早上,管老师还会亲自在教室门口督查,发现书包不整洁的同学责令其立即整改。另外,为杜绝学生半天从书包里掏不出本子的现象,管老师又特意提醒每位学生备好一个塑料文件袋,专门用来放置各种作业本。同时,他还要求孩子们用包书纸把作业本包好,强调本子上不要出现污渍,本子的纸张不要出现破损等。单从书包整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看出管老师对学生日常习惯的培养远比我们做得用心、到位。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管老师和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一样,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认为,大量阅读是夯实语文基础的法宝。为此,他不但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心怀敬畏之心,还在班级开展阅读之星评比活动。他制定了学月阅读之星评比表,用于统计学生每月的有效阅读数字。(“有效阅读数字”统计,主要由家长负责。学生每次阅读后须向家长汇报清楚三点:书的大致内容,三个难忘的地方,感受、感想。)以四年級为例,学生上学期有效阅读数字20万字以上获评“阅读之星”,下期则要求达到25万字以上。同时,他还设立了至高无上的荣誉:“阅读王子”“阅读公主”。他们的阅读量则必须达到每月50万字以上。被评选为阅读之星的同学可获得一张作文优选卡,其作文可以有一次直接入选班级作文周刊的机会。除了量的规定,管老师还在阅读的质上下功夫。管老师认为:一本好书才能带给人启迪,一本好书要反复多读才能体会其真谛。所以他对学生说,如果你发现有一本书,一个月里读了三遍,阅读量就可以乘以3,这本书是10万字的话,有效数字就算30万字。此外,他还引入了晚上的“枕边书达人”活动:学生每天晚上看10页书再睡觉,课外书放枕边,家长拍照发在群里。有认真的家长便给孩子的课外阅读做了详尽的记录,管老师结合家长的做法顺势推出“晚间阅读记录单”,再一次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活动。
阅读《一线教师》一书,我无刻不在为管老师的耐心和细心点赞,无刻不在被管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原来,在平凡而琐碎的教育事业中,我们同样可以触摸到幸福的味道。
21年的光阴啊,在年复一年的琐碎中不知不觉就消散了,不曾留下过什么,可又似乎有那么一丁点儿什么令人怀想,引人深思。读罢《一线教师》全书后,我不禁豁然开朗:一线教师的教书生涯注定了就是被无数的琐碎所包围。作为教师,明智的做法就是在这样的繁琐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感受教师的职业价值,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唯有如此,你才会发现,其实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我的人生还是充满了快乐的。
管建刚老师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师,一位男老师,能够如此耐心而细致地对待那么多婆婆妈妈的杂事,能够如此真实地把自己教书生涯的另一面,实实在在地袒露给大家看。他的坦荡让我释怀,原来大师也和我们任何一位普通的教师一样,同样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风格迥异的学生,同样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停地变换着方式去引导和督促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同样要历经唐僧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我还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某些观点、做法似乎和管老师不谋而合。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一年级进校起,管老师就格外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他不仅拟定了详尽具体的规章制度,还梳理了与不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有效方法。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更是为他们将来学好学科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学习习惯的规程,其中一点最叫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管老师尤其重视学生对书包的整理。其实就学生进校习惯的培养,我也和管老师一样,相当地关注和重视。但不同的是,管老师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得法。关于书包整理,我的通常做法是:利用班会课时间教孩子们将自己的书本一一叠放整齐,并依次放入书包内。待大家熟练操作三遍后,便在班级内开展“整理小能手”比赛,以增强学生“书包应随时保持整洁”的意识。这样的做法,从表面来看,每个孩子都已在当堂课上达成了目标,但诸不知,对那一小搓自理能力差,在家里被宠成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而言,短短的一节课,怎么可能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实际上,这小部分孩子很可能在该节课上能做到有条不紊地整理书包,但短短的两三天之后,他们立刻又旧疾复发,书包里重新恢复“脏乱差”的模样。同样是针对学生书包整理的问题,管老师的做法就更值得借鉴。他颇具慧眼,清醒地认识到抓“桌兜文化”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紧密关系。因此,他制定出更为有效的策略来治理学生书包“脏乱差”的现象。比如请能干的同学示范帮扶,请家长言传身教并配合整治,在班上设立“桌兜检察官”,让他们来提醒“小皇帝”们文具归位,书包整洁。每天早上,管老师还会亲自在教室门口督查,发现书包不整洁的同学责令其立即整改。另外,为杜绝学生半天从书包里掏不出本子的现象,管老师又特意提醒每位学生备好一个塑料文件袋,专门用来放置各种作业本。同时,他还要求孩子们用包书纸把作业本包好,强调本子上不要出现污渍,本子的纸张不要出现破损等。单从书包整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就不难看出管老师对学生日常习惯的培养远比我们做得用心、到位。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管老师和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一样,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认为,大量阅读是夯实语文基础的法宝。为此,他不但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心怀敬畏之心,还在班级开展阅读之星评比活动。他制定了学月阅读之星评比表,用于统计学生每月的有效阅读数字。(“有效阅读数字”统计,主要由家长负责。学生每次阅读后须向家长汇报清楚三点:书的大致内容,三个难忘的地方,感受、感想。)以四年級为例,学生上学期有效阅读数字20万字以上获评“阅读之星”,下期则要求达到25万字以上。同时,他还设立了至高无上的荣誉:“阅读王子”“阅读公主”。他们的阅读量则必须达到每月50万字以上。被评选为阅读之星的同学可获得一张作文优选卡,其作文可以有一次直接入选班级作文周刊的机会。除了量的规定,管老师还在阅读的质上下功夫。管老师认为:一本好书才能带给人启迪,一本好书要反复多读才能体会其真谛。所以他对学生说,如果你发现有一本书,一个月里读了三遍,阅读量就可以乘以3,这本书是10万字的话,有效数字就算30万字。此外,他还引入了晚上的“枕边书达人”活动:学生每天晚上看10页书再睡觉,课外书放枕边,家长拍照发在群里。有认真的家长便给孩子的课外阅读做了详尽的记录,管老师结合家长的做法顺势推出“晚间阅读记录单”,再一次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阅读活动。
阅读《一线教师》一书,我无刻不在为管老师的耐心和细心点赞,无刻不在被管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折服。原来,在平凡而琐碎的教育事业中,我们同样可以触摸到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