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带来的课堂惊喜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1.教材分析
  “寻找身边的修养”是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项目六活动二的第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包括《谦让》《欧洲到处静悄悄》《无声的尊重》三篇课文,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已经通过自读课文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初步领悟了修养的内涵,赏析了生动的场景描写,体会到文章幽默辛辣的风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节展示课要求学生以微表演的形式向大家讲述整篇文章或其中的精彩片段。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一言一行做起,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2)培养学生有条理、生动地表达。
  3.课前准备
  主持人由两名女生担任,学生分五个大组,各组都选择好表演的场景,组长负责分配角色,评价者将由主持人随机抽取。
  4。评分标准
  组内全员参与;表演者声音洪亮,肢体语言得体;表演条理、生动;鼓励有创意地表演。
  二、案例展示
  主持人:同学们,一颗纯净的修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修养之心,是一朵蓓蕾,它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一颗缤纷的修养之心,是一片云雾,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谦让他人是一种修养,宽容他人也是一种修养,礼貌待人更是一种修养,修养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这节课我们就以微表演的形式诠释修养的内涵。
  第一组展示: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先坐,主人无奈,当即宣布椅子不够时,再看这群人,你推我挤,争先恐后地开始抢座。有一位年长者好不容易抢到了,却被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硬生生拽走,由于用力过大,孩子连人带凳子“扑通”1摔倒了。
  生评:客人该谦让时不谦让,假谦让的行为让人厌恶。
  生评:客人的行为虚伪自私,孩子的行为令人不齿。
  师评:表演时把原文的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有创意,值得提倡。客人行为的前后对比中,谦让的本质显而易见。
  第二组展示:公共汽车站,人们默默地不约而同地让盲人排在第一位。
  生评:组内全员参与很好,盲人和司机的表演很逼真。
  师导(突发奇想):刚才同学们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了修养的内涵,毋庸置疑,谦让是一种很可贵的修养。让座、让行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除了谦让,我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选出其他体现修养内涵的事例呢?
  五分钟后……
  第三组展示:甲同学匆匆忙忙赶路时,不小心踩了乙同学的脚后跟,乙同学大叫“哎呦”,甲同学没事似的继续前行,乙同学追上去就拳脚相加,甲、乙两同学打在一起,结果甲同学脸被抓破,乙同学衣服被扯下一角。
  生评:两个同学都不文明,没修养。甲同学没有及时道歉,乙同学没有忍让之心。
  生评:甲同学的表演真实生动。
  第四组展示:大街上一对青年男女边走边吃瓜子,瓜子皮扔了一路。年迈的清洁工一路跟着清理,一个路人看不惯了,追上那对男女,指责他们的行为。
  生评:青年男女的行为很不文明,我为清洁工点赞,面对青年男女的不良行为,不埋怨、不发火,默默地用行动维护环境,他的行为感动着一个个过路人。
  生评:清洁工的品行虽然令人称道,但他应该及时批评或委婉地指出青年男女的不文明行为。为路人的行为鼓掌,路人敢于指责青年男女的不良行为,这是正义之举,社会就需要这样有正能量的人。
  师评:我很赞成同学们的评价,清洁工无怨无悔地履行职责,路人一身正气,为清洁工和路人的修养鼓掌!
  师结:刚才三组展示的事例是反面的,四组运用对比展示人性的美丑,希望大家在写作中也能学会学从正反两方面选材,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以上四个组都是以演绎场景的形式来展示的,表演逼真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种表演形式固然很好,然而请大家读读课文中小支架的提示:“微表演是一种简单自由的非正式的小规模表演形式,比如情感朗诵、分角色朗诵、演讲、故事讲述等。”可见,刚才展示的形式有点单一,希望第五组能换一种形式展示。
  两分钟后……
  第五组展示:一边分角色朗诵《欧洲到处静悄悄》第四段,一边表演场景。
  教室里爆發出热烈的掌声。
  展示课在掌声中结束了。
  三、案例反思
  这是一堂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展示课,课堂上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三、四组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脱离了课文,从生活中选取了场景,展现了修养的丰富内涵,富有创造性。五组的展示更加完美,这样的展示给师生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学生的展示从正反两个角度选材,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人性的美丑,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种方法。展示课既是对自主学习的深入,又为写作课作了铺垫。课堂上,教师的话语不多,却收到了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在堂课上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表演,他们合作,他们评价,快乐与幸福从他们的掌声和欢笑中表现出来,项目学习让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原来也可以这样生动,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定会带来不断的惊喜!
其他文献
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踏进学校,不需要导游,根据这些符号,就能读懂这所学校的文化,读出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它是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是通过“自
一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音体美难以存身;只有真正重视素质教育,艺术课才能有声有色。但是在真正有追求的艺术教师看来,对艺术教学的追求,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因素——素质教育大环境和做好素质教育的决心,他们有自己的坚持。  刘一:会讲故事的音乐教师  刘一是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曾获“重庆市十佳故事大王”称号的刘一也会发挥所长,将课本上的儿歌编成音乐小故事,给学生们表演,使他们不仅会唱,还
一、由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分割图形  在解决一些图形面积的题中,常常需要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或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基本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是熟悉的,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把一般化的图形分割为特殊的、可计算的图形。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接知如接枝”。  例1如图,在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自2012年起尝试以“德润家校,智慧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并在2014年申请立项为广东省德育课题,2015年获广东省创新成果奖。学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抓手,以“学经典-明道-提要求-重践行”为校本培训,以践行明德修身为目标,通过“育人、育心、育艺”等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导火線。教师通过在关键处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不同的问题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试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条件语句》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巧妙设疑、有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现历史发展线索,确定项目编写思路  1.挖掘历史发展,明确项目内容。  对物质组成的研究,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到亚里士多德的五元素说(土、气、水、火、以太)到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都是在对物质组成的基本微粒进行探讨。1661年波义耳在研究空气时利用不断分割的思路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并将这一观点下的“元素”视为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  1777年拉
理念解读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现在,很多学校很有名气,求学者甚多,它就是一所好学校吗?适应孩子发展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适应孩子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好学校。好学校应该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名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名合格公民。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让学生在适性的环境中,在适性课程、适性课堂、适性德
今年两会期间,几位来自山西的教师呼吁代表委员关注教师职称问题,称“教师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导致教师同工不同酬,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3个月后,《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近3万名教师参与。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建议取消;3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层面需改进与完善;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储朝晖:行政权和学术权要划分恰当  储朝晖,中国教
《狼种》  作者:沈石溪  出版: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书讲的是一条名叫大灰的狼狗的故事。大灰身体里拥有狼的血统,长着一副狼的模样。它在警犬学校表现出色,却因为外貌像狼惨遭淘汰,只能去马戏团当一名动物演员。在马戏团里,大灰备受冷落,经常遭到哈巴狗们的欺凌和暗算。忍无可忍的大灰跟哈巴狗之间发生了冲突,最后被女主人拴上铁链,戴上嘴罩,剪平指爪。  在一次外出表演的路上,它们意外遭遇了两只云豹。其他动
每当打开教材,面对求知的孩子们,按捺不住的是一种教学探究的欲望。它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由“教本”变为学生的“学本”;由单向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的教师,笔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致力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