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教育,帮助孩子成功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念解读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现在,很多学校很有名气,求学者甚多,它就是一所好学校吗?适应孩子发展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适应孩子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好学校。好学校应该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名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名合格公民。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让学生在适性的环境中,在适性课程、适性课堂、适性德育、适性体育、适性评价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如今,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学习,主要是因为他们来到学校找不到兴奋点,找不到喜欢的事情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觉得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就会厌倦学习。国家规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好,但这些课程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部分需求。对于异彩纷呈的每一个个体,其需求是千姿百态的,不可能几门课程就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台湾教授吴武典提出:现代教育提倡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的核心是适性教育,适性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适性而教、适性而学”,尊重每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需求,学生才能获得适性发展。
  适性教育理念的提出
  孩子的天性是探究、好奇、动手。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在观察中感受,在实践中习得;因此,教育要符合儿童天性发展的规律。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有天生的弱项和优势项目,因此教育要符合孩子的个性差异发展。另外,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空间——选择和探究的空间,因此,学校应该满足孩子发展需求,符合孩子天性和个性。
  “适性教育”就是符合学生天性、个性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其思想核心主要是向受教育者提供顺应其特质和需求的学习环境,能使其成功学习,并发展个人潜能,得到自我实现。它不简单等同于个别教育,而是一种融合团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个别化教育”。在龙城初级中学,我们对“适性教育”的具体诠释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帮助他们成功。我们的适性教育承担这样三个命题:奠定公民素质,像一个正常的人;培植核心素养,走向高度的人;发展个性优势,对社会有所贡献。
  适性教育模式建构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他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其生命是完整的。同时,学生又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是有潜能的,同时他们身上又存在不足。我认为:只有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保持学生的独特性,让他们都能成为最像自己的“自己”。适性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每一个方向的发展都得到激发;内涵之二就是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把成功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段去考量。
  因此,我们在“以人为本,注重全人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设法营造适性教育的校园环境,开拓学生快乐成长的生活空间,实行人性化的教育措施,把每个学生当作人才来教育,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天赋的潜能,经由学习活动展现其才华。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做适合孩子天赋性向发展的适性教育”办学特色,开发并总结了“三化”适性课程,探索并形成了体验式教育活动,创设并实施了多元评价模式。
  适性教育实践
  教育者的眼里都应该写满“人”字。只有我们真正意识到站在你面前的生命个体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精彩;教育才有可能成功。
  “三化”适性课程: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在龙城初级中学,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因为喜欢,所以成功。
  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门基础型课程,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综合实践活动》《奥林匹克竞赛》《国际理解课程》等校本课程开发。尊重个性差异,以“研究、实践、创新、体验”为主线,以“走进科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学校面对学生在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方面的差异,推出了以“混合编班,学科分层,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为原则的“分层走班教学”,分层不分班。所谓“分层”是学科教学分层,“不分班”是学生隶属的行政班级不变。一名学生数学可能在B层次课堂上,而英语则在A层次课堂上,但他所在的班级是不变的。每天的学校生活,学生除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上课时,到自己对应层次的教室接受教育外,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在入学初学校严格按照均衡分班原则编排的行政班内进行的。所有的德育活动、社会活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也都是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的。走班教学中,一个教师原则上同时负责A、B两个层次班级的教学,充分关注两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备课和教学,同时,更关注B层次学生的情意状态及学习动力的激发、延伸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A或B层次知识的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还可以进行调整。经过尝试,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校认为“分层走班”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起跑点。
  校本课程个性化。学校确立包括人文修养类、艺体技能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拓展类、奥林匹克竞赛、国际理解课程等六大类校本课程,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现在,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达135项,其中较为成熟的有“书法”“航模车模”等40余项,并编辑出版了《篮球》等30余册校本教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选课程,学校根据学生选修人数来确定是否开设这门课程,学生希望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必须学什么,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社团活动常态化。“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龙城初级中学全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完善人格,成就自我。英语文化节、读书月、体艺节、科技节、艺术展演等文化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小主持人社、电脑小机器人、自行车队、科技模型俱乐部、心雨文学社等42个学生社团,在校园中争奇竞艳。缤纷多彩的社团活动,让龙城学子在青春的舞台上,展现着动人的风采。   “体验式”教育活动: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体验式德育塑造良好品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德育。20年来,龙城初级中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实践能力、协作意识、文明素养、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形成了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学校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开展仪式教育、养成教育、优秀品质教育等12个序列的体验式德育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依年级递增。我们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立规、立德、立志”德育课程:初一“立规树德”;初二“立德树人”初三“立志成才”课程。紧扣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举行青春成长序列仪式:初一“告别童年·健康成长”青春启蒙仪式;初二“感恩与责任同在”青春奠基仪式;初三“绽放青春·腾飞梦想”青春宣誓仪式。
  阳光体育培育健康身心。龙城初级中学秉持“健康成就美好未来”体育特色理念,推行体育教师循环授课制,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且心仪的运动项目;开设阳光体育大课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举行一年一次的“体育艺术节”,让家长、师生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展现风采;打造篮球、自行车、足球三大体育特色项目,带动学校体育文化蓬勃发展。
  艺术教育陶冶美的心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城初级中学关注艺术对人的培养,关注艺术对人的品质、心境以及美好心灵的影响,通过日常的艺术类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管乐、古筝、合唱等社团活动,每年一次的“爱国歌曲合唱比赛”“艺术展演”“美术节”“校园十佳歌手”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美、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素养现代公民。
  “多元”评价模式:所有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她们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在钢琴、长笛、演讲主持、朗诵阅读、写作书法、拉丁舞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她们是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曾获深圳十佳文学少年和十佳阅读明星等荣誉称号。”这是升旗仪式上学校给“风采学生”——初一(10)班的双胞胎姐妹王简、邓洁同学的颁奖词。
  在龙城初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奖励的书签,这是我校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应用心理学“代币制”原理,形成的独有的游戏升级式奖励系统。它提高了评价反馈的速度和效度,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书签由学生自主设计,老师根据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实时评价,学生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来获取积分,同时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相关升级——通过积分获取书签,根据书签数量逐步升级为“每日之星”“每周之星”“风采学生”“校长奖”,相应等级的学生可获得相应奖励。游戏升级式奖励系统,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适性的文化环境:所有孩子都能在这里诗意生活 温馨、和谐的氛围,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精神的成长提供全新平台。
  漫步我们的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镶嵌在教学楼上的主题文化、办学理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宽敞整洁的教室充满人文、书香的气息;教室内外、走廊过道的名言、警句,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铭园”的感恩石,“曦园”的红杉木,“泽园”的木廊桥,“琅园”的罗汉松,“栖园”的湖心亭,这一抹抹绚丽温情的色彩,把学校妆点成优美高雅的“花园”,才智飞扬的“学园”,展示个性的“乐园”。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校形成了一整套以学年为周期的校园文化活动系列:5月“科技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9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弘扬爱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感;10月“英语文化节”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打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国际化校园氛围;11月“读书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2月“体艺节”锻炼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已成我校师生的自觉行为,他们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充分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效果。
其他文献
“书声琅琅”一词是用金石相击的声音来形容读书的声音很响亮,可见朗读与五行脱不了关系。小学低段学生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笔者认为,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作者叙事时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最后达到与文章融为一体,真正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正确读,如
北方的原野,到了六月份是明亮的,风吹麦浪,壮观辉煌,在这辉煌的时刻,学校迎来了毕业季。  那天,我正思考给这一届的毕业生写点儿什么,节奏适中的敲门声响起。  “请进。”我说。  “校长好!”一位穿着九年级校服的学生进来了。  声音洪亮,精神抖擞,体魄强健,这是哪个学生呢?我觉得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看到这情形,他连忙自报家门:“校长,您不记得我了吧,我是一年前您教的学生,同学都叫我阿宝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提倡的“爱满天下”,引导一代又一代教师践行“爱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教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爱的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  杨仁义:萌生深深的悔意  2016年春节后,沈阳八十三中的教师杨仁义向15年前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发出了道歉。2001年高考前不久,因一位女学生题没答对,杨仁义把她赶出教室。后来这位女生高考落榜,而班上的其他同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如何看待校长这一称谓?是职务,是职业,还是事业,关系甚大。笔者以为,这三种认知与校长自身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与追求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主要分析持三种认知者的区别,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如何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区别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不同 职务是各行各业职位的称呼,主要介绍做何种工作;然而,在现实使用中多是代指工作中的地位
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踏进学校,不需要导游,根据这些符号,就能读懂这所学校的文化,读出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它是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是通过“自
一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音体美难以存身;只有真正重视素质教育,艺术课才能有声有色。但是在真正有追求的艺术教师看来,对艺术教学的追求,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因素——素质教育大环境和做好素质教育的决心,他们有自己的坚持。  刘一:会讲故事的音乐教师  刘一是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曾获“重庆市十佳故事大王”称号的刘一也会发挥所长,将课本上的儿歌编成音乐小故事,给学生们表演,使他们不仅会唱,还
一、由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分割图形  在解决一些图形面积的题中,常常需要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或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基本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是熟悉的,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把一般化的图形分割为特殊的、可计算的图形。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接知如接枝”。  例1如图,在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自2012年起尝试以“德润家校,智慧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并在2014年申请立项为广东省德育课题,2015年获广东省创新成果奖。学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抓手,以“学经典-明道-提要求-重践行”为校本培训,以践行明德修身为目标,通过“育人、育心、育艺”等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导火線。教师通过在关键处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不同的问题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试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条件语句》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巧妙设疑、有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现历史发展线索,确定项目编写思路  1.挖掘历史发展,明确项目内容。  对物质组成的研究,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到亚里士多德的五元素说(土、气、水、火、以太)到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都是在对物质组成的基本微粒进行探讨。1661年波义耳在研究空气时利用不断分割的思路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并将这一观点下的“元素”视为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  1777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