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实施气管切开术,实验组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 实验组护理干预后肺部感染率、黏膜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d血气分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呼吸功能状况,减少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具有理想而有效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肥胖;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1-02
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通常出现昏迷状态,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异常而导致呼吸抑制,为维持患者生命需要及时的畅通呼吸道、快速恢复通气能力,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常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昏迷患者的通气状况[1]。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呼吸抑制更明显、通气能力更弱,而气管切开手术也受到脂肪干扰而增加了难度,为保障临床效果,更需要术后护理的辅助与支持。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60例作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0例患者,21例男、9例女,年龄平均为41.85±7.69岁;对照组30例患者,20例男、10例女,年龄平均为42.37±8.1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临床检查结果符合颅脑损伤,且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体质量指数BMI介于30-40kg/㎡之间(肥胖),患者均实施气管切开术,无相关禁忌症[2]。患者入选后均已详细了解本次实验内容,均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加强口腔护理,采用以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药成分为主的五味消毒饮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增强口腔内湿润、舒适感,并有清热、抑菌功效。开展对于肥胖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如使用纱布卷放在患者脖子两侧垫高头部,头部下方用婴儿枕而不用普通枕头,提高舒适度同时帮助头部略向后仰,以避免对切口处压迫,还可使用分叉气囊或直接将橡胶手套吹成手状放于颌下方、呼吸肌延长管之上,避免肥胖患者颌下区皮肤破溃。改变吸痰的时机,听诊患者气道内出现痰鸣音,监测血氧饱和度下降到95%以下开始吸痰,而不是按照常规听到咳嗽声音或呼吸声音有异即吸痰。在患者生命体征已经平稳后及早进行直立床训练,从30°开始逐渐增加倾斜角度,20min/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与黏膜出血),在术后5d对两组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PaO2/FiO2),对两组临床数据与指标水平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
1.4 数据处理 通过18.0版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χ ±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护理干预后肺部感染率、黏膜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d血气分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因通常表现为无意识、呼吸抑制状态而需要实施气管切开辅助进行呼吸通气,这样可以提高换气量,有效改善脑缺氧。但对于肥胖患者而言,其肺部组织因受到脂肪挤压而异于常人,这导致其肺活量较小,此类患者受到昏迷状态下呼吸抑制的影响更为严重。
以往对昏迷患者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中对于吸痰时机的把握主要依靠护理人员辨别咳嗽与呼吸声音的经验,并没有科学的依据,而个人经验的误差常会导致过度吸痰,而增加了对气道粘膜的损伤[3]。而常规口腔护理更多的是保持口腔内干净与湿润,没有抑菌效果,口腔内所含有的细菌等微生物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本研究中应用五味消毒饮则带有抑菌、清热功效,减少肺部感染也改善口腔内舒适感。
同时肥胖患者通常颈部较为宽、短,赘肉较多容易对气道及切口产生挤压,因此在实施常规护理时容易因忽视这一点而导致在气管切开后仍无法获得足够的通气度,增加临床感染的几率以及吸痰操作难度。而对于气道粘膜的损伤也会因压迫性较高、吸痰操作困难而明显提高,更容易造成对气道粘膜红肿、出血等。因此加强针对肥胖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其通气状况。
实验组护理干预后肺部感染率、黏膜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d血气分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呼吸功能状况,减少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具有理想而有效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君霞,金奕,于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4-126.
[2] 王晶,索鹏,李德珍,等.重型颅脑损伤并肥胖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37-3638.
[3] 李德珍,张厚利,陈广燕,等.重型脑外伤并肥胖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11):55-56.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肥胖;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1-02
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通常出现昏迷状态,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异常而导致呼吸抑制,为维持患者生命需要及时的畅通呼吸道、快速恢复通气能力,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常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昏迷患者的通气状况[1]。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呼吸抑制更明显、通气能力更弱,而气管切开手术也受到脂肪干扰而增加了难度,为保障临床效果,更需要术后护理的辅助与支持。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60例作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0例患者,21例男、9例女,年龄平均为41.85±7.69岁;对照组30例患者,20例男、10例女,年龄平均为42.37±8.1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临床检查结果符合颅脑损伤,且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体质量指数BMI介于30-40kg/㎡之间(肥胖),患者均实施气管切开术,无相关禁忌症[2]。患者入选后均已详细了解本次实验内容,均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加强口腔护理,采用以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药成分为主的五味消毒饮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增强口腔内湿润、舒适感,并有清热、抑菌功效。开展对于肥胖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如使用纱布卷放在患者脖子两侧垫高头部,头部下方用婴儿枕而不用普通枕头,提高舒适度同时帮助头部略向后仰,以避免对切口处压迫,还可使用分叉气囊或直接将橡胶手套吹成手状放于颌下方、呼吸肌延长管之上,避免肥胖患者颌下区皮肤破溃。改变吸痰的时机,听诊患者气道内出现痰鸣音,监测血氧饱和度下降到95%以下开始吸痰,而不是按照常规听到咳嗽声音或呼吸声音有异即吸痰。在患者生命体征已经平稳后及早进行直立床训练,从30°开始逐渐增加倾斜角度,20min/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与黏膜出血),在术后5d对两组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PaO2/FiO2),对两组临床数据与指标水平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
1.4 数据处理 通过18.0版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χ ±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护理干预后肺部感染率、黏膜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d血气分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因通常表现为无意识、呼吸抑制状态而需要实施气管切开辅助进行呼吸通气,这样可以提高换气量,有效改善脑缺氧。但对于肥胖患者而言,其肺部组织因受到脂肪挤压而异于常人,这导致其肺活量较小,此类患者受到昏迷状态下呼吸抑制的影响更为严重。
以往对昏迷患者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中对于吸痰时机的把握主要依靠护理人员辨别咳嗽与呼吸声音的经验,并没有科学的依据,而个人经验的误差常会导致过度吸痰,而增加了对气道粘膜的损伤[3]。而常规口腔护理更多的是保持口腔内干净与湿润,没有抑菌效果,口腔内所含有的细菌等微生物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本研究中应用五味消毒饮则带有抑菌、清热功效,减少肺部感染也改善口腔内舒适感。
同时肥胖患者通常颈部较为宽、短,赘肉较多容易对气道及切口产生挤压,因此在实施常规护理时容易因忽视这一点而导致在气管切开后仍无法获得足够的通气度,增加临床感染的几率以及吸痰操作难度。而对于气道粘膜的损伤也会因压迫性较高、吸痰操作困难而明显提高,更容易造成对气道粘膜红肿、出血等。因此加强针对肥胖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该类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其通气状况。
实验组护理干预后肺部感染率、黏膜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5d血气分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肥胖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呼吸功能状况,减少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具有理想而有效的临床效果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君霞,金奕,于华,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4-126.
[2] 王晶,索鹏,李德珍,等.重型颅脑损伤并肥胖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37-3638.
[3] 李德珍,张厚利,陈广燕,等.重型脑外伤并肥胖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