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路径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又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如何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笔者以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邝文婕老师设计的一节二年级阅读指导课《从<揠苗助长>走进寓言世界》为例,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路径。
  一、趣味阅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形成阅读兴趣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如痴如醉”,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引导和随时随地激发。因此,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以趣味阅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学生带向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搭建阅读平台,展示阅读成果
  基于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通过班级网页、个人阵地等网络平台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受,互相推荐阅读篇目,让其读得更活、更深、更广。而在课内指导时,教师也肯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
  如在课例中,教师的一句话:“勤动笔墨勤看书,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读书收获?说说你们小组的读书收获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沟通、实践的平台,使阅读课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2. 推荐阅读篇目,课内外相得益彰
  阅读应该成为心智的重新组合,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展开的空间——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走进课外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的阅读所得,激发新的体悟,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如学生在学习了第七组“勤思考、爱动脑”专题的两则寓言故事后,学生对寓言非常有兴趣,教师趁势推荐了五篇寓言故事:《狼来了》、《农夫与鹰》、《专心致志》、《蜗牛的家》和《狐狸和葡萄》,供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这五篇寓言故事的推荐是立足于学生有了初步的寓言故事阅读方法:了解寓言内容,知道寓言道理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方法,迁移到其它寓言故事的阅读中去,继而为教师进行课外寓言故事,课内指导进行铺垫。由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课外阅读相得益彰。
  二、专题阅读,习得方法
  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如识字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习得,如果仅靠教材的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时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将专题阅读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课内的专题学习中,习得方法,在课外专题阅读中,运用方法,达到强化的目的。
  1. 理解词语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常常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方法。如在《从<揠苗助长>走进寓言世界》一课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并归纳已学习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在学习故事内容过程中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词句,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去解决它?
  生:我本来不懂“巴望”的意思,经过我回家细心查字典,终于明白了“巴望”意思。
  师:你找到了一位永远陪伴你的老师,就是字典。真是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知道“枯死”是什么意思,但我学会了诗句 “一岁一枯荣”中,知道了“枯死”就是禾苗缺乏水分干枯而死了。
  师:温故而知新,你通过以前的知识学会了新的词语,也是个好办法。
  生:我原来不懂“揠苗助长”的“揠”字,后来我慢慢回想到“拔苗助长”这个词,就读懂了“揠”字的意思就是“拔”。
  师:这个方法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用近义词替换词语,就能学会新词语了。
  2. 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回顾教材中寓言,进行寓言学法迁移,将课内寓言与生活相联系,将寓言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实际生活事例中。这样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进行多次的语文实践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中,巧妙地将寓言故事的阅读编成一首琅琅上口,易于记诵且学生易于在课外实践的小儿歌:
  寓言小秘诀
  抓住关键词句,明白前因后果,
  懂得故事道理,善于实际运用。
  阅读课应着眼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分享学生阅读的快乐,指导阅读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广泛自主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学习寓言的方法,进一步阅读课前推荐的五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智能读书。学生在课内对课前已读阅读材料进行二次信息获取,按照老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即学生在学法迁移后对文章进行再学习,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三、主题阅读,升华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实践,以及教师在课内有效的指导来实现。本着这种教学思想,该教师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学伊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贯穿于语文学习全过程。二年级下学期,教师为学生们安排了八个课外阅读专题:觅春——爱与奉献——走进家乡——创意DIY——探秘大自然——我为你骄傲——寓言世界——科技世界。八个课外阅读专题与课内学习相通,对理解课内学习主题起着补充、升华的作用。
  如二年级下册第七组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一主题组织了四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生活小事,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学生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后,教师安排的这一节阅读指导课,虽说阅读课的体裁以寓言故事为主,但主题上仍紧紧扣住单元主题开展的。课例中,教师推荐的寓言故事选择上,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了《专心致志》和《狐狸和葡萄》这两则寓言故事,让学生从《揠苗助长》一则寓言小故事走进寓言大世界,从小故事感受大智慧。同一主题领域素材的广泛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有助于他们“建构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为此,教学中要注重选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地理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课本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赋予新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生活化教学”的课程意义在于: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的地理观点,提高学生关心
音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游戏活动。音乐教学游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融音乐学习于游戏之中,二是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游戏精神。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坚持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音乐游戏教学的理论依据  自由、自选、自主是游戏的三要素,游戏有自由的空间、自由的灵魂,可以自己选择游戏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自主地表现游戏的过程。  德国音乐教育家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就是授与受,教师传授史实和史观,学生记录和记忆,所以人们常常有历史教育和学习就是要死记硬背的观念。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学历史新课标的 颁布,我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提升,而生成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便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以
小学生的跨学科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研究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小学生的跨学科小课题研究有着自己的美。美在自由选题、美在体验式的研究过程、美在能够辐射多学科、美在能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美在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与胆量、美在能促进教师综合业务水平的提高。本文重点探讨小学生跨学科小课题研究的跨学科之美
目的耳科疾病不仅可以直接损害听觉和平衡两大功能,还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系统和精神、心理造成非特异性的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身心健康,新生儿听力
我们常说的“共生效应”是从自然界的这样一种现象衍生而来的: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显得矮小、单调,而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是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从植物的共生效应,引发我思考: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我能否也给学生创设“共生式”学习环境,切实为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的提升搭建舞台?  根据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集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