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我三十年教学的经验,我认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对中、美两国学生进行一番比较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正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结出的苦果。临近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的物理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物理是由无数科学家经过无数次试验得出的无数规律和结论的结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理是从试验中来回实验中去,历史上的科学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我们又从实验中去验证它、体会它、应用它。没有实验就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阿基米德原理,没有实验就没有焦耳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欧姆定律……物理知识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又在我们生活中得到验证,离开了实验物理知识就变得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没有实验物理知识就缺乏说明力,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可以说不会物理实验的学生就是没真正学会物理的学生。因为物理知识需要用实验去体会。实验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知识,验证知识,发现新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实验的能力呢?以下谈几点经验做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件有趣的事,做实验时他往往沉浸在新奇的实验现象中。如在演示“光的反射”实验时,用一束光代替光线沿光屏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处,这时光屏显示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这时我们要提醒学生们分清三线,注意三线的位置关系、角度关系和变化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多引导,多提问,并鼓励学生发言提问。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就是兴趣,在做實验之前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提问和探讨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同时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意实验必须要操作规范
1.演示实验
俗话说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站在讲台上,全班同学都在注视你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的操作不规范,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被学生印在脑海中,带人分组操作,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后果就极为严重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按操作步骤规范进行,细致耐心地走好每一步,小到实验台上物品的摆放,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要熟练规范进行,没有认真严谨的老师就没有细致认真的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细致地进行每一步。
2.分组实验
在分组试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要求学生预习要充分,对实验器材、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才能做得熟练准确。
细心检查实验器材,看看器材够不够,有没有缺损、毁坏,想一想每种器材的作用,可故意少给或错给一种器材看学生能不能发现,这样长期进行就能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做事胸有成竹的习惯。
做完实验学生整理要规范。有些学生常常做完实验,就离开了或胡乱整理一下就走了,这对下一班做实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自己也没养成好习惯,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
四、联系生活设计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便利条件设计实验。如:你能利用滑轮组把玉米运到房上吗?你能说出滑轮的好处吗?你省了多少力,省力多少与绳子股数有什么关系?如把书放在书桌上,用细线拴好,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书,因为拉力等于摩擦力,可以测出摩擦力,然后在书上再放上文具盒,拉力增大说明什么,然后把书放在棉布或毛巾上重新做实验又说明了什么?用我们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
五、及时巩固所做实验
在做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疑点,需要在做完实验后及时讨论解决,做完实验来一个同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是非是必要的。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开拓思路,在探讨中总结合理的实验结论。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在物理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和能力,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要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做好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知识,抽象总结出规律性理论,提高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是由无数科学家经过无数次试验得出的无数规律和结论的结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理是从试验中来回实验中去,历史上的科学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我们又从实验中去验证它、体会它、应用它。没有实验就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阿基米德原理,没有实验就没有焦耳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欧姆定律……物理知识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又在我们生活中得到验证,离开了实验物理知识就变得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没有实验物理知识就缺乏说明力,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可以说不会物理实验的学生就是没真正学会物理的学生。因为物理知识需要用实验去体会。实验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知识,验证知识,发现新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实验的能力呢?以下谈几点经验做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件有趣的事,做实验时他往往沉浸在新奇的实验现象中。如在演示“光的反射”实验时,用一束光代替光线沿光屏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处,这时光屏显示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这时我们要提醒学生们分清三线,注意三线的位置关系、角度关系和变化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多引导,多提问,并鼓励学生发言提问。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就是兴趣,在做實验之前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提问和探讨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同时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意实验必须要操作规范
1.演示实验
俗话说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站在讲台上,全班同学都在注视你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的操作不规范,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被学生印在脑海中,带人分组操作,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后果就极为严重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按操作步骤规范进行,细致耐心地走好每一步,小到实验台上物品的摆放,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要熟练规范进行,没有认真严谨的老师就没有细致认真的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细致地进行每一步。
2.分组实验
在分组试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要求学生预习要充分,对实验器材、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才能做得熟练准确。
细心检查实验器材,看看器材够不够,有没有缺损、毁坏,想一想每种器材的作用,可故意少给或错给一种器材看学生能不能发现,这样长期进行就能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做事胸有成竹的习惯。
做完实验学生整理要规范。有些学生常常做完实验,就离开了或胡乱整理一下就走了,这对下一班做实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自己也没养成好习惯,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
四、联系生活设计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便利条件设计实验。如:你能利用滑轮组把玉米运到房上吗?你能说出滑轮的好处吗?你省了多少力,省力多少与绳子股数有什么关系?如把书放在书桌上,用细线拴好,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书,因为拉力等于摩擦力,可以测出摩擦力,然后在书上再放上文具盒,拉力增大说明什么,然后把书放在棉布或毛巾上重新做实验又说明了什么?用我们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
五、及时巩固所做实验
在做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疑点,需要在做完实验后及时讨论解决,做完实验来一个同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是非是必要的。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开拓思路,在探讨中总结合理的实验结论。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在物理课程中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和能力,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要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做好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知识,抽象总结出规律性理论,提高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