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眼中的唐代诗人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钱锺书选唐诗》,觉得该书的出版对钱锺书整体诗学观和整个唐诗研究裨益甚多。兹就初读所见,略谈一二。
  在《钱锺书选唐诗》里,李商隐以58首诗排在第3位,见出钱锺书对李商隐诗的喜爱。这个排名同李商隐在《唐诗三百首》里第4位的排序基本一致。钱锺书曾说起自己学诗的经过:“19岁始学为韵语,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吴忠匡《记钱锺书先生》)这里提到钱锺书年轻时就喜好李商隐和清人黄景仁(字仲则)的诗体。钱锺书既是才子,又是学者。就才子这一面,他喜欢“虚负凌云万丈才”的李商隐是很自然的。李商隐的诗历来号称难解。前人每说“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在诗中喜欢用典,一个典故接一个典故,一个故事连一个故事,前人称之为“獭祭鱼”。大意是说,就像獭捕捉到鱼一条一条铺放岸边,如同祭祀陈列供品。
  而钱锺书早年的诗也是用典颇多,有时“非注莫明”。当年,由于罗家伦知遇之恩,钱锺书进了清华大学。后来他收到罗家伦的一首新诗,即给老校長回了一封信,称赞罗家伦诗如“喷珠漱玉之诗,脱兔惊鸿之字,昔闻双绝,今斯见之。”钱锺书写了一首七绝作为回赠,另外又抄了早先在清华读书时所作的十首旧诗,一并寄给罗家伦。这首七绝是:“快睹兰鲸一手并,英雄馀事以诗鸣。著花老树枝无丑,食叶春蚕笔有声。”钱锺书自注:“吴兰雪本少陵‘翡翠兰苕、鲸鱼碧海’语,自题其集曰《兰鲸》,意谓酣放精微兼而有之。欧公云:‘下笔春蚕食叶声’,宛陵云:‘老树着花无丑枝’,故诗云云。”(《罗家伦先生文存》)
  钱锺书在和杨绛谈恋爱期间,也写了很多有李商隐风味的诗(见《国风》半月刊)。在敌伪时期的上海,钱锺书写下了:“旧诗碧海青天月,触绪新来未忍看。”(《中秋夜月》)这里即化用了李商隐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1948年3月,钱锺书随文化访问团去台湾地区,在草山住了一个月,曾作“打钟扫地亦清凉”(《草山宾馆作》)诗句。原诗附小注:《樊南乙集序》,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这是李商隐在《樊南乙集序》里的话:“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到了晚年,钱锺书也仍然喜欢李商隐诗,比如他作于1989年的《阅世》,末句是“留命桑田又一回”。这句化用了李商隐的“可能留命待桑田?”(《麻姑》)
  钱锺书对李商隐诗的喜爱,终生未变。正如清代吴乔在《西昆发微序》里所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李商隐之所以成为李商隐,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而钱锺书正处在“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五四”之后的洪流中,这一点与李商隐的开风气一脉相承。
  钱锺书很欣赏李商隐的“以文为诗”。李商隐曾得到崔戎、令狐楚两位今体骈文高手的加持,文章独步古今。对他而言,诗歌只是副业,骈体公文才是主业,是他一生最为自负的本领。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只要李商隐的《樊南文集》能够存世,唐代的骈体文即便全部散佚也绝不足惜(《中国通史简编》)。
  钱锺书认为,“七言排律散体昉于义山此篇”(《宋诗选注》),指的是《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李商隐借梦境之变幻,比喻身世之遭逢,这是现实的政治压抑在梦中的体现。这首诗前后文意贯联,音韵铿锵,声调合律,唯独通篇不对偶,是以散体入律的大胆创新。
  周绚隆在《出版后记》里提到了钱选王初的一首诗。这首《青帝》全诗是:青帝邀春隔岁还,月娥孀独夜漫漫。韩凭舞羽身犹在,素女商弦调未残。终古兰岩栖偶鹤,从来玉谷有离鸾。几时幽恨飘然断,共待天池一水干。
  杨绛在这首诗旁批注:“锺书识:大似义山,已开玉溪而无人拈出。”钱锺书指出,这首诗风格与李商隐诗颇似,已经开了李商隐表现的源头。诗题就似李商隐的诸多无题诗题目,恰如从“锦瑟无端五十弦”中抽取前两字为题目的《锦瑟》。
  钱锺书认为,《锦瑟》放在李商隐的诗集卷首,其实相当于一篇自序。在《钱锺书选唐诗》里选李商隐诗中,《锦瑟》依然是第一首,杨绛抄录时间为“一九八九年三月八日”。钱锺书对李商隐《锦瑟》做出了无以复加的评价:“李商隐《锦瑟》一篇借比兴之绝妙好词,究风骚之甚深密旨,而一唱三叹,遗音远籁,亦吾国此体绝群超伦者也。”“义山诗《锦瑟》一首,实已臻于诗歌艺术至高之境。”(《谈艺录》)
  李商隐的诗用典颇多、晦涩朦胧。白居易的诗通晓易懂、老妪能解。而白居易却极喜李商隐诗,甚至说来世要托生为李商隐的儿子。他俩相识在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时年18岁。当时白居易刚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年58岁。钱锺书敏锐地看到这一点。他举白居易向往李商隐的例子(参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六引《蔡宽夫诗话》)认为,对一个和自己的风格决然不同或相反的作家,爱好而不漠视,仰企而不扬弃,文学史上不乏这类特殊的事。
  钱锺书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也选了李商隐的《马嵬》(二首录一)。
  中晚唐以后,诗人对玄宗的秽行大都讳莫如深。白居易对唐玄宗霸占儿媳——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时,也是采取了为尊者讳的态度,李商隐却偏偏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龙池》)白居易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归结到杨贵妃身上,为玄宗开脱。同时的陈鸿《长恨歌传》、杜牧《过华清宫》也是如此。《新唐书》也说,玄宗之败是因为杨贵妃,“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而李商隐认为玄宗才应该负这个责任:“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
  李商隐和白居易在佛教的见解上也不同。白居易坚信自己可以托生为李商隐的儿子,还把诗集存放在寺庙:“安知我他生不复游是寺,复睹斯文,得宿命通,省今日事。”(《洛中集》)。这是小乘佛教的见解。而李商隐从小喜欢大乘佛教经典,特别是入川后由小乘境界趋向大乘佛法。他晚年的诗大都浸透着大乘佛教精神。正如郑燮所说:“李义山,小乘也,而归于大乘。”(《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钱锺书对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同样看重,这可见出他非同寻常的眼光(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诗三百首》里,白居易仅以6首诗排在第11位。曹雪芹祖父曹寅编《全唐诗》时,选了白居易2600多首诗,是唐诗人里存诗最多的。而在《钱锺书选唐诗》里,白居易以184首诗,高居第一位。
  钱锺书从小熟读《唐诗三百首》:“余童时从先伯父与先君读书、经、史、古文而外,有《唐诗三百首》,心焉好之。”(《槐聚诗存》)在《唐诗三百首》里,杜甫以39首排第一,李白以29首排第二。而在《钱锺书选唐诗》里,杜甫以174首排第二,李白以23首僅排在诗人的第20位。
  前面说过,钱锺书年轻时喜欢李商隐和黄景仁的诗,到欧游回国后,钱锺书诗的风格颇似杜甫和金人元好问:“其后游欧洲,涉少陵、遗山之庭,眷怀家国,所作亦往往似之。归国以来,一变旧格。”(吴忠匡《记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钱锺书借董斜川之口,提到的大诗人就包括杜少陵(杜甫)、李义山(李商隐)。在钱锺书看来,只有李商隐才是真正继承了杜甫。他在《谈艺录》里指出,惟义山于杜,无所不学,七律亦能兼兹两体。
  钱锺书选李白的诗数量虽少,但并不代表他不看重李白。在排位第二的杜甫诗里,钱锺书就选了5首杜甫写李白的诗:《梦李白二首》《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钱锺书批评苏曼殊对中西文学的见解只是皮相:“苏曼殊数以拜伦比李白仙才,雪莱比长吉鬼才。不知英诗鬼才,别有所属。”(《谈艺录》)可见,钱锺书是认可中国文学史对李白仙才、李贺鬼才的评价的。
  还比如,对诗人任华(生卒年不详),钱锺书给予高度关注,任华仅存三首诗全部入选。这三首诗是:《寄李白》《寄杜拾遗》《怀素上人草书歌》,而李白为怀素也作有《草书歌行》。这里或许有存史的考量?
  选李白诗相对较少,可能是早期选诗过严,故初唐、盛唐诗选的相对较少;但更可能是钱锺书兴趣口味在中晚唐诗,如他自幼喜爱李商隐诗,故中晚唐选诗甚多。这正如一个人的口味,在故乡在幼时形成后,往往长大了亦难以改变。
  《钱锺书选唐诗》是从5万余首唐诗中选出的。白居易的诗最容易懂,钱锺书为什么要选最容易懂的诗?我们或许可以从《宋诗选注》时的标准侧面窥见其中的秘密。
  杨绛说:“锺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钱锺书写〈围城〉》)这种情结,是否影响了钱锺书的选诗。既然是为杨绛而选,自然不同于钱锺书之前参与的《唐诗选》,是由集体决定的。
  对中唐诗人韩愈、孟郊、张籍、白居易、元稹、李贺,钱锺书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而在《钱锺书选唐诗》中,韩愈24首,孟郊37首,张籍19首,元稹45首,李贺20首,数量都相当可观。除掉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以外,晚唐诗人少用古典。钱锺书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不相一致的例子。他选了晚唐用典诗人温庭筠31首,皮日休11首,陆龟蒙31首。
  钱锺书着眼于整个诗歌发展的文学史观,指出宋诗变化于唐,唐诗与宋诗只是诗歌两种不同的风格,属于两种不同的审美旨趣,没有孰优孰劣、高下贵贱之分。这正是钱锺书提出“诗分唐宋”真正的用意。读《钱锺书选唐诗》,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考察钱锺书的诗学观中对唐诗的整体观照,这有助于对钱锺书整体诗学观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又可以推进并深化对唐诗学的研究。
  (选自《文学报》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馋——舌头最锋利坚硬的刃。  为了不被人发现我的秘密,每次经过,我都低头快走。那家麥当劳开在青年路与人民中路交叉口,也钉在我痛痒的十字上。只有坐74路公交车从人民中路转向青年路时,隔着两层玻璃窗,我才敢看向那亚当的苹果、我的诱惑。  但车在移动,车窗昏花,鲜亮的麦当劳幻化成幽深变幻的隧道迷宫。我的目光被扭曲、拉长,最终被横进眼幕的坚硬楼房铡断,坠入无涯的空漠。篆刻的眼睛隐痛,我用力眨了一下眼,摇头
期刊
我呼吸到人生之旅的第一缕空气,有着潺潺水流映照植物的芳香,五月植物与太阳的浓荫熏染了我的最初生命——以至于后来的我总是主观感觉,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自己才对各种植物花卉发自内心地喜爱,仿佛是我生下来,她们就已然在我的生命中了,与我不可分割……  据母亲说,我小的时候,内向得很。六岁还怕见生人,到哪里都不说话,被人打了不会还手,被人骂了不会还口,母亲为此很是担心,她常常对着我无奈地说:“从小看看,到老
期刊
在东西方思想者那里,人文精神宛若一座灯塔,为人类照亮了精神的指向。当大多数人在为衣食忙碌着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构想着人类精神的蓝图。漆黑的夜色下,当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他们仍在绞尽脑汁,为沉睡者设计着清醒后理想的生活。  一身布衣的孔子在古旧的时光里缓缓前行,且吟着独创的灵魂曲:仁者爱人。他吃着素食,四处奔走游说。他提醒人们,除了吃穿,你们还要注重道德,要有泛爱之心。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向
期刊
在青阳听青阳腔  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  最近两年,我三次到皖南的青阳县,也三次到陵阳镇,这个在春秋时期即为江南名邑的小镇子,有徽墨歙砚的静逸气,清婉淋漓的水气,也有梨花入井栏的人间烟火气。传说古之仙人陵阳子明于此地得道成仙,镇子因而得名。仙人的居所,自然是上佳福地,陵阳镇往古来今富贵安乐,每次来都生欣羡之心。镇上的谢家村却是第一次来,走在被脚板磨得发亮的青石路上,看瓦舍人家古祠石狮,如入南朝
期刊
引言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八月十五,昌吉屯田遣犯不满屯官盘剥压迫而聚集数千人举行暴动,他们杀死屯官,占领昌吉城,并向乌鲁木齐进发。  引自《乌鲁木齐大事记》  昌吉的月亮  这一天是八月十五,月亮很圆,像一面刚刚出炉的金黄馕饼。正当收获时节,月亮颜色像熟透哈密瓜的黄色。  眼前就铺满了馕饼、哈密瓜、石榴,还有酒。酒香弥漫,有一种节日气氛笼罩,也许有种先兆但人们还一点没看到。  三天前,掌
期刊
很久没去保国寺了。  说是很久,也只是三五年。三五年的时光算长吗?我也不知。总觉得该再去看一看。我并没有对它是如何挂念于心,又或者已经在谋划着要前去拜访。只是,偶尔想起这么个清凉的所在,想到世上总有可去之处,不免有些安慰。  去过两次保国寺,每次都是在雨天。  第一次去,是在初冬,有朋自北地来。青女生于北方,长于北方,此前从未来过这长江以南的城市。飞机一落地,她就被这厢绵绵的阴雨冻得直跺脚。脸色发
期刊
二〇〇六年秋,因为一个机缘,我从内陆生活了多年的郑州抵达海口,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海南生活。经年累月在内陆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海南经受了考验。这里的风、土、人情,都与内陆不同。语言像一堵墙一样,将我隔离在海南的日常生活之外;还有饮食、衣物的选择,道路的方向感,以及待人接物的种种生活细节。这些差异,既是对我以往人生的补充,也是对我认知世界的扩大与修正。海南十年,我在逐渐融入的过程中,也扩大了自己
期刊
当我因嗜饮而渐入昏沉时,那最后的清晰意象总是卡弗,雷蒙德·卡弗为自己画的漫画自画像。除了最后十年,卡弗的生活是与酒连在一起的,卡弗因为拥有了酒而失去很多,卡弗又因为失去了酒而拥有了许多。十年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卡弗一直为这灿烂的十年而欣慰,经常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写作者,能说出下面的话真是令人羡慕,我曾将这段话抄送给许多朋友,他们无不惊叹:  要想写小说,一个作家就应该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期刊
市区有高阳桥,横跨连接东山和西山的河道上。桥边的粽子店开了三十几年,店名就叫高阳桥粽子。然而我不知道海宁还有一座高阳山,是杭州湾北岸海拔最高的山。可能翻过山就是海盐的地界,那边有南北湖,农历十月还能看日月并升,把海宁这半边山映衬得暗淡无光。  教过很多年语文的老麦老师一直念念不忘,要从海宁这边而不是海盐那边爬到山顶一次。  海宁人从海宁这边登山有这么重要吗?对于我这种没有故乡归属感的人来说,有点不
期刊
红脸膛,绿底盘金软靠,绿冠上横一抹蓝结带,剑眉入鬓,长须,背插四只令旗,时而弓步磨刀,时而将一柄大刀舞成团花……我认出了他,关公。虽然与我在江西南丰傩舞中看到的形象并不一致,面具的细部、舞蹈的范式、音乐的节奏都不相同,可那经典的红脸膛,一脸正气的岸然貌,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自大门透进的一方阳光,印在大堂正中,他就舞动在这方光亮里,动作刚劲,顿挫有力,仿佛自带一身光芒。关公,作为武圣人,在时光的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