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价值的几点浅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其价值,特别是学校音乐艺术的价值,已成为教育专家研究的课题和广大音乐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性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下面我就音乐教育价值谈几点浅见。
  一、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的核心是塑造学生的心灵,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音乐则是以感情宣泄见长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音乐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所说:“音乐不仅使生活显得美好,而且使斗争富有力量,它能振奋人心高昂情绪。”
  《国际歌》被列宁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它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进行斗争的坚强决心,唱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声,是鼓舞人们向黑暗世界猛烈冲击的战斗号角。
  《国歌》(原《义勇军进行曲》)使我们体会出战斗号角在召唤着我们,起来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巨浪,为振兴中华而奋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揭示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民族解放之途,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碎了套在身上的枷锁,解放了全中国。人们从血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功,从心底深处喊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它是时代的呼声,是人民的心声。
  《松花江上》以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兼而有之,让人“声泪俱下,断人肝肠”,蕴藏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无穷力量。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在希望的田野上》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应呢?那通俗易懂、清新明朗、曲调优美、充满军民鱼水情深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旋律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道出了当代青年的理想与愿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献身。
  抗战时期的热血青年,就是在《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感召下走出课堂,奔赴战场,血染疆场,贡献青春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音乐教育又是培养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情操的有力手段。一位心理教育家曾这样论述:“无论是事实的描述,还是理智的讨论,其心理效果都抵不上真正的艺术。”学校教育正应充分利用和发挥音乐“潜移默化”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德育发展。莎士比亚在剧本《无事生非》里这样写道:“几根羊肠绷起来的弦线,会把人的灵魂从身体里抽出来。”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巨大影响。
  二、给人以审美体验
  康德曾说:“以愉快的情感作为直接的意图的艺术是自由的,而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艺术是不自由的。”音域教育要具有艺术性,说简单些就是要有美感,要让音乐对学生的耳膜产生一种舒服的刺激。如果学生对音乐产生反感和厌倦,再伟大的说教也没有用。就像我们欣赏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音乐,不是因为这些乐曲中的某些特定的含义才去欣赏它,我们欣赏的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内在魅力和美感。虽然这种美感有时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和启迪,但并不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想象出来的,甚至是在欣赏音乐之前就联想出来的。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音乐家,学生所获得的更多的是直接的音乐美感,这是音乐教育的最表层和最基本的价值。当前我国音乐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音乐教育对音乐审美性的束缚,更加强调音乐的审美性。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要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师重视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和不言而喻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生硬、呆板、喊口号式的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当一段优美的音乐流动时,学生通过聆听,通常会觉得悦耳动听,产生情感共鸣,不由自主被音乐吸引和陶醉,产生学习的欲望。不论音乐的内容多么丰富,对于音乐形式美的愉悦总是不容忽视的。在音响中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语言是学生学习音乐最直接的体验。在我国,音乐教育的非音乐内容曾一度占上风,甚至成为政治的工具。最典型和极端的例子就是“文革”时期的音乐教育,当时所谓的音乐很多都毫无艺术美感。人们很少提及音乐的审美性,也无法体验到真、善、美的内容,不是为了音乐,而是为了某种政治运动、某种思想方针和政策。这时的音乐教育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最终导致音乐教育趋向瘫痪。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任何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事必将导致音乐教育的失败。
  三、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未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
其他文献
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民众科学素养严重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且民众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有限。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我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我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一、充分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实验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
期刊
分层施教,即根据班级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程度,在充分尊重学生愿望的基础上,分层次地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来进行教学。因为人在很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是客观现实,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考虑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我们现在通常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是面对几十个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同样难度的知识,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实施
摘 要: “学案引导式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在不同学科上,处于不同认知层次的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分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辅导。可以说“学案引导式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面向了全体学生,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关键词: “学案引导式分层教学” 理论基础 现实需求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中华大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组织教学,确保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
初中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的方法、探究的能力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
速写和静物写生是考查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手段。我针对近年来的美术专业考试,就人物速写和静物写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速写  1.学习速写的方法  (1)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简便的学习方法。通过临摹,一方面可作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可学习其表现方法,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2)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利用速写本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只有多画多练才能
摘 要: 在美术课上,教师通过设置情景、多学科知识渗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培养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才能自觉、主动,许多教师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我将多年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呈现给大家。  一、情景设置  李吉林老师说:“情景教育就是给孩
摘要对比分析2016年出现在喀什地区3场大风的环流形势、海平面气压场、850hPa温度与流场叠加、3h变压场特征及物理量和Fy-2E红外云图,探讨EC细网格10m风场检验准确性,为大风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风;环流形势;物理量;预报检验  中图分类号:P45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120-02  DOI:10.19383/j.cnki.ny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