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平等、尊重、赞赏、合作的学习舞台,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面临解决的问题。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少教师反映信息技术课太难教了。比如,课堂纪律难于控制,特别是实践操作课,总感觉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明明备课备得很充分,但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过程总不能很好的实施,课堂效率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和谐,和谐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多样性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电脑配置,促进人机和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作为学校机房是难以跟得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精简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备用软件存放在电脑中,需要用时再进行安装。为避免受病毒攻击,保证电脑的稳定运行,硬盘资料可设置还原。利用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对学生机进行监控、广播、遥控辅导和转播示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网络、游戏等功能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良好的心理情境中获得共同的发展,而要实现“和谐”,教师要以爱为基础,注重差异性,强调相互理解,坚持对话与互助,最终体现人格平等。教师应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的推动者和主导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情感需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善于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需要,善于让学生谈自己的苦恼、忧虑和渴望,并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拥有高度的认同,并且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真正用心投入学科学习。
情感交流同样离不开尊重与平等,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从课堂获得提升的权利。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为学生创建展现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
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仅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和谐教学模式。
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改变角色,积极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去做,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友好、交互、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
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提出困惑、意见或建议,同时教师也要给以积极的回馈,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发挥教学相长作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四、促进小组合作,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实现操作任务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我校推行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既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又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老师变为课堂的导演,学生变成主演,让整个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
五、构建多元体系,促进评价的和谐统一。
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互结合。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的作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既要适时又要适度、适量和适宜。和谐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侮辱,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区别对待,发展学生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巧妙、机制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课堂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课堂评价不要过于简单化,教条化,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变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和谐,和谐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多样性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电脑配置,促进人机和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作为学校机房是难以跟得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精简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备用软件存放在电脑中,需要用时再进行安装。为避免受病毒攻击,保证电脑的稳定运行,硬盘资料可设置还原。利用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对学生机进行监控、广播、遥控辅导和转播示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网络、游戏等功能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良好的心理情境中获得共同的发展,而要实现“和谐”,教师要以爱为基础,注重差异性,强调相互理解,坚持对话与互助,最终体现人格平等。教师应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的推动者和主导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情感需求。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善于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需要,善于让学生谈自己的苦恼、忧虑和渴望,并逐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拥有高度的认同,并且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真正用心投入学科学习。
情感交流同样离不开尊重与平等,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从课堂获得提升的权利。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为学生创建展现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
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仅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和谐教学模式。
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信息技术教师要真正改变角色,积极构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去做,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友好、交互、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的思考。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
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提出困惑、意见或建议,同时教师也要给以积极的回馈,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发挥教学相长作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四、促进小组合作,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实现操作任务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我校推行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既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又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老师变为课堂的导演,学生变成主演,让整个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
五、构建多元体系,促进评价的和谐统一。
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互结合。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的作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既要适时又要适度、适量和适宜。和谐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侮辱,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区别对待,发展学生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巧妙、机制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课堂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课堂评价不要过于简单化,教条化,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变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