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说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天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w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而且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在许多方面认识有失偏颇,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没用,缺少家庭读书氛围。农村孩子的阅读情况堪忧,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一直教小学语文,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大家共勉。
  一、动物小说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农村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仍不爱看书,这是普遍现象。虽采取了许多方法,但收效甚微,学生有阅读兴趣的不多,也没有自觉看书的习惯。一次偶然的发现,我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大门。五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代表作。在第一课时,我就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上课学生都听得很认真。我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许多学生说这写的是动物,我们喜欢动物。孩子喜欢动物,是有原因的:一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和動物间平等友善,三是相互间的信任,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现在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家长工作忙,难得和孩子一起交流,于是很多农村家庭都有养狗养猫的习惯,这些动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伴。《最后一头战象》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这对经常和小动物相处、爱动物的孩子来说,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这也是一个契机,孩子既然喜欢动物小说,能不能以此篇小说作为突破口,成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事实证明,我成功地捕捉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好时机。
  二、课内引领,向课外延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充分利用课堂,精讲这篇文章,学生仍意犹未尽。趁此机会,我向学生推荐沈石溪的一系列经典小说。如《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再被狐狸骗一次》等等,成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时间短,学生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也是“三分钟热情”。因此,还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措施如下:
  1.同读代表作。我趁机要求学生同读一本书——沈石溪的经典作品《狼王梦》。以这本书为起点向其他动物小说铺开。学生读了《狼王梦》,有了浓浓的兴趣,再看沈石溪的其他小说就顺利成章了。
  2.课内引领。我利用阅读课激发兴趣,引领同读一本书《狼王梦》。在同读这本书时,我只用了几分钟讲讲了开头,引起兴趣,随后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故事内容。
  3.化繁为简。在阅读时,专注读书就可以。学生这时候的读书大多会关注人物、情节、内容等,如果硬要学生做读书笔记就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所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学生有读书兴趣,读懂就可以了。以此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负担,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4.课外延伸。读了几节课的《狼王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由课内向课外阅读就成了必然。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天语文课上抽几分钟问问读到哪里了,并进行交流,这样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了课堂阅读成果,又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慢慢喜欢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有的学生让家长买了全套的沈石溪小说。每当做完作业或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周六、周日晚上,他们就独自津津有味地阅读,有时家长催了好几遍,怕影响第二天学习,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我抓住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成为可能。
  三、形成读书系列
  如何形成系列?首要的是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适时地向他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兴趣是需求内驱力的,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其次,范围要宽广。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整理了以下系列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
  (1)狼系列。学生在读了沈石溪的一系列经典小说之后,再次向学生推荐动物小说——狼系列,其中包括李微漪的《重返狼群》,姜戎的《狼图腾》,黑鹤的《重返草原》,吉卜林的《丛林故事》等;
  (2)科普读物。如《趣味地理》《生物王国》《昆虫记》等。
  (3)长篇儿童小说。如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亲亲我的妈妈》,曹文轩的《草房子》等;
  (4)名人传记。如《中外科学家故事》《中外名人传记丛书》等;
  (5)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等;
  (6)外国经典小说。如《哈利、波特》《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绿野仙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广泛阅读少儿读物,由浅入深,自觉养成了阅读习惯。学生从课外书中看到的古今中外的故事,神奇的生物世界,广袤星空的奥秘等等,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阅读中逐渐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也在阅读中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技作品,自了表以来,曾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其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着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科技作品当成一般说明文来阅读和教学的习惯。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是将它肢解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几个板块。翻阅与之相关的教辅用书、教学设计等资料,本文的教学目标大多设定为“了解花红的原因,理解本文阐明的事理;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
长久以来,我国语文教学都脱离实际,抓不住现实,使得学生回到过去,却不是现在,这样的现象就会对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对广阔社会生活的关心,就无法学习好语文。”这不仅仅是一种概念,同時也是对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反思。  一、学生学习生活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学教育的趋势就是将技巧、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能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融合,学校就不能与生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體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对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在这个时候给他们一点有益的指导,应该是每一个高中教师应
一、问题及背景  中学生中盛行一个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有人警告说: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不是“死于章句”,就是“废于清议”。这话虽然夸张了一点,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在教“章句”和教“清议”之间游走,收效甚微。如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既不“死于章句”,又不“废于清议”呢?笔者从苏教版必修三得《鸿门宴》(节选)阅读课人手,努力去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它不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智慧、激活思维、体验情感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这不禁使笔者想起“圣陶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宋怡慧老师所教的《小城连作》一课。宋老师没有刻意标榜所谓新理念,而是紧扣文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阅读,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学习力的激发,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持续思考与探索。  一、
近年来,课程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学教学增设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使单一的学科制课程体系得到了突破, 同时也使潜在课程的作用得以重视。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江苏省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编写了16种语文选修教材,这成为江苏学子高中三年语文学习阶段的“营养大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着
作为“改革先锋”,路遥以其作品《平凡的世界》鼓舞了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作为省部级高官的女儿,田晓霞善良、大方、热情、敬业。煤炭工人孙少平以自己的热爱劳动、执着,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赢得了田晓霞的爱恋,赢得了惠英嫂的体贴,赢得了金秀的追求。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发展得纯粹、唯美,如梦、如幻。  这着实让世间一切处于困境的青年看到了希望。  然而,一朵乌云飘来,遮蔽了晴朗的天空,田晓霞的意外逝去给
人间情爱本就千缠万绕,再加上波澜诡谲的政治角力,就更加复杂,更何况爱情的双方一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帝王;一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美女。所以这个爱情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热衷,以此为题材敷演成章,从而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本诗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了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通过多角度描写,渲染杨玉环的美色。尤其脍炙人口的是“回眸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改以后,古诗文占据的比例增大,这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也应更加重视古诗文教学。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有更大压力,应正视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題,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积极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领略古诗文的美丽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结合平时的古诗文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以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创作和赏析中的主导地位是文学界的共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实践中经常是:侧重人物、主旨的分析探讨,忽视语言赏析;即使赏析语言,也侧重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语言看做通向内容的工具,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正因为此,揭示优秀文学文本语言富有魅力的原因,并将之转化到学生的创作中去,这是文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笔者通过《斑纹》一文的教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