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评—讲”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就是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这一指导思想完全与音乐课教学要求相吻合。这是我们之所以乐于去探究的根本原因。加上它的两个模式——“练—评—讲”教学模式和班级分组助教管理模式每个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我们音乐课运用起来更加便利。
“练”:吹拉弹唱,今天我是演员
文化课的“练”基本上是做练习题,我们音乐课则是以吹拉弹唱为主,每一节课我们都以表演的方式来推动课堂上的“练”。我们习惯上叫做课堂“音乐会”。学校全面普及了竖笛吹奏和口风琴吹奏,每一个学生至少学会其中一种吹奏。加上在课外学习了其他器乐,所以每一个班级都能够做到吹拉弹唱结合的演奏。每一节课,我们的学生助教都会安排一场吹拉弹唱表演,短的十分钟,长的有可以达到二十几分钟。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无论在技巧上或个人自信心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一批批学生音乐助教也在“小老师”的岗位上茁壮成长。特长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拓展了。我们学校音乐人才很多,同我们这样的课堂机制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练—评—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评”:你说我说,今天我是评委
说起“评“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每当学会唱一首歌或演奏一首歌曲的时候,都会分组练习,进行PK活动。这样,安排“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人都可以有机会由助教挑选当小评委,我们习惯在课堂“音乐会”中每次选4个同学做评委。被选上当评委的同学,会格外地自豪。能够当评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平时具有良好的表现或者音乐特长比较突出才会被大家认可,是一个自然影响力大小的问题。当然我们有一系列的积分奖励机制,只要学生主动上台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进行个人或小组记分。如平时个人积分达到90分的,期末可免考并荣升为小评委,成为优秀学员。
“讲”:大小老师同台授艺
除了教科书的内容,我们学校还增设了器乐课(竖笛与口风琴)与表演课。尤其是器乐课,老师在教授完一首曲后,全班50多个同学不一定百分之百都能在课堂中完全掌握好这首曲的吹奏法,因为老师“讲”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小老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帮助老师分担课堂的辅导工作。小老师是通过竞岗选拔,我们习惯采用一帮三的帮辅形式,开展课堂内外的同伴互助。
“赛”:我为小组争光彩
我们音乐课的“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每一节课都开展小组竞赛,每一个同学都有为小组增加得分的机会。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比较好,竞争往往比较激烈,每一个人的得分既是小组的也是自己的。怎样竞争,怎样合作,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为小组争光彩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做的事。学校统一将每个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相对比较固定,我们音乐课也是尽量用好这种分组方式。实际上,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评比内容对各个小组进行调控,让每一节课产生的优胜小组有所不同。这种调控需要考验老师的智慧和艺术。
音乐协会:文艺活动我做主
班级分组助教管理模式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也给我们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我们把这一模式运用到音乐协会建设当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把音乐协会分为五大部门(五大小组):舞蹈部,声乐部,礼仪部,语言部,器乐部。每个部门都由正副部长(正副助教)主管。我们让这五个部门的干部自己讨论制定工作目标和评比细则,以一个学期为阶段开展部门竞赛。在学校的各种大小型文艺活动中逐步放手,让他们来组织。这样一届一届地衔接,学生培训学生,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今天我们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都全部由音乐协会来组织和承办,老师已经退居二线,校园处处涌动着青春活力。
“练”:吹拉弹唱,今天我是演员
文化课的“练”基本上是做练习题,我们音乐课则是以吹拉弹唱为主,每一节课我们都以表演的方式来推动课堂上的“练”。我们习惯上叫做课堂“音乐会”。学校全面普及了竖笛吹奏和口风琴吹奏,每一个学生至少学会其中一种吹奏。加上在课外学习了其他器乐,所以每一个班级都能够做到吹拉弹唱结合的演奏。每一节课,我们的学生助教都会安排一场吹拉弹唱表演,短的十分钟,长的有可以达到二十几分钟。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无论在技巧上或个人自信心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一批批学生音乐助教也在“小老师”的岗位上茁壮成长。特长学生发挥特长的空间拓展了。我们学校音乐人才很多,同我们这样的课堂机制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练—评—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评”:你说我说,今天我是评委
说起“评“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每当学会唱一首歌或演奏一首歌曲的时候,都会分组练习,进行PK活动。这样,安排“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人都可以有机会由助教挑选当小评委,我们习惯在课堂“音乐会”中每次选4个同学做评委。被选上当评委的同学,会格外地自豪。能够当评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平时具有良好的表现或者音乐特长比较突出才会被大家认可,是一个自然影响力大小的问题。当然我们有一系列的积分奖励机制,只要学生主动上台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进行个人或小组记分。如平时个人积分达到90分的,期末可免考并荣升为小评委,成为优秀学员。
“讲”:大小老师同台授艺
除了教科书的内容,我们学校还增设了器乐课(竖笛与口风琴)与表演课。尤其是器乐课,老师在教授完一首曲后,全班50多个同学不一定百分之百都能在课堂中完全掌握好这首曲的吹奏法,因为老师“讲”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小老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帮助老师分担课堂的辅导工作。小老师是通过竞岗选拔,我们习惯采用一帮三的帮辅形式,开展课堂内外的同伴互助。
“赛”:我为小组争光彩
我们音乐课的“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每一节课都开展小组竞赛,每一个同学都有为小组增加得分的机会。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就比较好,竞争往往比较激烈,每一个人的得分既是小组的也是自己的。怎样竞争,怎样合作,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为小组争光彩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做的事。学校统一将每个班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相对比较固定,我们音乐课也是尽量用好这种分组方式。实际上,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评比内容对各个小组进行调控,让每一节课产生的优胜小组有所不同。这种调控需要考验老师的智慧和艺术。
音乐协会:文艺活动我做主
班级分组助教管理模式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也给我们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我们把这一模式运用到音乐协会建设当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把音乐协会分为五大部门(五大小组):舞蹈部,声乐部,礼仪部,语言部,器乐部。每个部门都由正副部长(正副助教)主管。我们让这五个部门的干部自己讨论制定工作目标和评比细则,以一个学期为阶段开展部门竞赛。在学校的各种大小型文艺活动中逐步放手,让他们来组织。这样一届一届地衔接,学生培训学生,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今天我们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都全部由音乐协会来组织和承办,老师已经退居二线,校园处处涌动着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