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翻译策略探析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译介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对于目标受众的准确定位,以及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有效选择。此外,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也是翻译过程中多维转换的过程,特别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同时也要关注译者在“译事中”的中心地位。
  【关键词】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张艳艳(1980.8- ),女,郑州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翻译研究、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GGJS208)。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推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具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文学的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中国文学既包括经受历史洗礼的古典文学,也包括特点鲜明的现代文学和生机勃发的当代文学。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国外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就要对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进行深入思考。
  一、中国文学对外译介需要关注的问题
  1.对于目标受众的准确定位。首先,中国文学要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对于目标受众的准确分析和定位至关重要。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既包括宏观因素,也包括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涵盖目标受众所属国家的历史、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微观因素包括目标受众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响目标受众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才能够对于受众的特点进行深刻的把握。
  其次,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国外受众的接受和喜欢,使得他们能够产生较好的阅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目标是让中国文学走进外国人民的生活和认知,使得中国文学成为国外人民了解中国的媒介和窗口,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基于这些目标,在与对外译介相关的诸要素中,目标读者应该是最值得深入分析的。因此,要根据目标读者的特点,对于文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
  2.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有效选择。不可否认,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或古典、或现代,只要是能够向读者有效呈现一个故事、一种意境、一种美、一种现实或是其他内容,都是值得不同的受众去阅读、去体味的。但是,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还是要根据目标受众国家和读者的特点,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选择。原因是由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目的所决定的。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目的是让中国文学能够成功走出去,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的就决定了要根据目标国家和读者的特点,对于对外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选择,才能够实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目标。
  二、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翻译策略
  1.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首先提出来的,经历了近20年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观点和理论对于翻译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根据胡庚申教授的观点,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是在全球性生态理论热潮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借助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构隐喻,以生态翻译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生态翻译、文本生态、“翻譯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翻译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进行综观和描述。
  生态翻译学采用多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即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全面考虑到三维的转换,才能够产出容易被受众接受的高质量的译文。生态翻译学主要探究翻译生态环境、译者、译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翻译过程中,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是翻译生态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2.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语言维的转换。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会提供思考的视角和有益启示。首先,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
  翻译活动本身就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有效转换,而转换的目的是使得译文的受众能够得到与原文受众相似的阅读或欣赏感受,传达原著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特色。在此过程中,语言维的转换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特点鲜明的古典文学作品,不仅在我国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它们所阐述的内容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人民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诗经》《老子》《史记》《论语》等。在翻译这些文学内容时,就要全面考虑语言维度的转换,按照其他国家人民所能够接受的、容易理解的、能够产生共鸣的、具有本国语味道的语言来翻译,才能够达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在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同时,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让优秀的文学经典为全人类所共享。
  3.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文化维的转换。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要想使得中国文学译本被海外人民所接受,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维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各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文化维度转换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些因素全面考虑进去,追求“不同”中的“统一”,谋求文学欣赏过程中的普适性。
  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的译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欣赏者都会从自身的视角来思考和审视,因此同样的作品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因此,译者需要根据文化的不同,从目标国家的读者角度出发来思考译文是否合适。比如,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其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辅以节奏和韵律,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传诵和喜爱。但是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难度。首先,由于背景的不同,国外的读者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点不得而知,或者是没有任何概念,所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其次,译本能否有效传达原文所具有的韵律、节奏、美感,如果这些缺失的话,诗歌在国外读者眼中是否还具有经典的价值。再次,译文除了要表达诗歌所传达的意境美,也要表达诗歌的形式美,才能被不同文化的人所喜爱。可见,文化维的转换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但是其成功的转换,能够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成功提供保障,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增加适宜的温度和色彩。   4.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交际维的转换。在关注语言维、文化维的转换之外,交际维的转换显得越发重要。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归根结底是用来交际的,是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工具。而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本身就是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过程。在文学译介的过程中,要关注交际维的转换,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原作与译文双方在交际层面的差异,同时关注原作者的交际目的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实现。在把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要关注原文中作者想要实现的交际意图、文化意图、内涵意义等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体现。在交际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整个生态系统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译者应在尽量不破坏原文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设完整的译文生态环境,这也就能够有效地实现文学译介的交际目的。
  5.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的译者中心地位。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过程中,与翻译相关的各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文化传播能否成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翻译活动开展相关的诸要素,包括作者、译者、读者、出版商等和“人”有关的因素,而哪一个因素在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明显、最具有主导作用,这些因素孰重孰轻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会直接影响着大众对于翻译质量的判断。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译者在“译事中”这个阶段,是发挥着主导作用、占据中心地位的。因此,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过程中,译者的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在“谁来译”的问题上,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实践就表明目标受众与国内读者是不同的,最容易被目标受众接受并喜欢的应该还是他们本国的翻译家翻译的作品,这一点会着重体现在对于语言细节、感情色彩、阅读习惯的把握和细腻的情感的体会上。所以,对于译者的选择会影响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成功与否。其次,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过程中,在不违背原文作者写作目的和主观意愿的情况下,应把最大的决定权给予译者。因为文学的对外译介不是简单的翻译的完成或者准确,而最重要的是受众的接受、喜欢和产生共鸣,这就需要译者在对于受众进行深入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对于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也是译者中心地位的體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地位要把握得合理、有度,不要过分强调译者的作用而忽略影响翻译的其他因素,同时也要关注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翻译生态环境分别会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译者的翻译中心地位产生影响,因此译者要与翻译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要关注目标受众的特点和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与此同时,处于译介活动中心地位的译者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产出易于被译入国家人民接受和喜爱的译本,从而提高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度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对外译介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文学对外译介的各因素,加强对于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把握规律,精准施策,相信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必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2]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中国翻译,2013,34(01):64-69 126.
  [3]马新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策略[J].上海翻译,2020 (02):87-91.
  [4]谢天振.从文化外译的视角看翻译的重新定义——兼谈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个认识误区[J].东方翻译,2016(04):9-11.
  [5]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 (1):1-10.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下文基于批判性思维层级理论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批判思维层级;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吕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引言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发生
【摘要】商业广告通过媒介传播,向目标顾客或目标市场传递商品或服务的优越信息,以吸引消费者,促成交易。本文笔者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商业广告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目的論;广告翻译;翻译策略  【Abstract】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transmits superior information of goods o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改革受到了广大教学的重视,语法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当前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问题分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孙绍恒,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六中学。  自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取得
【摘要】医学论文翻译要求专业性与准确性,正确运用翻译策略是译者必需的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医学论文的重要性及文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信达雅翻译标准入手,列举出医学论文汉译英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供医学论文翻译实践参考。  【关键词】医学论文;重要性;文本特征;翻译技巧  【作者简介】李聪聪,中国地质大学。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可否认,翻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摘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结合地域特色,以岳阳文化为切入点,以岳阳地区的高校英语教学为对象,将对岳阳文化的弘扬贯穿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探索适应该地区的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加强师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用英语讲好岳阳故事、中国故事,强化中国文化的输出,培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岳阳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童丽玲(1984-),女,湖南岳阳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基础,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课堂分层教学,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本文从SPOC理论入手深入开展分析,明确基于SPOC的高职英语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SPOC理论;高职英语;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许丰田(1983.07-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大发展,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推动力,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果。情感教育作为推进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受到教学观念、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将“微课”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课本身具有时间较短、内容精悍以及移动性强等特点,不仅可以将课堂内容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简单阐释了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微课在其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摘要】中职学业水平考试是从2017 年开始实行的一种考试升学制度,用来加强对中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以及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通过学考(等级性考试),中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大专乃至大学,是较为轻松的升学方式。英语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门科目,不仅要具有相关专业的实用性,还需要考试的系统性。教师将思维可视化思想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以建立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点的深度挖
【摘要】慕,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堂,它是近些年涌现出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以往的发布资源的学习管理系统和综合学习管理系统。英语教师要迅速学习并使用慕课,把慕课作为教育领域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面临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师要突破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三方面的困境,以包容、批判的心态认识慕课,以积极、坚韧的态度掌握先进教育技术,以进取、灵活的态度提升学科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