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则是人们根据其对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反映。手球的训练原则是依据手球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手球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指导手球训练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少儿手球;训练;原则;分析
一、训练规律以及与系统外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都应该认识训练规律,并遵循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任何违背训练规律的做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的甚至会为此付出代价。
儿童少年手球训练原则,既考虑到手球训练的客观规律,也考虑到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兼顾这两个规律的基础上而制定。教练员在组织儿童少年手球训练时,应给予充分的注意。
二、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训练是指,在训练中,要注意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注意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心理素质,端正思想品德,正确掌握各种专项技术,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在手球技术上的发展,同时也是指儿童少年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原则的依据
根据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结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合于某专项的各种形态、机能是不均衡和逐渐发展的,在6-17岁这一年龄段,是各种运动素质及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所谓“发展敏感期”,就是某种运动素质或能力在儿童、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得较快。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儿童少年训练的这一特点,以使儿童少年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速度素质的训练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随着少儿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不断完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种反应特性就逐渐表现出来,并随着后天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得到提高。
从训练的角度看,如在9-12岁年龄阶段加强系统训练,其反应速度增长最快。否则反应速度的增长就慢。过此年龄阶段后即使再加以训练,也不容易提高。
2).动作的频率
儿童、少年身体各个环节动作的最高频率是不一样的,腕关节的动作频率最高,踝关节的动作频率较低。
3).动作速度
4-5岁孩子的动作角速度可以达到26.1-37.1度角/秒。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速度也随之提高。13-14岁时有一些动作的完成时间已接近成年人的指标,角速度可达42.0-86.1度角/秒。9-13岁是发展动作速度的最佳年龄阶段。
2. 耐力素质的训练
少儿时期耐力素质的发展较之其他素质的发展要复杂得多,其原因在于耐力素质是由有氧、无氧供能系统所决定的。而这些供能系统在自然生长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受制于有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的各种指标。
(二)贯彻全面发展原则的基本要求
结合各种运动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敏感期,全面发展儿童少年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其包含为:
1.速度素质的训练
1).根据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自然增长的规律,7-11岁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动作速度和動作频率上,要充分利用一切能提高动作频率和动作速度的手段进行练习,提高和保持少儿对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12-15岁期间的训练,要在力求稳定已经获得的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的前提下,采用提高速度力量和肌肉最大力量的练习来培养速度。
3).16岁以后,其训练几乎可与成人完全一样,可以用最大力量负荷和最高频率进行最高速度的训练。练习的手段及指标应经常变换,以防止产生“速度障碍”。
2. 耐力素质的训练
1).一般耐力应在8-12岁时就打下基础
一般耐力是相对于专项耐力而言的。现代运动训练是与完成很大的“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儿童年龄阶段应开始发展一般耐力。在此年龄阶段,心脏对负荷的所有适应机制还没有充分发育,进行一般耐力训练可以促使心脏肥厚,提高心脏机能。
2).少儿耐力的培养要从有氧耐力入手
由于少儿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较成年人少,呼吸系统机能、无氧代谢能量储备不足,少儿的无氧代谢受自然发育限制。只有通过系统的有氧耐力训练,促使心血管、呼吸系统形态机能得到改善和良好的生长发育,才会使耐力的绝对指标得到提高,使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3).15-16岁开始逐渐进行无氧耐力的训练
从15-16岁起,少儿各器官系统形态机能正接近成年人的水平,由于经过低龄时期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加大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比重,可把原来打下的基础逐渐转移到专项上来。
(三)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有机地结合
1. 技术训练与素质发展敏感期相适应
训练中不仅要把技术训练作为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也要把它作为促使儿童、少年有机体良好生长发育、提高身体训练水平的过程。由于少年、儿童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不一致,因此所学动作要尽可能与相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相适应。这样使身体与技术两者均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2.技术训练要全面
技术训练要全面,这是现代运动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使儿童、少年适应未来参加集体对抗性项目--手球运动位置分工的需要。尤其是在基础训练阶段更应如此。从小进行全面培养,掌握大量的基本技术动作后,就可有能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数量和水平,打下学习新动作的坚实基础,有利于今后专项训练的发展。
3. 结合各种运动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全面训练儿童少年的各种手球基本技术。在发展运动素质与技术的同时,注意全面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心理素质和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
三、兴趣培养原则
儿童少年时期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增智慧的关键时期,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很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较旺盛的精力和较低的能力水平。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教练,应当了解儿童少年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使健康地成长。
手球训练的效果与儿童少年的兴趣指向联系密切。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手球运动的浓厚兴趣,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安排练习,要避免由于练习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训练效果。既要想方设法保持他们对手球训练的长久兴趣,又必须积极引导,不能单凭兴趣而放任自流,要通过训练的具体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训练动机,巩固训练效果,建立终生健身的观点和正确的训练动机,保持身心健康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函授教材.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运动心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张金山等. 手球[M].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4]崔守实. 手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关键词:少儿手球;训练;原则;分析
一、训练规律以及与系统外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都应该认识训练规律,并遵循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任何违背训练规律的做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的甚至会为此付出代价。
儿童少年手球训练原则,既考虑到手球训练的客观规律,也考虑到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兼顾这两个规律的基础上而制定。教练员在组织儿童少年手球训练时,应给予充分的注意。
二、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训练是指,在训练中,要注意儿童少年的年龄特点,注意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心理素质,端正思想品德,正确掌握各种专项技术,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在手球技术上的发展,同时也是指儿童少年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发展原则的依据
根据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结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合于某专项的各种形态、机能是不均衡和逐渐发展的,在6-17岁这一年龄段,是各种运动素质及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所谓“发展敏感期”,就是某种运动素质或能力在儿童、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得较快。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儿童少年训练的这一特点,以使儿童少年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速度素质的训练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随着少儿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不断完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种反应特性就逐渐表现出来,并随着后天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得到提高。
从训练的角度看,如在9-12岁年龄阶段加强系统训练,其反应速度增长最快。否则反应速度的增长就慢。过此年龄阶段后即使再加以训练,也不容易提高。
2).动作的频率
儿童、少年身体各个环节动作的最高频率是不一样的,腕关节的动作频率最高,踝关节的动作频率较低。
3).动作速度
4-5岁孩子的动作角速度可以达到26.1-37.1度角/秒。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速度也随之提高。13-14岁时有一些动作的完成时间已接近成年人的指标,角速度可达42.0-86.1度角/秒。9-13岁是发展动作速度的最佳年龄阶段。
2. 耐力素质的训练
少儿时期耐力素质的发展较之其他素质的发展要复杂得多,其原因在于耐力素质是由有氧、无氧供能系统所决定的。而这些供能系统在自然生长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受制于有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的各种指标。
(二)贯彻全面发展原则的基本要求
结合各种运动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敏感期,全面发展儿童少年的各种素质与能力。其包含为:
1.速度素质的训练
1).根据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自然增长的规律,7-11岁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动作速度和動作频率上,要充分利用一切能提高动作频率和动作速度的手段进行练习,提高和保持少儿对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12-15岁期间的训练,要在力求稳定已经获得的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的前提下,采用提高速度力量和肌肉最大力量的练习来培养速度。
3).16岁以后,其训练几乎可与成人完全一样,可以用最大力量负荷和最高频率进行最高速度的训练。练习的手段及指标应经常变换,以防止产生“速度障碍”。
2. 耐力素质的训练
1).一般耐力应在8-12岁时就打下基础
一般耐力是相对于专项耐力而言的。现代运动训练是与完成很大的“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儿童年龄阶段应开始发展一般耐力。在此年龄阶段,心脏对负荷的所有适应机制还没有充分发育,进行一般耐力训练可以促使心脏肥厚,提高心脏机能。
2).少儿耐力的培养要从有氧耐力入手
由于少儿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较成年人少,呼吸系统机能、无氧代谢能量储备不足,少儿的无氧代谢受自然发育限制。只有通过系统的有氧耐力训练,促使心血管、呼吸系统形态机能得到改善和良好的生长发育,才会使耐力的绝对指标得到提高,使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3).15-16岁开始逐渐进行无氧耐力的训练
从15-16岁起,少儿各器官系统形态机能正接近成年人的水平,由于经过低龄时期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加大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比重,可把原来打下的基础逐渐转移到专项上来。
(三)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有机地结合
1. 技术训练与素质发展敏感期相适应
训练中不仅要把技术训练作为掌握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也要把它作为促使儿童、少年有机体良好生长发育、提高身体训练水平的过程。由于少年、儿童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不一致,因此所学动作要尽可能与相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相适应。这样使身体与技术两者均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2.技术训练要全面
技术训练要全面,这是现代运动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使儿童、少年适应未来参加集体对抗性项目--手球运动位置分工的需要。尤其是在基础训练阶段更应如此。从小进行全面培养,掌握大量的基本技术动作后,就可有能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数量和水平,打下学习新动作的坚实基础,有利于今后专项训练的发展。
3. 结合各种运动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全面训练儿童少年的各种手球基本技术。在发展运动素质与技术的同时,注意全面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心理素质和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
三、兴趣培养原则
儿童少年时期是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增智慧的关键时期,也是运动能力形成的决定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很重要的转变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较旺盛的精力和较低的能力水平。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教练,应当了解儿童少年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使健康地成长。
手球训练的效果与儿童少年的兴趣指向联系密切。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手球运动的浓厚兴趣,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安排练习,要避免由于练习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训练效果。既要想方设法保持他们对手球训练的长久兴趣,又必须积极引导,不能单凭兴趣而放任自流,要通过训练的具体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训练动机,巩固训练效果,建立终生健身的观点和正确的训练动机,保持身心健康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体育院校函授教材.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运动心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张金山等. 手球[M].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4]崔守实. 手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