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信宫灯设计赏析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西汉长信宫灯的设计赏析,从环保、光学、器型结构和审美艺术角度加以研究解析,将长信宫灯的设计精妙之处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解,归总剖析融于长信宫灯之中的我国古代设计智慧和造物理念,体味领会它完美地将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达到装饰性与实用性和谐统一的设计之美。
  关键词:长信宫灯 科学美 功能美 形态美 艺术美
  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的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为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及古人原始朴素的环保意识的设计融入。
  一、汉代青铜雕塑的精品佳作
  长信宫灯的造型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璀璨夺目。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古代工匠以娴熟的雕塑手法,表现出人物体态的生动传神,刻画出人物神态的端庄安详,对衣纹处理则疏密有致,简洁流畅。长信宫灯没有像其他汉代青铜灯具那样装饰得富丽华贵,繁复多样。在简洁朴素的造型上仅施以鎏金工艺,就使人物神态悠然。朴实无华的宫女造像,在灯光映射下平添了几分典雅的美丽,显得和谐而璀璨。铜器经过鎏金工艺处理后,不但表面金碧辉煌,而且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件长信宫灯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如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最好的见证,可见古人的冶炼铸造和防锈腐蚀技术之精湛和高超。总而言之,长信宫灯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二、器型结构的科学精巧
  (一)功能与仿生形态的完美结合
  长信宫灯将使用功能与仿生形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臂上举,右手提着灯罩,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袖口变成了灯罩。而右臂实为烟道——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烟尘经右臂导引进入中空体腔,在循环过程中达到降尘除烟、净化空气之功能。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使火烛能比较稳固地固定在灯座上,避免火烛使用过程中的侧倒,保证用光稳定和用火安全。灯罩与灯盘可以转动,灯罩由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合拢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左右推动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同时与整体人物动态造型浑然一体,达到了功能美和形态美的完美结合。
  (二)尺度设置的科学人性
  长信宫灯的尺度设置非常科学人性,其通高约48厘米,人高约44.5厘米。我国两汉的建筑,由于追求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室内空间往往显得十分空旷,宫殿建筑、贵族府邸尤其如此。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时期的人们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俗。所谓坐,其实就如今日的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在脚后跟上。这样的坐姿使体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灯具等都相对比较低矮。史料记载,汉魏独坐式小榻的高度一般只有12—18厘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照明功能,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以适宜人的视觉空间。长信宫灯高为48厘米,在精致的灯座上面置有灯罩,灯光从一侧照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便于人们的照明需求和使用,非常符合现在的“人体工学原理”,科学而人性。而现代立灯的高度,一般为1.46-1.80米,也是由现代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恬静贴心的侍女,柔和温暖的灯光,长夜静读或与友朋秉烛夜话,是何等的惬意和浪漫随性!灯火映照下的朴素灿烂的长信宫灯把灯、人、环境氛围、心理感知等的关系和维度进行了绝妙的处理。这两年在设计界风行的体验式“感官设计”理念所倡导的主张和标准,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了如此之化境。
  (三)分件铸造套合,便于清洗维护
  长信宫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套合组装而成,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处可拆卸,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各部分之间的拆卸套合简单方便。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
  这种结构设计便于拆卸、携带和组合装配,使用后清洗烟垢,修缮维护,也都极为方便。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四)光热效应的巧妙处理
  长信宫灯的形态结构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似以衣袖在挡风,但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这种结构处理巧妙地利用了热循环原理,当火烛点燃时,热空气裹挟着未充分燃烧的烟炱灰烬,随着油面的上升和热气流的挥发,顺着虹管烟道进入中空的体腔,体腔内较大的空间很快疏散了一定的热量,并使空气的对流速度减缓。烟炱中的尘粒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沉积,避免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达到了降尘除烟之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灯虽有单烟管,但灯体底部有大孔,对气压可起调节作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自然从灯罩口和底部补充进来,富含氧气的冷空气又充分助燃火烛,加强了空气对流,使燃烧更充分,增高了温度,增大了发光强度,提升了照明的光热效率。
  从光学方面来讲,长信宫灯已有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由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亮度与照射角度的设计处理,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注意到并解决了控制光照度的问题。与现在电灯所采用的通过调节电阻大小来改变电流强度以使灯的明暗发生变化的方法相比,虽然原理不同,但汉代人已经开了我们今天的先河。   长信宫灯的这种环保结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华第一灯”。西方的油灯直到15世纪才由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工程师、画家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了铁皮灯罩,并完善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计,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三、汉代人文思想的反映呈现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基本上以实用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中精神上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为图腾和巫术服务的用具开始出现。至商周和战国时期,出现了大批工艺精湛、制作一流的祭祀礼器。在大量礼器的制作中,工艺设计也渐渐确定了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在顺应了当时潮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先秦之后,手工业发展有了较为细致的分工,分工的细致推动了技术的提高。汉代不像战国时期一味地关注礼器、明器的制作,也不同于秦朝的穷兵黩武,把过多的精力花费在兵器的研究和制造上,而是更多地关注民用的器物,在设计艺术中已相当注重实用功能和巧思的结合。较为典型的铜器工艺已向日用器皿方向发展,制作特点不再像过去那样多饰花纹,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工艺品层出不穷,其中灯具的制作是当时的一个主要设计种类。
  长信宫灯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强调功能与仿生形态的结合,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功能与装饰的高度统一,反映和说明了汉代造物思想的转变和发展,是儒家“文质彬彬”思想的具体表现。它以实用科学的结构、美观的造型代表了汉代造灯艺术的最高水平,又以特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价值为世人所瞩目。其为后世设计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设计实用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长信宫灯作为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铸造精美,通体鎏金,至今仍璨璨生辉,极为富丽华美。宫女端庄、恬静、优雅的形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愉悦轻松之感的同时,也降低了灯的重量感及长时间持灯动作形成的疲劳感。由此,在心理上降低和避免了使用者长时间使用可能产生的不适感,甚至是愧疚感。这是古人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工艺设计中的典范。长信宫灯虽为青铜铸造,但我们并不感觉其像商周青铜器那般厚实沉重。它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成功体现了制作者卓越的设计意图。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汉代高度发达的合金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
  长信宫灯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设计构思。其既可作为实用的照明工具,又可作为精美的室内陈设,这是中国古代灯具史上相当大的成就,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长信宫灯是把美与实用性和科学性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的典范杰作。
  参考文献:
  [1] 高丰,孙建军.中国灯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3.
  [2] 德.雷德候.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 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9.
  [4] 崔海源,方文素.设计进化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施蛰存创作的小说《石秀》是以《水浒传》中的石秀形象为原型,解构了传统的英雄形象,而重新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心理不断扭曲以致变态的全新的石秀形象。本文试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剖析石秀的心理流程,探讨其变态心理的成因。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反英雄叙事  施蛰存善于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石秀》
摘 要:本文以中国“西游故事”为例,通过探讨其审美接受历程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指出《民间文学》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引导。  关键词:民间文学 民族文化素养 西游故事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式,演绎着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民间文学
摘 要:《生人妻》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是收获女作家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自问世以来,在不同时期众多研究者、评论家以及各种文学史著作,不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分析,而且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立足于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生人妻》,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分析,并对自己的看法加以阐释。  关键词:女性 物化 存在  罗淑(1903—1938)在现代
摘 要:该文从经典化培育角度,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本科教学问题及相宜对策。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开放性、延展性与现场化等特点,以及意识形态与美学特质争议性,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没有形成稳定经典化秩序。这也导致具体教学标准不统一,即匮乏标准相对统一的教材,学科教学内部不平衡以及对异质性作品遮蔽的问题。针对于此,该文提出,将史料研究为基础的文学史教学与经典作家作品细读相结合,将开放式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结合,将专业
摘 要:近年来,学界对鲁迅之“笑”的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未对“笑”的价值及其背后的博爱精神进行完全辨析。本文以《野草》为例,从“笑”与“人生苦”的共生关系中探讨鲁迅的辩证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展示鲁迅内心的赤诚与“大爱”态度。同时,本文揭示了鲁迅的“笑”在形式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意义与面对历史事实的主动姿态,对已有的鲁迅形象认知加以补充。  关键词:《野草》 笑 人生苦 爱 反叛与自觉  一、承
摘 要:《亲切的福姬》是韩国著名女作家朴婉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之一,其同名短篇小说作为两性冲突最为尖锐的作品,书写了职场女性的自我牺牲与价值重构、金钱哲学下母爱的异化、两性关系的冲突与幻灭,将一抹心动、一番错爱的记忆交错,铭刻着男权社会下性别的二元对立。福姬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建构,对于性别的多元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文学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朴婉绪 《亲切的福姬》 性别二元对立 职场女性 母爱异化  朴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克罗齐的代表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的深入解读,分析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进行了哲学思考。  关键词: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真历史 克罗齐  一、《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作者简介  《歷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的作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 —1952)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美学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考语文试卷考查新闻压缩题。如何快速解答这种题目呢,有没有一些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呢?通过大量总结,我们认为,还是有的。以下几种解题方法即是,提供给同学们参考。  一、提取主谓宾法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有背景材料)、结语四部分。新闻必须具备5个“W”,即①时间(when)、②地点(where)、③人物(who)、④事件(what)、⑤原因(why)(包括
小的时候,我常常坐在父亲的腿上,听着他给我讲的故事,看着他为我遮风挡雨。   记得有一次,我因小区里的那条狼狗吓的趴在地上大哭,是父亲拿着木棒追那条狗三百米,看着他气喘吁吁的跑来,而他的笑容却如阳光般印在我的心里。   长大的我,和其他少年一样,遇到了叛逆期,不止一次的和父亲争吵,甚至曾离家出走过,不曾考虑过父亲的心思。   在这段时间,我也学坏了,嘴里脏话乱出,学业早已长满荒草。记得那一次
摘 要:对于深圳这座现代之都,邓一光十分注重对其现代性后果的反思,于是“城市之熵”及其背后的东西逐渐被以故事的形式加以开采。当然,无可回避的是,他也要对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进行打捞;同时,他还为深圳人提出了一个身份的“天问”,把对人与城市关系问题的思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写作体式上,邓一光倡导“认知性写作”;在对某些细节的描写上,他的文笔还充满了诗性想象。  关键词:邓一光 城市之熵 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