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先入为主”第一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获得知识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需要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但个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会在知识建构的初期产生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认知如果没有及时察觉、纠正,就会给后继学习带来严重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预估,引导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反馈,而不能留待练习巩固的后期反馈,打响“先入为主”的第一枪。
  一、从细节入手,让认知更准确
  一些错误的先期印象,往往是由教师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例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材给出八个方向(如右图),其中东、南、西、北均在线上,剩余的四个方向让学生填空。这道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其实不是在两个方向之间45°夹角的那条线上,而是在两个方向之间的一片区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该题进行修改,如将东南位置的虚线去掉,将东和南两个方向之间的区域打上阴影再填空,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明确新知,防止出现认知上的混淆。
  二、以变式拓展,让概念更清晰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有时候会给解题造成干扰,如学生一开始总是认为一千克的铁会比一千克的棉花重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生活经验带来的错误认知,防止学生固化错误知识。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高的经验是垂直于地面的线,于是在画高时,通常会出现把它画得和水平线垂直的现象(如右图)。垂直是指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教学“认识垂直”一课时,教师要避免学生形成垂直就是铅直的错误思维定式,为后继平面图形中高的教学扫清障碍。所以,教师要对此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打破学生的视觉定式,并通过辨析,引导学生利用垂直的概念进行判断、检验,使学生深刻领会垂直的本质属性。
  师(出示右图):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生1:我能找出四组,a和b互相垂直,b和c互相垂直……
  生2:我发现有几个垂足,就有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出示右图)那么,在这个图形中,能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吗?你能找出几组呢?
  生3:我能找出四组……
  师:你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请仔细看,a和b互相垂直,a可不是竖着的,b也不是横着的,你是怎么发现它们之间互相垂直的呢?
  生4:因为a和b之间形成的角是90°。
  师(出示右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出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请标出垂足。
  ……
  三、往深处延伸,让思维更灵活
  一些教师总是抱怨:“题目灵活一些,学生就抓瞎了!”其实,往往是教师本身的思维深度不够,没有带领学生继续“走下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要比学生想得更多、走得更远,使学生在先入为主的体验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张亮一家外出旅游,他们旅游的日期是连续的5天,日期之和是65,他们外出旅游的是哪几天?”学生给出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先算出中间的日期为65÷5=13(日),接着得出张亮一家外出旅游的日期分别是11日、12日、13日、14日和15日。
  师:你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吗?
  课件演示张亮摇头:“你们的答案不对!”
  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生讨论,师巡视)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纷纷摇头)好吧,请张亮给我们一点提示。
  课件演示张亮:“我们一家旅游的这五天不在同一个月哦!”(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哦”的一声,有点明白了)
  师: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1:我们的答案考虑的是在同一个月里,而张亮一家旅游时是在两个不同的月里。
  生2:也就是一个月的结尾和下一个月的开头。
  师:对!其实不是我们的解法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另外一种特殊的情况——跨月。那么,月头是哪几天呢?
  生3:1日、2日、3日。
  师:那么月尾呢?大家来算一算吧。
  ……
  给学生留下正确、鲜明的第一印象,可以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做好“前馈”纠错,有赖于教师对于学生学情准确充分的预估,这就要求我们不但注意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还要学会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打响“先入为主”第一枪。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这些长度大小的范围,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了直观的印象,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探究算法——归纳算法——应用巩固”。的确,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情境似乎不太感兴趣。我研究后发现计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材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和规律安排计算内容的,所以尝试从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解读算式自主学习新知,并且设计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最终发现运算
我们在听课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一堂课教材呈现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要解决的问题多,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忙得不可开交,什么都作为重点,什么都讲,面面俱到,教师累学生困;有时教学内容很少或很简单,甚至半堂课就完成了既定任务,多余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使整堂课显得很单薄,很难出彩;还有的时候,教师分不清主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训练点得不到有效开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恰似春风吹拂大江南北,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盲目解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产生易错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出现易错题的原因  1.心情急躁,思维呆滞。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缺少解题的内驱力,在无外力可依下
孙睿佳生活照  保送研究生至上海复旦大学,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既是竞赛达人,又是绘画能手……说的正是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孙睿佳。在大学期间,孙睿佳不断挖掘着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已经足够优秀的她还在乘风破浪,迎接新的挑战!严于律己 全面发展  谈到大学学习,孙睿佳认为自律是最不可或缺的,她也一直把“自律即自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偷懒拖延的念头,重要的是能否克服。孙睿佳认为,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作为教师,如果能在“意外通道”出现时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并由这“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一定会使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  一、“发现问题”,升华认知  案例:“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让学生拿11根小棒,大概
[摘 要]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媒介。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深入解读与钻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教材 理解 使用 精彩纷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40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基础构建、方法启蒙、兴趣激发的作用,其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多地着眼于基础搭建。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这些客观现实的“生态环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准着力点,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原生态,我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一、素材“生动性”  低年级学生的童心童趣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的一点
[摘 要]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看待预习,对预习要有准确的定位,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在探索中提高预习的价值,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预习 构建 前思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6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
数学小论文是什么?就是对学习、生活、现象等进行观察和分析,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把这一过程体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数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还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