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学等待,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操之过急,不急于求成,对学生充满信任与期待,给学生留下适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醒悟和回味,给学生“阳光”让其“灿烂”,给学生“平台”让其自由“舒展”,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领悟和发现,在困惑——点拨——醒悟——提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等待”存在缺位现象
在学校听评课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不少缺乏教学等待的老师: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即作答,学生答得不好不是给予引导和期待,而是不耐烦地叫停、换人;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很好地依赖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刚开了头就马上组织小组讨论,或者省略自主探究过程直接升级为合作学习,讨论开始不久便匆匆结束;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频繁“积极”给予解释、暗示、强调和引导等“帮助”;知识直接输出给学生,缺乏情景创设与问题驱动;以教师的能力、解题速度设定学生的做题时间,并且按捺不住急切的心催促学生;教学节奏非常快,一个教学环节紧接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很少有内化知识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开“快车”,“屏蔽”了学生的思维;甚至“走捷径”,以练代讲,一厢情愿地想通过“越俎代庖”的办法,拔苗助长……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然缺乏教学等待的耐心。
二、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等待
教学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爱心的体现,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曾精辟地说道:“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1]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等待,因为教学进度有快慢、内容有难易,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方法也参差不齐。此外,学生的学习往往被困在瓶颈处,需要老师给个“支点”。因此,尊重这些差异,学会等待,并给予正确引导,自然会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欲速则不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寻找成熟的时机,寻找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创设一个好的氛围与情景,善于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有时只要我们再耐心等待一下,哪怕是几秒钟的时间,也许学生就会在回味和自悟中豁然开朗,“出现奇迹”。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等待”的策略
教学等待是课堂教学成功所必备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学等待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加以运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让教学等待成为情感融合与孕育希望的期待
教学等待需要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很好的情感互动。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与耐心,像孕育新希望一样对他们的发展充满期待,这样学生会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获得成功体验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职责,教师应毫不吝啬对学生的‘等待’,用等待引领学生走向成功。”教学等待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和期待,是对学生的“搀扶”与助推,是教师给学生学习“架梯子、搭台子”。在教师充满耐心的等待中,学生会信心十足地对学习中的问题质疑、思索,勇敢地挑战自我;会在教师引领下,寻找思路和方法,完善学法,在自悟中茅塞顿开。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这一知识后,我提出了“偏东的地方总比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我请一学生回答。该生没有回答出来,我没有让其立即坐下,也没有急于让其他学生帮助他,而是等待。这样做,一方面留给学生自悟的时间;另一方面运用这种延迟性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唤起他的自信。待学生理解后,再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点拨。这时我给出一幅太阳光照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偏西的地方比偏东的地方先见到日出)回答。学生作答后,我拾级而上,绘出与晨昏线相交的一条纬线,继续提问:在什么条件下,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先见到日出?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正是我的等待,给了他信心;正是我的等待,让他经历了感悟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2.让教学等待成为生成契机与思维发展的等待
教学等待是生成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等待,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方法的等待。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和课堂生成的教学难以衍生思维等待的良机。善于运用教学等待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一展到底,而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成与变化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将它们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我深知,比教学预设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和获得,是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和质疑。这样的教学等待必然会使学生思维顿悟,学法改变,能力提升……如:某次课堂练习——读右面的经纬网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图中数据为经度数或纬度数)。正确答案为(5°S,75°W),不少学生的答案是(15°S,75°W),我没有急于道破错因,而是进行思维等待。通过学生对自身认知中相异构想的认识、发现和醒悟,使他们由现象认识到本质。我让学生再看看图中数字的标数,找出差异。看到部分学生会意颔首后,我又让学生在每两条相邻的纬线间绘出三等分的两条纬线,并给新绘出的每条纬线标明度数。在这样不言而喻的等待情境中,学生恍然大悟,无声胜有声。不知不觉中,教师利用这些情景,弥补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思维上的误区,起到究错、矫错和发展思维的作用。
3.让教学等待成为牵引转向与自省自悟的等待
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向,做题暂时不得要领时,我没有急于牵引转向或告诉他们解题思路,而是耐心等待,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合提取,结合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学生的方法可能略显“笨拙”,但这却是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我不是急于让其停下,而是通过暗示来改变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寻找便捷方法。教学等待中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情况,为学生解疑除惑提供各种帮助,或设置阶梯、或类比启发、或相机点拨,正位正向。如下面的一道试题:读“某地风形成示意图”,已知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风向的是(D)
A.aB.bC.cD.d
(2)该地一定位于(B)
A.北半球近地面
B.南半球近地面
C.北半球高空
D.南半球高空
有些学生刚接触第一题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采用逐个验证尝试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我的解题思路,而是进行教学等待。我问学生除了逐个验证尝试外,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学生爬坡“支架”,给予积极暗示。我让学生先做第二题,然后再做第一题。顺序的改变,马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为学生解决此题提供了方向引导,起到了正向定位的作用。学生马上明白图中四个箭头,一个表示风向,其他三个表示不同的作用力。三力共存情况应出现在近地面,根据已有知识——风向应斜穿等压线(成锐角)。进一步推导为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成锐角(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故:d为风向,c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当在南半球。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有的学生也提出可根据共点力的平衡原理解决此题,但困惑是b、d究竟谁是风向、谁是摩擦力?我相机启发,并提出问题:三力共存的条件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在我的等待中,学生自省自悟,通过对知识的调动运用,结合问题,找到了解题思路和方法。
4.让教学等待成为一种赏识激励,用发展眼光助推学生
课堂教学需要等待,需要等待中的赏识和激励。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六个学会”》一文中说到:“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等方面又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赏识和激励学生,为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添力加热,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坚信学生会在一次次等待中成熟,并走向成功。
教师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也不是无为的静待花开,而是对学生无声的积极呼唤。教学等待对教师恰当地把握和利用课堂时间及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一节课,哪些地方需要等待,怎样等待,等待多长时间是合理的、必须的和有价值的,都要视情景而定。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是慢的艺术[J].今日教育,2008,(5).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3.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徐会超)
一、课堂“教学等待”存在缺位现象
在学校听评课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不少缺乏教学等待的老师: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即作答,学生答得不好不是给予引导和期待,而是不耐烦地叫停、换人;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很好地依赖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刚开了头就马上组织小组讨论,或者省略自主探究过程直接升级为合作学习,讨论开始不久便匆匆结束;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频繁“积极”给予解释、暗示、强调和引导等“帮助”;知识直接输出给学生,缺乏情景创设与问题驱动;以教师的能力、解题速度设定学生的做题时间,并且按捺不住急切的心催促学生;教学节奏非常快,一个教学环节紧接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很少有内化知识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开“快车”,“屏蔽”了学生的思维;甚至“走捷径”,以练代讲,一厢情愿地想通过“越俎代庖”的办法,拔苗助长……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然缺乏教学等待的耐心。
二、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等待
教学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爱心的体现,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曾精辟地说道:“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1]课堂教学需要教学等待,因为教学进度有快慢、内容有难易,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方法也参差不齐。此外,学生的学习往往被困在瓶颈处,需要老师给个“支点”。因此,尊重这些差异,学会等待,并给予正确引导,自然会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欲速则不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寻找成熟的时机,寻找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创设一个好的氛围与情景,善于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有时只要我们再耐心等待一下,哪怕是几秒钟的时间,也许学生就会在回味和自悟中豁然开朗,“出现奇迹”。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等待”的策略
教学等待是课堂教学成功所必备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学等待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加以运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让教学等待成为情感融合与孕育希望的期待
教学等待需要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很好的情感互动。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与耐心,像孕育新希望一样对他们的发展充满期待,这样学生会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获得成功体验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帮助学生成功是教师职责,教师应毫不吝啬对学生的‘等待’,用等待引领学生走向成功。”教学等待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和期待,是对学生的“搀扶”与助推,是教师给学生学习“架梯子、搭台子”。在教师充满耐心的等待中,学生会信心十足地对学习中的问题质疑、思索,勇敢地挑战自我;会在教师引领下,寻找思路和方法,完善学法,在自悟中茅塞顿开。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这一知识后,我提出了“偏东的地方总比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我请一学生回答。该生没有回答出来,我没有让其立即坐下,也没有急于让其他学生帮助他,而是等待。这样做,一方面留给学生自悟的时间;另一方面运用这种延迟性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唤起他的自信。待学生理解后,再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点拨。这时我给出一幅太阳光照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偏西的地方比偏东的地方先见到日出)回答。学生作答后,我拾级而上,绘出与晨昏线相交的一条纬线,继续提问:在什么条件下,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先见到日出?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正是我的等待,给了他信心;正是我的等待,让他经历了感悟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2.让教学等待成为生成契机与思维发展的等待
教学等待是生成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等待,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方法的等待。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和课堂生成的教学难以衍生思维等待的良机。善于运用教学等待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一展到底,而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成与变化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将它们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我深知,比教学预设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和获得,是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和质疑。这样的教学等待必然会使学生思维顿悟,学法改变,能力提升……如:某次课堂练习——读右面的经纬网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图中数据为经度数或纬度数)。正确答案为(5°S,75°W),不少学生的答案是(15°S,75°W),我没有急于道破错因,而是进行思维等待。通过学生对自身认知中相异构想的认识、发现和醒悟,使他们由现象认识到本质。我让学生再看看图中数字的标数,找出差异。看到部分学生会意颔首后,我又让学生在每两条相邻的纬线间绘出三等分的两条纬线,并给新绘出的每条纬线标明度数。在这样不言而喻的等待情境中,学生恍然大悟,无声胜有声。不知不觉中,教师利用这些情景,弥补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思维上的误区,起到究错、矫错和发展思维的作用。
3.让教学等待成为牵引转向与自省自悟的等待
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向,做题暂时不得要领时,我没有急于牵引转向或告诉他们解题思路,而是耐心等待,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合提取,结合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学生的方法可能略显“笨拙”,但这却是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我不是急于让其停下,而是通过暗示来改变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寻找便捷方法。教学等待中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情况,为学生解疑除惑提供各种帮助,或设置阶梯、或类比启发、或相机点拨,正位正向。如下面的一道试题:读“某地风形成示意图”,已知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风向的是(D)
A.aB.bC.cD.d
(2)该地一定位于(B)
A.北半球近地面
B.南半球近地面
C.北半球高空
D.南半球高空
有些学生刚接触第一题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采用逐个验证尝试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我的解题思路,而是进行教学等待。我问学生除了逐个验证尝试外,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学生爬坡“支架”,给予积极暗示。我让学生先做第二题,然后再做第一题。顺序的改变,马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为学生解决此题提供了方向引导,起到了正向定位的作用。学生马上明白图中四个箭头,一个表示风向,其他三个表示不同的作用力。三力共存情况应出现在近地面,根据已有知识——风向应斜穿等压线(成锐角)。进一步推导为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成锐角(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故:d为风向,c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当在南半球。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有的学生也提出可根据共点力的平衡原理解决此题,但困惑是b、d究竟谁是风向、谁是摩擦力?我相机启发,并提出问题:三力共存的条件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在我的等待中,学生自省自悟,通过对知识的调动运用,结合问题,找到了解题思路和方法。
4.让教学等待成为一种赏识激励,用发展眼光助推学生
课堂教学需要等待,需要等待中的赏识和激励。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六个学会”》一文中说到:“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基础、认识能力等方面又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赏识和激励学生,为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添力加热,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坚信学生会在一次次等待中成熟,并走向成功。
教师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也不是无为的静待花开,而是对学生无声的积极呼唤。教学等待对教师恰当地把握和利用课堂时间及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一节课,哪些地方需要等待,怎样等待,等待多长时间是合理的、必须的和有价值的,都要视情景而定。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是慢的艺术[J].今日教育,2008,(5).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3.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徐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