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偶像崇拜与孤独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等地的大学生关于偶像崇拜的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如下结论,首先,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且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偶像的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其次,相较于非独生子女而言,独生子女对于偶像的非理性崇拜水平更高,孤独感水平也更高。其次,相较于非理性崇拜的大学生而言,理性崇拜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再次,非理性偶像崇拜水平与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适应与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社会适应在偶像崇拜和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偶像崇拜 孤独感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B913.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103-03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网络为工具,大大拉近了与自己偶像之间的距离。“饭圈”“追星族”等都成为热点话题,对于走在社会潮流的前端的大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一方而,偶像崇拜可以带来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另一方而,如果对于偶像的崇拜过于狂热甚至失去理性,就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负而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孤独感与社会适应等变量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呢?
崇拜心理起源于原始社会,是源于人们对大自然中那些强大的不可控的力量的恐惧,最原始的偶像崇拜是图腾崇拜。[1]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基础上,人们崇拜图腾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庇护。心理学的不同学派对于偶像崇拜有不同的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孩子的性欲从父母及身边同伴转向较远的明星等人物。[2]人本主义学派对偶像崇拜的定义是为了解决人们由于现实条件与限制无法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各种需要时内心所产生的失衡感。[3]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偶像崇拜即效仿思想与行为。[4]
互联网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在无形之中将人与人隔开,所以孤独感是我们社会各年龄段人的通病。朱自贤(1989)首先对“孤独”和“孤独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5]
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对于社会适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过程,是个体在自己身处的环境中,与环境交互融合,达到和谐状态的一个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结果,此结果是在个体与环境交流协调之后达到的一个相互融合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交流的过程,达到一个适应的结果的能力。
张更立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适应呈显著的负相关。[6]卢丹研究发现,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可以显著预测成年早期粉丝的孤独感。[7]对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故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偶像崇拜,孤独感,社会适应,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调查。
一、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研究者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一共收集到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份的大学生所填的234份问卷,剔除24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一共210份,采用SPSS 23.O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工具
1.偶像崇拜问卷
本研究采用由南开大学李强教授编制的《偶像崇拜问卷》[8],该问卷分为理性崇拜和非理性崇拜两个维度,共计27个条目,采用李克特15五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两个维度之间得分更高的,便代表在此维度倾向性更高。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 914。
2.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采用方从慧编制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和未来适应五个维度,共计23个条目。采用李克特1-5五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将反向计分的题目得分转化之后,五个维度总计得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性越强。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 842。
3.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
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测量采用由Russell等人编制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该量表一共20个条目,将反向计分的题目得分转化之后,总计得分越高,代表孤独感越高。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 870。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针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做以下说明: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的性别与偶像崇拜类别进行卡方检验,得到x 2=35. 625料(p
关键词:大学生 偶像崇拜 孤独感 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B913. 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103-03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网络为工具,大大拉近了与自己偶像之间的距离。“饭圈”“追星族”等都成为热点话题,对于走在社会潮流的前端的大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一方而,偶像崇拜可以带来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另一方而,如果对于偶像的崇拜过于狂热甚至失去理性,就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负而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孤独感与社会适应等变量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呢?
崇拜心理起源于原始社会,是源于人们对大自然中那些强大的不可控的力量的恐惧,最原始的偶像崇拜是图腾崇拜。[1]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基础上,人们崇拜图腾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庇护。心理学的不同学派对于偶像崇拜有不同的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孩子的性欲从父母及身边同伴转向较远的明星等人物。[2]人本主义学派对偶像崇拜的定义是为了解决人们由于现实条件与限制无法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各种需要时内心所产生的失衡感。[3]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偶像崇拜即效仿思想与行为。[4]
互联网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在无形之中将人与人隔开,所以孤独感是我们社会各年龄段人的通病。朱自贤(1989)首先对“孤独”和“孤独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5]
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对于社会适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过程,是个体在自己身处的环境中,与环境交互融合,达到和谐状态的一个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适应是一个结果,此结果是在个体与环境交流协调之后达到的一个相互融合的结果;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交流的过程,达到一个适应的结果的能力。
张更立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适应呈显著的负相关。[6]卢丹研究发现,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可以显著预测成年早期粉丝的孤独感。[7]对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故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偶像崇拜,孤独感,社会适应,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展开调查。
一、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研究者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一共收集到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份的大学生所填的234份问卷,剔除24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一共210份,采用SPSS 23.O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工具
1.偶像崇拜问卷
本研究采用由南开大学李强教授编制的《偶像崇拜问卷》[8],该问卷分为理性崇拜和非理性崇拜两个维度,共计27个条目,采用李克特15五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两个维度之间得分更高的,便代表在此维度倾向性更高。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 914。
2.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采用方从慧编制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和未来适应五个维度,共计23个条目。采用李克特1-5五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将反向计分的题目得分转化之后,五个维度总计得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性越强。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 842。
3.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
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测量采用由Russell等人编制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该量表一共20个条目,将反向计分的题目得分转化之后,总计得分越高,代表孤独感越高。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 870。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针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做以下说明: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的性别与偶像崇拜类别进行卡方检验,得到x 2=35. 625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