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意识通俗地说就是关心公共利益,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在公共空间注意自我约束和礼让他人,而不仅仅是只顾着自己方便。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破坏公共秩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熟人社会”影响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社会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如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传统的道德修养也以熟人社会为前提,比如孝悌忠恕、三纲五常等。而随着社会发展,“陌生人社会”逐渐成为主流,公共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共道德也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熟人社会”数千年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国人常常用两套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在“熟人空间”里过分重视自身形象,在“陌生人空间”里却肆无忌惮地破坏秩序,无视自己形象。
被扭曲的“儿童优先”
“儿童优先”的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指的是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问题时,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却常常被扭曲,错误把优先当纵容。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行为时,旁人并非没有意见,却总是采取纵容的应对方式,认为对待孩子应抱着宽容的态度,不应该与孩子计较。是的,比起成人,孩子更弱小、更无助,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呵护,但这不等于他们可以优先违反公德,更不能赋予他们违反规则的特权。你我的不反抗,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跟“儿童优先”中优先考虑儿童的最大利益是背道而驰的。在公共场合挺身而出,批评、制止捣乱的孩子,这并不是给他们难堪,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缺乏集体活动
由于公共教育资源投入的紧缺,国内的幼儿园、小学都普遍呈现出密集型班级,一个班级有30、40名孩子很常见,这种高负荷的管理压力,导致很多幼儿园都采取以室内活动为主的管理模式,集体的户外活动极少,通常只有春游、秋游两次大型活动。孩子很少有机会踏出校门认识社会,这也导致了孩子对公共秩序认识不足。而国外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礼貌及好习惯的培养。很多社区、机构会提供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博物馆、公园等,丰富的集体活动自然加深了孩子对于公共秩序的认识,也强化了公共意识。
过度宠爱和错误示范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自出生那一天起就备受家庭宠爱,这份宠爱被放大至无限,只要关于自己孩子,家长什么原则、底线都可以抛弃,到了公众场合,仍然抱着“我的孩子最珍贵”的心态,无视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应该体谅孩子,为孩子让步。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没有公共意识的孩子身后,往往站着没有公共意识的父母,孩子对于秩序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父母的示范,假如家长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插队、随地吐痰,孩子很自然就会模仿这些行为。
“熟人社会”影响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社会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如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传统的道德修养也以熟人社会为前提,比如孝悌忠恕、三纲五常等。而随着社会发展,“陌生人社会”逐渐成为主流,公共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共道德也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熟人社会”数千年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国人常常用两套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在“熟人空间”里过分重视自身形象,在“陌生人空间”里却肆无忌惮地破坏秩序,无视自己形象。
被扭曲的“儿童优先”
“儿童优先”的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指的是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问题时,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却常常被扭曲,错误把优先当纵容。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行为时,旁人并非没有意见,却总是采取纵容的应对方式,认为对待孩子应抱着宽容的态度,不应该与孩子计较。是的,比起成人,孩子更弱小、更无助,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呵护,但这不等于他们可以优先违反公德,更不能赋予他们违反规则的特权。你我的不反抗,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跟“儿童优先”中优先考虑儿童的最大利益是背道而驰的。在公共场合挺身而出,批评、制止捣乱的孩子,这并不是给他们难堪,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缺乏集体活动
由于公共教育资源投入的紧缺,国内的幼儿园、小学都普遍呈现出密集型班级,一个班级有30、40名孩子很常见,这种高负荷的管理压力,导致很多幼儿园都采取以室内活动为主的管理模式,集体的户外活动极少,通常只有春游、秋游两次大型活动。孩子很少有机会踏出校门认识社会,这也导致了孩子对公共秩序认识不足。而国外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礼貌及好习惯的培养。很多社区、机构会提供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博物馆、公园等,丰富的集体活动自然加深了孩子对于公共秩序的认识,也强化了公共意识。
过度宠爱和错误示范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自出生那一天起就备受家庭宠爱,这份宠爱被放大至无限,只要关于自己孩子,家长什么原则、底线都可以抛弃,到了公众场合,仍然抱着“我的孩子最珍贵”的心态,无视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应该体谅孩子,为孩子让步。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没有公共意识的孩子身后,往往站着没有公共意识的父母,孩子对于秩序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父母的示范,假如家长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插队、随地吐痰,孩子很自然就会模仿这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