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佳麒,“VIP陪练”的创始人兼CEO,一个不走寻常路的“音乐怪才”。
念大学的时候,他就开了11场个人演奏音乐会,还参加了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夺得艺术家组“全球第六”;也是大学期间,他加盟电视台《达人秀》《舞林争霸》,非常玩命,经常一干就是通宵达旦;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大学念至三年级,他决定辍学,应聘去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在这个特立独行的“音乐动物”看来,玩音乐,文凭算什么,“真爱”才是奔向未来的通行证。貌似呆萌的他,实则内心狂野,创业于他是一种必然,所以他才会放弃旁人羡煞的百万年薪,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撸起袖子自己干!
在接受我专访的前不久,他领导的“VIP陪练”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互联网 音乐教育”的服务机构,硬生生将一个“小生意”做出了大市场,已经集合了一支数千人规模的专业陪练师资,针对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开展在线陪练,吸引了超过14个国家数万名琴童成为其付费用户;在他们的移动终端平台上,日均排课量上万,预计两年内,日均排课量有望达数十万节。此时此刻,葛佳麒才刚过而立之年。年轻的少帅表示:由于资金充足,创业项目从小舢板变为了大轮船,但“革命尚未成功”,眼下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行业领先以及避免航行途中的暗礁。融资到位后,自己的职责与以往也有所不同,要将规模化的公司业务布局调整充实到良好的运营状态,更要思考如何将“大轮船”带往正确的航向……
与葛总的一席谈话,我能感受到一个企业创始人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思维敏锐,也善于倾听,由内而外洋溢着青春的率性和活力以及目标坚定、意志坚韧。
《新民周刊》:葛总,你20多岁就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负责将国际上一些知名乐团引入中国市场,年薪高达百万,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放弃舒适而“自讨苦吃”?
葛佳麒:或许我不安分吧,或者说,音乐是伟大而神奇的,它引领了我的道路。我辍学,是因为对音乐太迷恋了,满脑子只想做音乐,不愿意苟且与平庸。我去文化传媒公司的时候,他们没有音乐部,一张白纸,这反而让我莫名地兴奋,我从零开始组建,一直做到团队和业务都有了相当规模。当年薪涨了,个人财务也自由了,我反而感到失落,一种“无形的玻璃顶”让我徘徊在新的十字路口:要么在既有的部门进一步扩充业务,要么自己出去闯。我选择了后者。合伙人姚立嘉是我的师兄,也是音乐人,与我挺聊得来。中国琴童数以千万计,我俩对琴童的境遇感同身受,知道学习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开始,我俩就想借助麻省理工声学研究所的一篇论文来自己研制个语音识别软件,这玩意儿“识错”能力蛮高,能“发现”练琴中的错音,我们申请了专利。我们共同想到的创业方向,是针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痛点。就这样,我们的创业项目,赢得了蓝驰的天使资金投资,2014年12月启航了!
《新民周刊》:创业相比就业,意味着搏击风浪,你们航行在蓝海,一路还顺利吗?
葛佳麒:因为闯入的是蓝海,所以没什么参照,需要自己探索。最初我们是研制语音识别功能的软件,后来添加了教学视频的采集和录制,再后来捣鼓出了获得专利的“陪你练”软件。为了吸引用户尝鲜,我们四处赠送,提供免费使用,用户量也明显有了规模,但服务运转了半年多,家長和孩子很少能“坚持”,有的家长还质疑我们是“忽悠”。那时候,我自己上门给用户做各种示范,身兼多职,公司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做过,直面客户,也获得了许多第一手反馈,有利于改进服务,挖空心思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创业之初就是不断试错,像学游泳,需要在水里拼命折腾,又不能让自己“沉没”。从2014年到2015年,几乎就是“折腾期”,天使资金很快烧得所剩无几,最窘迫的时候,员工工资也发不出,不得不节衣缩食,也不惜裁员。痛定思痛,咬牙坚持,别无选择!我们将服务模本从1.0版升级到2.0版,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才从“陪你练”摸索出今天的“VIP陪练”。
《新民周刊》:从1.0版升级到2.0版,从“陪你练”到“VIP陪练”,在这段艰难探索中,你或你的合伙人有没有过自我怀疑或动摇?
葛佳麒:有过许多困难和郁闷,也有过许多反思,但我们从来没有过自我怀疑或动摇!但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们推广这个在线音乐培训项目,“风投”业几乎没人相信这样市场细分的项目能够做大,他们没有过做琴童的经历,一下子无法感受其中的刚需。而我很坚信,为什么?我4岁多开始学手风琴,身为“琴童”一路成长走来,对于当年父母朝九晚五管着我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练琴的情景,记忆犹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无论孩子学什么乐器,一旦学了就要坚持,要让孩子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即便将来不做专业演员,起码也是一技之长,有一种艺术修养伴随一生。所以,我知道陪练针对的是学琴过程中所需要的“坚持”,它让“坚持”变得相对轻松,既解决家长的减负问题,也帮助孩子获得进步。我们的服务,根本上不是替代线下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恰恰是帮助家长实现线下老师“一对一”教学后所迫切需要的课后大量练习。
《新民周刊》:你们的服务版本创新和升级后,核心价值就在于“陪练”二字?
葛佳麒:是的,“陪练”非常重要,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务价值。小时候学过乐器的人,包括现在陪孩子练琴的成年人,都体会过这样的痛楚:每天练琴,每周回课,孩子挨批评、被骂是家常便饭的事。家长陪孩子练琴,不得不扮得“凶神恶煞”,对着孩子大叫:“指法错了,手腕动作错了!”其实,家长自个儿没学过,理解上也是不够专业的,即便扯破了喉咙,对孩子也无济于事。针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逻辑苦思冥想,去创造服务价值,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动全世界的音乐老师随时随地为孩子提供专业陪练,无论你预约哪一天、哪一个时间段,都能安排合适的老师陪练,而且足不出户,风雨无阻。我们还有“秘密武器”,就是自主研发的专利“鱼眼镜头”,用户在家里安装后,老师身处再远也都一目了然看清孩子练琴时的手势、动作。如今,琴童的父母们非常享受“陪练”这样的帮手,自己不必舟车劳顿,也不必不懂装懂,舒舒服服便能看到孩子“练琴错音少,陪练效果好”,而孩子也享受着温暖的“陪练”。这就是我们发掘和创造的价值。
念大学的时候,他就开了11场个人演奏音乐会,还参加了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夺得艺术家组“全球第六”;也是大学期间,他加盟电视台《达人秀》《舞林争霸》,非常玩命,经常一干就是通宵达旦;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大学念至三年级,他决定辍学,应聘去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在这个特立独行的“音乐动物”看来,玩音乐,文凭算什么,“真爱”才是奔向未来的通行证。貌似呆萌的他,实则内心狂野,创业于他是一种必然,所以他才会放弃旁人羡煞的百万年薪,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撸起袖子自己干!
在接受我专访的前不久,他领导的“VIP陪练”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互联网 音乐教育”的服务机构,硬生生将一个“小生意”做出了大市场,已经集合了一支数千人规模的专业陪练师资,针对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开展在线陪练,吸引了超过14个国家数万名琴童成为其付费用户;在他们的移动终端平台上,日均排课量上万,预计两年内,日均排课量有望达数十万节。此时此刻,葛佳麒才刚过而立之年。年轻的少帅表示:由于资金充足,创业项目从小舢板变为了大轮船,但“革命尚未成功”,眼下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行业领先以及避免航行途中的暗礁。融资到位后,自己的职责与以往也有所不同,要将规模化的公司业务布局调整充实到良好的运营状态,更要思考如何将“大轮船”带往正确的航向……
与葛总的一席谈话,我能感受到一个企业创始人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思维敏锐,也善于倾听,由内而外洋溢着青春的率性和活力以及目标坚定、意志坚韧。
“音乐引领了我的道路”
《新民周刊》:葛总,你20多岁就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音乐总监,负责将国际上一些知名乐团引入中国市场,年薪高达百万,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放弃舒适而“自讨苦吃”?
葛佳麒:或许我不安分吧,或者说,音乐是伟大而神奇的,它引领了我的道路。我辍学,是因为对音乐太迷恋了,满脑子只想做音乐,不愿意苟且与平庸。我去文化传媒公司的时候,他们没有音乐部,一张白纸,这反而让我莫名地兴奋,我从零开始组建,一直做到团队和业务都有了相当规模。当年薪涨了,个人财务也自由了,我反而感到失落,一种“无形的玻璃顶”让我徘徊在新的十字路口:要么在既有的部门进一步扩充业务,要么自己出去闯。我选择了后者。合伙人姚立嘉是我的师兄,也是音乐人,与我挺聊得来。中国琴童数以千万计,我俩对琴童的境遇感同身受,知道学习中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开始,我俩就想借助麻省理工声学研究所的一篇论文来自己研制个语音识别软件,这玩意儿“识错”能力蛮高,能“发现”练琴中的错音,我们申请了专利。我们共同想到的创业方向,是针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痛点。就这样,我们的创业项目,赢得了蓝驰的天使资金投资,2014年12月启航了!
《新民周刊》:创业相比就业,意味着搏击风浪,你们航行在蓝海,一路还顺利吗?
葛佳麒:因为闯入的是蓝海,所以没什么参照,需要自己探索。最初我们是研制语音识别功能的软件,后来添加了教学视频的采集和录制,再后来捣鼓出了获得专利的“陪你练”软件。为了吸引用户尝鲜,我们四处赠送,提供免费使用,用户量也明显有了规模,但服务运转了半年多,家長和孩子很少能“坚持”,有的家长还质疑我们是“忽悠”。那时候,我自己上门给用户做各种示范,身兼多职,公司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自做过,直面客户,也获得了许多第一手反馈,有利于改进服务,挖空心思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创业之初就是不断试错,像学游泳,需要在水里拼命折腾,又不能让自己“沉没”。从2014年到2015年,几乎就是“折腾期”,天使资金很快烧得所剩无几,最窘迫的时候,员工工资也发不出,不得不节衣缩食,也不惜裁员。痛定思痛,咬牙坚持,别无选择!我们将服务模本从1.0版升级到2.0版,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才从“陪你练”摸索出今天的“VIP陪练”。
《新民周刊》:从1.0版升级到2.0版,从“陪你练”到“VIP陪练”,在这段艰难探索中,你或你的合伙人有没有过自我怀疑或动摇?
葛佳麒:有过许多困难和郁闷,也有过许多反思,但我们从来没有过自我怀疑或动摇!但在最初的日子里,我们推广这个在线音乐培训项目,“风投”业几乎没人相信这样市场细分的项目能够做大,他们没有过做琴童的经历,一下子无法感受其中的刚需。而我很坚信,为什么?我4岁多开始学手风琴,身为“琴童”一路成长走来,对于当年父母朝九晚五管着我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练琴的情景,记忆犹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无论孩子学什么乐器,一旦学了就要坚持,要让孩子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即便将来不做专业演员,起码也是一技之长,有一种艺术修养伴随一生。所以,我知道陪练针对的是学琴过程中所需要的“坚持”,它让“坚持”变得相对轻松,既解决家长的减负问题,也帮助孩子获得进步。我们的服务,根本上不是替代线下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恰恰是帮助家长实现线下老师“一对一”教学后所迫切需要的课后大量练习。
创业,都是创造价值
《新民周刊》:你们的服务版本创新和升级后,核心价值就在于“陪练”二字?
葛佳麒:是的,“陪练”非常重要,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务价值。小时候学过乐器的人,包括现在陪孩子练琴的成年人,都体会过这样的痛楚:每天练琴,每周回课,孩子挨批评、被骂是家常便饭的事。家长陪孩子练琴,不得不扮得“凶神恶煞”,对着孩子大叫:“指法错了,手腕动作错了!”其实,家长自个儿没学过,理解上也是不够专业的,即便扯破了喉咙,对孩子也无济于事。针对类似的问题,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逻辑苦思冥想,去创造服务价值,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动全世界的音乐老师随时随地为孩子提供专业陪练,无论你预约哪一天、哪一个时间段,都能安排合适的老师陪练,而且足不出户,风雨无阻。我们还有“秘密武器”,就是自主研发的专利“鱼眼镜头”,用户在家里安装后,老师身处再远也都一目了然看清孩子练琴时的手势、动作。如今,琴童的父母们非常享受“陪练”这样的帮手,自己不必舟车劳顿,也不必不懂装懂,舒舒服服便能看到孩子“练琴错音少,陪练效果好”,而孩子也享受着温暖的“陪练”。这就是我们发掘和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