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的数学教学要求不仅仅是单纯地要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提高成绩,而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为自身的生活所服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要进行创新,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数学学习。
一、更新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一种教学服务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全方位指导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理念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以关系为基础,方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的形态,要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而且还能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其次,在生活上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增加自身的亲和力,避免学生碰到教师就躲的尴尬局面,教师培养自身亲和力有利于和学生深入交流,进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为良师益友。
三、根据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愿意得到夸奖和赞扬,如果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失败和挫折,会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教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增强信心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开展制作常见几何体等活动,开展一日一题,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讲,制作单元总结手抄报,优秀的在教室里展示等,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学生自我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找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四、激发兴趣——创新教学的发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可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童年趣事,介绍一些经典的推理名题,展望数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意细节,赏识教育,适时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享受创新的乐趣,而妄加批驳,只能把创新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之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是對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设置合理的问题序列,使学生置身于新旧知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成为发现、创造的主体,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起强烈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整体思想、化归的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的思想、函数的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方法等。如讲授“分式方程”时,就体现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对立统一思想,教学时,不能只简单介绍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而要渗透上述思想,我们可以从复习整式和分式的概念出发,然后依据辩证思想自然引出分式方程,接着带领学生领会两个概念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再利用未知与已知的转化思想启发学生说出分式方程的解题基本思想,从而发现两种方程在解法上虽有不同,但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学生在知晓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概念和解法的辩证关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收到一种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全面重新认识,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转变数学教学思想,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数学理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梅李宏.浅析初中数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N].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30).
[2]燕春燕.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版,2016(0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的数学教学要求不仅仅是单纯地要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提高成绩,而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为自身的生活所服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要进行创新,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数学学习。
一、更新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一种教学服务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全方位指导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理念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以关系为基础,方便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的形态,要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而且还能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其次,在生活上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增加自身的亲和力,避免学生碰到教师就躲的尴尬局面,教师培养自身亲和力有利于和学生深入交流,进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为良师益友。
三、根据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愿意得到夸奖和赞扬,如果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失败和挫折,会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教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增强信心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开展制作常见几何体等活动,开展一日一题,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讲,制作单元总结手抄报,优秀的在教室里展示等,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学生自我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找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四、激发兴趣——创新教学的发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可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童年趣事,介绍一些经典的推理名题,展望数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意细节,赏识教育,适时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享受创新的乐趣,而妄加批驳,只能把创新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之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是對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设置合理的问题序列,使学生置身于新旧知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成为发现、创造的主体,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起强烈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整体思想、化归的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的思想、函数的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方法等。如讲授“分式方程”时,就体现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对立统一思想,教学时,不能只简单介绍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而要渗透上述思想,我们可以从复习整式和分式的概念出发,然后依据辩证思想自然引出分式方程,接着带领学生领会两个概念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再利用未知与已知的转化思想启发学生说出分式方程的解题基本思想,从而发现两种方程在解法上虽有不同,但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学生在知晓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概念和解法的辩证关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式方程,收到一种居高临下,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全面重新认识,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转变数学教学思想,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数学理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梅李宏.浅析初中数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N].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30).
[2]燕春燕.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