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语调查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Do a survey” ——“做调查”是小学英语课堂常见的活动,调查内容一般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产生真实的信息交流。所以,调查活动成为了小学英语课堂上既能体现小组合作,又能体现语言运用的常见活动。
  课堂中的调查活动,有些是教材本身安排的,有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的。但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时,无论是调查的设计、调查的实施还是调查后的反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起到调查活动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活动现象和问题分析
  1.调查内容反复出现,学生缺乏好奇心
  教材设计调查活动时,提供的调查内容往往包含了本单元前面板块出现过的词汇,目的是在调查过程中不断运用和巩固新词汇。但是这些内容在调查活动前,学生已经反复地进行了问答。
  [案例1]
  《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四年级上册 Unit 3 “How many? ”这一单元的Fun Time板块,活动要求是:Do a survey(见图1)。调查表中出现了sticker、car、pencil、rubber、ball、doll等图片,调查涉及句型为:What do you have? I have ... How many ... do you have? I have ...
  一位上课教师在教学这个片段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师生利用学生自带的文具导入句型:What do you have? I have ... How many ... do you have? I have ... 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奖励一张贴纸。
  (2)同桌操练:利用学生自带的文具和奖励到的贴纸进行操练。
  (3)调查: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进行互相调查,完成表格并反馈。
  [问题分析]
  在调查时,发现有的学生在认真调查,有的学生直接在填写答案,因为刚才在师生问答和同桌操练中,已经知道答案了,调查显得多余。教师的本意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在活动中逐步掌握单元重点句型。但是还没调查,很多信息就基本公开了,调查失去了目的性,学生也失去了好奇心。
  2.调查形式照搬教材,过程缺少趣味性
  教材提供的内容无法涵盖学生生活的全部,提供的调查形式也基本以问答为主,显得单调乏味。
  [案例2]
  四年级下册 Unit 3 My Day这一单元的Fun Time板块,教材要求学生完成两个活动:①Draw and write(即在图2中画时间,写时间). ②Ask and answer.(要求学生利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 ”进行问答)
  一位教师在上这个板块时,进行了如下教学: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画好钟面,写好时间。
  (2)师生示范问答:When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
  (3)完成调查表,请学生调查本组4个好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做好记录。
  (4)反馈
  [分析]
  教材编者在内容安排上,选择了学生典型的日常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相互问答。教师为了增加活动的丰富性,设计了调查表,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调查,但是这样的调查同样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教材出示的这些活动,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都相似,调查结果不吸引人,过程缺少趣味性。
  3. 调查语言机械单调,对话缺少交际性
  调查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结合了词句教学,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调查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教材在示范时,一般会用单元重点句型进行示范。
  [案例3]
  四年级上册 Unit 3 “How many? ”一课的Fun Time板块,在调查表下面,教材提供了如下句型:
  A:What do you have, Mary?
  B: I have some stickers.
  A: How many stickers do you have?
  B: I have eighteen stickers.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时,按照教材进行了示范,示范后让学生进行调查,学生调查所用语言也完全按照书上的示例。
  [分析]
  教师在处理对话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它的功能是什么,在学了这个对话后学生能不能在相应的真实情境中与他人进行交际。学生完全按照书上例子进行调查,语言明显缺少交际性。因为在这个单元的故事板块,教师创设了去同学家做客,看到很多小汽车,才引发了有多少小汽车的话题。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之间也会谈论各自的玩具,但是不会直接开门见山地提问,对话需要语境,调查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语境。
  4.反馈关注语言运用,调查缺少目的性
  调查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但是不能只关注语言运用,而不关注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信息或者结果,调查结果能给人一定的启示,调查才有真实的意义。
  [案例4]
  以四年级下册 Unit 3 My Day这一单元的Fun Time板块为例。学生进行小组调查后,教师请部分学生进行反馈,反馈方式如下:
  A:When do you ... ?
  B: I ... at ...
  在反馈过程中,学生们发言积极,但是没有人去关注调查结果,只是急于表现自己的对话活动。
  [分析]
  在这案例中,反馈的时候学生再次重复刚才的调查,这样的反馈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听反馈的学生因为没有听的要求,也没有根据听到的结果做出分析建议等任务,造成很多学生既不关心调查的内容,也不关心调查的结果。   观察上述种种现象,教师在调查活动的设计、实施和反馈中,都过于强化语言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的操练单元重点句型,而对语言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语言交流的真实性、应用性等都忽略了。
  三、对提高小学英语调查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1.要思考调查内容的生活性
  调查内容,总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调查学生的生日、喜欢的水果、经常性的周末活动等。但是,越是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反而不高,因为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比较熟悉和了解。所以,在课堂预设时,不仅要考虑到调查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到调查内容在学生之间的信息差,让学生真实交际,调查才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案例1中的调查内容,虽然都是学生熟悉的东西,但是很多学生的玩具远不止这些,可能学生最近玩的也不是表格中的dolls和toy cars。如果教师事先去了解一下班级学生目前最流行的玩具或感兴趣的物品,补充在表格上,或者留几个空格给学生,让调查的学生充满好奇。汇报时让听的学生也有新任务,不仅要听物品,还要听数量。这样的调查避免了信息的反复出现,趣味性和实效性也更高。
  同样,在案例2中,学生的日常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晚上要弹钢琴,有的学生要看书,等等,将这些个性的活动补充进去,不仅避免了信息的雷同,学生也可以通过调查增进了解。
  2. 要思考调查形式的灵活性
  调查不仅是为了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也是帮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促进学生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如何避免调查活动的单调性,并保持调查活动的趣味性,特级教师沈峰在一次讲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这案例是针对学生能做的运动:swim ,play basketball等词汇以及句型单元重点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展开的。沈峰老师建议了如下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A调查B,记录下B能做的事情。
  第二步:A问B的好友是谁?(C)
  第三步:A问C关于B的问题(第三人称),并记录下C所了解的事情。
  第四步:两份记录对应,分析:A和C是否相互了解?
  这样的活动设计,首先,保持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对两份记录充满好奇。其次,这样的调查活动,对语言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单元重点句型是What can you do ?I can ...但是,调查双方还可以互相问答:What can ... do? He/She can ...在运用中自然用到了第三人称。同样,这样的活动设计也能运用到案例1,可以让A学生先调查B学生的物品和数量并记录,再去询问C学生并做好记录,如果两组数据一致的比较多,教师就可以评价说:Great. 如果完全一致,就可以说:Bingo.一个小小的变化,可以让活动充满趣味性。这样的活动设计同样适用于案例2中的调查,学生可以在调查后,验证对好朋友其他作息时间的了解,让枯燥的调查充满悬念。
  3. 要思考调查语言的交际性
  教材在设计调查活动时,往往只提供了单元的重点句型。而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合理自然的调查需要情景的创设、语言的铺垫,对调查情况做出反应,等等。如案例3的调查过程,执教教师在示范时,过于关注重点句型的形式,忽略了对话的意义,导致对话简单机械。而在该单元的故事板块中,对话不断出现欣赏和交流的话语:How nice!How beautiful!Can I have a look?Can I have one? ,等等,如果活动中能参考故事的情景,做到语言的前后联系,调查才具有交际意义。
  4. 要思考调查反馈的有效性
  调查的结果需要反馈。不反馈,就不了解学生调查的具体情况。反馈如果重复刚才的调查过程,反馈就变成了重复的练习。那么,如何让调查更有意义?
  首先,要思考调查结果的合理反馈形式。调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或交流。比如案例4的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得出清晰的结果,并进行汇报。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反馈形式:×× gets up at ...这样的汇报形式,能得出清晰的调查结果,让调查的学生感受调查的成功。
  其次,要思考调查结果的真实意义。有效的调查不仅包括调查双方的语言活动过程,还应该吸引听反馈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设计调查活动过程中,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或评价是比较好的参与形式。为了分析和评价,学生会自觉抓取学生所说的信息。比如案例4反馈过程中,也要给听的同学一定任务,让学生判断哪个同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比较合理?这样的参与评价形式,让调查结果有了意义,学生也感觉到了调查的乐趣:不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英语知识、课外知识的获取。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调查活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但是要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思考调查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点,设计灵活的操作形式,要思考调查活动的语言意义和调查结果的真实价值,真正让调查活动成为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提升的有效活动形式。
  (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 215500)
其他文献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期是接受情感刺激的敏感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情操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名人教育”活动,不仅能优化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发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及对未来的选取。那么,教师该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中有效开展“名人教育”呢?在塘溪当地如何用名人的示范效应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使其发展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  一、“
“字正腔圆”是歌唱的基本要求,以往的研究中注重“韵母”在其中的作用,对声母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确认识声、韵母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利用声母发声的优势,并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云南在近年文化建设实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道德知识能否内化为道德观念,能否升华为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情感的投入程度。而情感体验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关注审美感知是否充分,关注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教师如何引入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巧妙地在品德课堂上渗透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情感,让课堂充满馨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去学,主动学,乐意学。学习的过程也将是快乐的。然而,在有些学生眼里,美术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美术教师得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设法避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技法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一面。运用“大小课”的方式进行训练,大课就按照教学目标来完成;小课安排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第二次以技法为重点的训练,而后进生则以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课的作业,熟悉上节课的一些技法。这
【正】从小到大,凡是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校长"最大",全校师生都得"听"校长的。至于听什么?孩子们很模糊,大多校长的声音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都来自教师的声带。直接面对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