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赞美、激励学生,让孩子感受到美好的人生,充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尊重赏识 宽容
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人文数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 增进情感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在传统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常常忽视“情感”因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尽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不然,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可想而知,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中,如果伴随的只是漠然的神情,带给学生的只能是什么呢?被动、消极、失望、乃至沉沦和彷徨。教师的良好情感往往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使学生主动学习。
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里安全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也是实践数学教学人文性的首要保证。
学习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传授知识,还要链接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学习了“生活中的数”(1-10),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和有关数字的成语、诗句或对联等,小朋友们对这个作业乐此不疲。他们从电话机、路牌、手机、电梯等很多地方找到了数,感受到了数的无处不在。找到了“一心一意、一日三秋、一清二白、一目十行、一模一样、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十全十美、九牛一毛……”等关于数学的成语,还找到了宋代邵雍的一首有趣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 建立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满愉悦,享受人性的关怀、生命的快乐。
尊重。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在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像对待新生婴儿那样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要把学生当“人”看,不歧视、不侮辱、不体罚,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赏识。赏识如同阳光和空气,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赏识能使人愉悦,激发人的潜能和心智,使灵感涌动。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赞美、激励学生,让孩子感受到美好的人生,充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
宽容。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规则过于苛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对学生充满宽容。课堂提问,允许出错;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必要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言,甚至坐着发言,体现对其人格的提升。
三、 开放教材领空,开发以人为本的学习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鉴于此,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时,大力挖掘教材中激励因素,不仅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而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故事、创设情景、直观演示、游戏、巧设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其次,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再次,加强知识间的纵横交错,拓展学生的信息面。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文化的发展背景,加大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会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进行人文性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记录,每学期设计一张表格,栏目有:认真听讲、爱提问、踊跃发言、及时订正、充满信心、学习有兴趣等,用这种方法通过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天用加五角星的方法进行奖励,星数不限。一周小结一次,一月总结一次,对获星多的星数增加的都要给予积极评价。这一举措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在评价中他们学会了正确对待自我,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键词]数学尊重赏识 宽容
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人文数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 增进情感体验,增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在传统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常常忽视“情感”因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尽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不然,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可想而知,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中,如果伴随的只是漠然的神情,带给学生的只能是什么呢?被动、消极、失望、乃至沉沦和彷徨。教师的良好情感往往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使学生主动学习。
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里安全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也是实践数学教学人文性的首要保证。
学习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传授知识,还要链接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学习了“生活中的数”(1-10),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和有关数字的成语、诗句或对联等,小朋友们对这个作业乐此不疲。他们从电话机、路牌、手机、电梯等很多地方找到了数,感受到了数的无处不在。找到了“一心一意、一日三秋、一清二白、一目十行、一模一样、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十全十美、九牛一毛……”等关于数学的成语,还找到了宋代邵雍的一首有趣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 建立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满愉悦,享受人性的关怀、生命的快乐。
尊重。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在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对于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像对待新生婴儿那样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要把学生当“人”看,不歧视、不侮辱、不体罚,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赏识。赏识如同阳光和空气,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赏识能使人愉悦,激发人的潜能和心智,使灵感涌动。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赞美、激励学生,让孩子感受到美好的人生,充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
宽容。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规则过于苛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对学生充满宽容。课堂提问,允许出错;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必要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言,甚至坐着发言,体现对其人格的提升。
三、 开放教材领空,开发以人为本的学习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鉴于此,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时,大力挖掘教材中激励因素,不仅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而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故事、创设情景、直观演示、游戏、巧设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其次,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其实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生活气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再次,加强知识间的纵横交错,拓展学生的信息面。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文化的发展背景,加大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相会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进行人文性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记录,每学期设计一张表格,栏目有:认真听讲、爱提问、踊跃发言、及时订正、充满信心、学习有兴趣等,用这种方法通过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天用加五角星的方法进行奖励,星数不限。一周小结一次,一月总结一次,对获星多的星数增加的都要给予积极评价。这一举措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在评价中他们学会了正确对待自我,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