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观察右图,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如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等。
  三、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四、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许多中学生害怕写作文,许多语文教师一到教作文、改作文就头痛,尤其是议论文,真有些难教、难写又难改。为什么师生见了作文就发怵呢?除了素材积累不够、观点提炼欠到位、内容表达欠准确凝练等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缺乏正确的写作模式建构,所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胡乱填充些相关材料完事。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由厌恶到害怕甚至于排斥。  笔者结合多年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以及无数次的模考、高考、中招考
近些年,我们使用了新课标,新教材,实施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十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寻找到了一条
[摘 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论文中指出物理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的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并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掌握所学并能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多媒体实验教学
目的尽管SIRT1、SIRT4已经被证实与糖脂代谢的稳态相关,但是关于它们在人类2型糖尿病(T2DM)中的角色了解很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外周血白细胞(PBLs)中SIRT1、SIRT4与T2DM的相关性,是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们发现许多疾病与基因转录调控区的突变有关,基因转录调控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真核生物转录调控涉及核心启动子、顺式作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可如何对待他们呢?首先做到不厌弃他们,然后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做好转化工作。在我班后进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因为是小学生,大多数不是道德观念上的,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一时糊涂做出的不正当举动,有的是由于自控能力差造成的。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毛病是班主任份内的责任,因此,我是这样对待后进生的:  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
班主任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营造一个学风优良、班风校正、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和服务者,怎样才能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
说起幼儿的常规管理,首先要了解常规的意义。常规是指幼儿的日常行为规则。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早操、进餐、睡眠、起床等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看完图书后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入厕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水杯应该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在二十多年的幼教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管理时主要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