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性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d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办好一所高校的根本,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重要基石。学风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热情,学习氛围与学习目标等,一所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又取决于规范而严谨的考风、考纪,如何抓好抓实考风考纪已然成为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063-01
  作者简介:潘颖玲(1987-),漢族,江苏人,硕士,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如今高校大学生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高校各类考试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作弊现象,作弊现象包括考场携带考试复习资料、剽窃其他同学的试卷、夹带手机、耳机等等。甚至还有的将考试各种手抄纸条、相关内容提前写在身体上、课桌、墙壁、胶带上等等,更有的干脆调换试卷,找“高人”替考。但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考风考纪。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一位外国学者Moffaft,M指出:“在大学,作弊似乎像呼吸一样自然;作弊像阅读、写作、数学技能那样,是大学生的一种重要学术技能。”此话一针见血的说出了高校部分大学生作弊是世界各地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是一个共性问题。不由得让人沉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从学生层面上分析:学生对学习目标,生涯目标的不明确,对正确价值观的误导。认为学习无用,学习不能立即转为可见的价值。考试作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那说明这些大学生平时根本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这方面知识没有前途,或者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很枯燥。与此同时,如今在校大学生们对利益的渴望,最后所谓的“面子”、“好的结果”等过于在乎了得到,而省去了思考如何得到,如何努力等。
  从学校层面上分析:教师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师课堂管理不到位,课堂缺少了对学生的吸引力。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案也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课堂管理中,部分教师认为课堂的考勤属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其它没有太多关系。如此就导致了大学生课堂行为散漫,课堂考勤基本虚设,学习氛围差,近而学生就不想听课,时间久了就听不懂课了。
  从社会层面上分析:如今纷繁复杂的不良社会气息,不加任何筛选的互联网信息等不断侵蚀着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与认知,近而歪曲了他们的价值观。
  二、做好诚信教育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
  诚信不仅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还是全世界都该去奉行的基本道德准则。可是,如今在高校中存在学风不浓,不正,不兴的现象。在校大学生本职就该是为了学好学习而努力。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大学生们平时虚度光阴,期末考试想着如何“走捷径”而通过,对这种行为不以为耻,相互效仿,可以说是有的达到了泛滥与胆大妄为。看似平时成绩不错,实质专业技术差,能力差,就业竞争力更无从谈起。
  将诚信教育纳入当代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及平时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全方面,全育人的模式。高校从领导层面,教师层面,教辅人员形成教育与培养的有机整合。把诚信教育始终贯穿在大学生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与活动的开展,在高校大学生中树立诚信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底线。从而拒绝不诚信的一切行为,大家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三、做好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途径。没有诚信,关键在于一个人思想认知上没有将诚信品质的高尚性和重要性纳入个人的重要理念。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期,重视诚信教育,让在校大学生从思想上始终认为诚信是做人根本,是做事之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必将无法立足.学校要增设诚信教育的课程,把中国传统的、现实的各种诚信与不诚信的事例,深深烙印在高校大学生的脑海中,让这些有教育意义的知识时刻显现在大学生的眼前。
  第二、完善诚信教育的工作评价体制,促进浓厚的学术学风环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把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行为作为一切活动评价及表彰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涉及到学习方面的非诚信行为,针对以各种理由旷课逃课,作业剽窃,考试作弊等,好的给以肯定与鼓励、表彰,但对于失信行为就必定惩罚而且是按制度,按先前教育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三、丰富载体,以诚信教育为契机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开展任何活动的评比与考察时,做到认真宣读相关纪律要求,做到严格检查,严肃监督,过程严控。另一方面组织召开学院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班干部积极开展诚信学习,诚信考试宣传教育活动。从自身严格要求做起,树立起模范表率作用,做到自身不说假话,考试不作弊。再由他们传达到各班,人人签“诚信做人,诚信考试”承诺书。此外,不断鼓励同学们积极学习,努力奋进,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早防治,早发现,早提醒,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做到防微杜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从个人层面上就有“诚信”,充份说明在一个人的正确价值观体系中讲诚信是多么的重要。做人也好,求学也罢,唯有做到“诚信”方能知责任与担当。因此,如果每位在校大学生能做到诚信做事,诚实做人,一定可以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与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也一定可以促使同学们彼此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在高校自然就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深厚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育人环境。[参考文献]
  [1]张文娟.以诚信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2]郑晓波,牟献友,梁文.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救济法律缺失、法律地位模糊、可诉性不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法律权益救济不力的原因,并从《劳动合同法》的视角提出了扩大争议受案范围、确立校规适用机制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高职院校;权益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2.5/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058-01  作者简介:蒋兰芬(1963-),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北交
素质教育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风貌,注重发展人的现代意识、科学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全面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使其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要打好创新基础,必须从搞好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抓起。在教学
本文认真梳理了基层公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基层的声音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下情上达。同时结合自己的调研感悟,既展示了基层的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所谓意识,其实质就是物质不断地进行变化过程的场所。它作为一种世界之结而存在,在历史的进程研究中一直被人们所广泛关注。但学界中关于心智哲学对意识影响的假说,却都没有真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内核,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中学虽然叫喊着“已经步入素质教育轨道”,但是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是一片茫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不先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信息不畅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农村中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
去年的金秋十月,我们毕业20年,同学们再聚回到了母校.我和我的室友闫红菊一起回到了学校,我们在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前回忆着当年的生活、学习的情景.rn闫红菊和
笔者到一些学校听课,发现很多班级课前都有“宣誓”环节。现摘抄几条如下:  1.好学好问,自律自强;奋发有为,誓作栋梁;振兴中华,再造辉煌。  2.忍住伤痛挺起胸膛,面对命运勇敢成长。同舟共济争创佳绩,万众一心齐创辉煌。  3.成功来自坚持,执著创造奇迹,我们始终努力,我们永不言败。  4.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屡挫屡战,笑傲群雄,拼搏一年,天高地阔。  5.父母养育辛苦,报恩惟有苦读;知识改变命运,
摘要:哲学的目的是追求世界或者宇宙的终极,它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方式上与其他科学不同。科学都是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所有科学问题的极点。在这一点上,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哲学并非以追寻世界本源为根本目标,而是通过对宇宙观的讨论来明示人的生存哲学。在哲学方法上,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采用辩证法,而不是西方哲学的运动哲学。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别造就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
摘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和关键方面,这是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根本范式。以不同的思路为研究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发展分化成为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研究在内的哲学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当代思考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创造性教学是指以创造学、创造性心理学和创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开发创造力的教学。“创造性”教学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技能的培养和创造性情感创新人格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性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