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生前预嘱”写作指导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mi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2018年清明前,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清明论坛,刚刚卸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73岁的韩启德在演讲时说了开头的那句话,笑谈生死,慨然为生前预嘱“站台”。这场论坛汇聚了多位医学界、教育界、殡葬界的权威专家,对“生前预嘱”这个最近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
  生前预嘱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一份文件,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其中包括临终前的“五个愿望”: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照顾;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统;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我希望谁来帮助我。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女士在会上提出两点:一个人通过签署“生前预嘱”来决定自己在病重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照顾的行为,和法律意义上的“安乐死”无关;在中国拥有和使用一份生前预嘱不违反任何国家法律,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對的,没人有权在伦理道德或是任何层面对此进行评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悟,把你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生前预嘱不同于安乐死,也不是软弱怯懦地轻易放弃治疗、放弃生命的轻生行为,这个题目不是让你探讨什么样的死、怎么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从这些角度立意,那就不符合题意了。理解了“生前预嘱”的概念,就会明白这个题目是让你思考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作为一个人,当生命在不可挽救的弥留之际,该选择怎样的方式离开。这是一个人完整的生死观的一部分,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强力素材


  素材展示1:
  2017年3月12日,即将80岁的著名作家琼瑶女士在Facebook上发表了一封她写给儿子和儿媳的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传达了她希望自然死亡、不要抢救、尊严离去的意愿。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生是偶然,不止一个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却是当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事!那么,为何我们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我们能不能用正能量的方式,来面对死亡呢?”
  素材展示2:
  身患恶性间皮细胞瘤的巴金,最后的六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呼吸机维持生命,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一次地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然而,周围的人对他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着。最后的日子,巴金常说的只有一句话:“我是为你们而活。”
  素材展示3: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小女儿,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但她让人们记住的却是另一个身份:推动“尊严死”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的创始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从对抗死亡的医生,转身为一名倡导顺从自然死亡的公益人,罗点点走在一条充满误解和艰辛的路上,推广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是被忌讳谈论的死亡文化。

教师下水文


  向死而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 张俊华
  无论你是身居高位还是布衣百姓,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家徒四壁,在死亡这件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无一幸免。
  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忌讳谈死,所以才会有诸多关于死的讳称,特别是对生人说身后事,似乎是大不敬。因此,我们的生命教育无形中也多停留在教人怎么生,至于如何面对必将到来的死亡,则很少有人关注,连孔圣人面对学生关于死的发问,也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来了个避而不答。
  死的教育也不是绝对没有,但主流价值观多侧重在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引领上,倡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式的英雄价值导向,如泰山鸿毛说。可对于普通人该怎么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该怎么战胜内心的孤独、恐惧和无助,现实社会缺乏必要的引领。所以才有了今天关于“生前预嘱”的是非之争。我以为,“生前预嘱”的出现应该是社会进步、观念解放的体现,它填补了我们的生命教育缺失的一环。
  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正视死亡安排好死事,不是消极地放弃生命,而是把生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种人生态度。我的生命我做主,这更需要通透豁达的心态。韩启德和琼瑶女士以行动启示人们,人应该活得精彩,死得坦然。
  面对无法避免的人生结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给出了这样一个终极答案:这是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人才会珍惜生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生命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史铁生在经历了人生的劫难后,彻悟死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然后他的人生便于绝处逢生。
  面对“生前预嘱”,亲人的不舍之情和道德上的顾虑都可以理解,但若是为了自己的不舍和道德上的自我成全,而让亲人在生命的最后还要承受不可也不愿承受的痛苦,这是否是一种自私,一种残忍?对亲人的爱应体现在平时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心与陪伴。平时吝于付出,最后只有遗憾。尊重即逝之人的意愿,该会让自己少点遗憾吧。
  有生就有死,鉴死而知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未知死,焉懂生?

学生运用示例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仅是对康桥,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亦应如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就过去了”,其实,哪有如此简单。如果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要经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手术,那样遭受的痛苦远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只有对生前负责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死后负责。这一生,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而存在?活着,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幸福与希冀,只是剩下了为别人而活的想法,多么痛苦,多么无奈!只有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才真正有资格立“生前预嘱”。——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王伟菘

学生运用示例二


  生前预嘱传达的并不是让人们放弃活的希望,而是要尊严地死去。有尊严的死,是让那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在最后的时刻能安宁地享受在人世的最后一点空气,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个心跳,一个喘息,一个个显示器上的数字图像,和让亲人内心纠结的一个躯体。这样其实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精神的灵魂已经得以放飞,又何必遭受那么高强度的抢救,让那毫无生命的器械一次次叫醒躯体?遵循自然的选择、命运的安排,让自己有尊严地离去,也算是给人生的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 孙延茗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常有人针砭时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叹古风不存。其实古也罢,今也罢,从来都是贤愚俱存,善恶分明。我们现在所忧虑的一些事,并不真如所设想的那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时代脉络中,我們很可能可以窥见其并行不悖的联结。在生活中,污染的来源有时却拜科技所赐:玻璃幕墙的强光、白色污染的杀手、钢铁工业的浓烟,但科技与自然并不背道而驰。怀想农耕文明时代下的篝火与谱写新时代旗帜下的“中国梦”蓝图,其实都寄托了人们心中对
曾看到一部纪录片,有一个在卢浮宫拍摄的镜头,空无一人的卢浮宫,大概这一天不是法定节假日,又因为是雨天,一个老妇人在一幅画像前静坐,她说,这幅画叫《卡罗琳》,是安格尔的画作。这幅画像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封面,一个少女,因为画面的定格而成了传奇,像要从画像中走下来。老妇人静静地说,很小的时候,她就觉得博物馆里画像上的人都是活的,只是白天沉睡了,到了晚上,可以纷纷从画像中走下来。  我记住了她看画像时宁静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  ②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美好、不对的事情,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觉得要折腾折腾。  ③我们明明有很好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却选择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④所有的阵痛都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完成。每个人都需要走出昨天的自己。  ……  上述内容节选自阿里20周年庆上马云的演讲。读此材料,不知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当今生
他歪斜着躺在轮椅上,表情木然呆滞,牙齿暴露在外面,只能发出机器的声音,那是他用眼睛的移动、面部的动作所输入的一个个字母转换出的“电子声”,这是他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他是史蒂芬·霍金,一位的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这一天,正好是爱因斯坦的诞生日。其子女在声明中写道:“他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勇气、坚持以及他的杰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消息传来
关键词:影响  8月15日,一张刊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新闻剪报在微博热传,但最让人们惊叹的,不是这张泛黄的《大公报》有多珍贵,而是这篇微博的发布者“抗战直播”连续8年的坚持:从2012年7月7日至今,“抗战直播”以文配图的方式,“直播”了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8年历程。2980天,累计35214篇,从未间断!  “您的微博是一部很棒的历史书”……网友们感叹,在关注
2019年1月23日,著名作家林清玄病逝,享年65岁。  消息来得猝不及防,因为就在1月22日上午,林清玄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字里行间,有着他一如既往的禅意。  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其作品多次选入
初中上第一堂生物课,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的问题:玉米棒子是长在从下往上数的第几片叶子上?  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玉米是最常见不过的了,夏天的时候就种在山坡地上,随便就能看见;说不简单,那是因为我们上学时几乎天天可以看见玉米,可真的没注意到玉米棒子是长在第几片叶子上的。那次生物课上,全班50多人都是农村学生,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语重心长
契诃夫曾说:“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每只狗都应该叫,就让它们按照上帝给的嗓子叫好了。”这句话无疑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价值与不同。  何谓“大狗”,又何谓“小狗”?  大与小的区别,宏观上体现在影响力的不同。从微观上,又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和圈子的大小。势力强,圈子广,其影响力和辐射自然有分量。但即便如此,上帝并没有忘记赋予小狗特有的嗓子,赐予平凡的人独特的价值。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叫
作品简介  《跳房子》是当代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  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谛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着地寻找
一只陈旧的蓝色手提包荡进了教室,一个身影矫健地迈过门槛,跃上讲台,顺势将提包放下,抽出课本。一切课前准备已经就绪,他便转过身去拉开黑板打开PPT,或者以两手撑讲台,咧开嘴露出他那两排并不洁白但却整齐的牙齿,笑着望着我们。  他是陈老师,虽然他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但我总觉得,他有着三个可疑的身份。他的教学永远在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却又紧密联系的三个身份中,不停交织。  学校表彰榜上,总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