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p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位,女性发病率第2位[1]。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及胃癌[2]。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CRLM)可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 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发生率为15%~25%;而另外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根治术6 个月后发现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3-6]。无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0%~96%,而发生CRLM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5%~45%[7]。CRLM是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序贯手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连续收治的66例直肠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其中6例自动退出,4例失访,最终30例纳入观察组,2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在新辅助治疗前及术后12个
乳糜胸是胸导管或其属支损伤致乳糜液在胸膜腔内积聚引起的,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其病因较多,包括先天性、创伤性、肿瘤及其他原因。Doerr等[1]报道109例创伤性乳糜胸中有13例为肺癌手术所致,可见肺癌手术在乳糜胸的病因中尚占一定比例。本文对肺癌术后乳糜胸的特点、高危因素、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期刊
患者 女性,1岁5个月。因“头皮静脉怒张1年余”于2012年8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儿系足月剖宫产。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差,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走路不稳。前额及后枕部隆起,头围约50 cm,眼部四周及前额、后枕部头皮静脉怒张。胸部X线片及心脏彩超示心脏轻度扩大,无名静脉扩张。头部CT检查:松果体区高密度圆形占位;头部MRI、MRI血管造影检查示病灶呈边界清楚的圆形灶,有流空影,增
期刊
患者 女性,32岁。发现右下腹肿物伴腹痛2个月于2014年1月17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糖尿病、心脏疾病史。家族史中祖母、外祖母均死于肝癌。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及结膜无苍白;双侧乳房对称,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距乳头5 cm处可触及一个大小2 cm×2 cm肿物,质地韧,边缘欠清晰,边界不规则,活动度差,皮肤呈橘皮样变;腹平坦,无压痛,右下腹可触及大小1
期刊
胰头癌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理念不断更新,其最终目的均是提高胰头癌外科R0切除率。日本学者提出的标准化区域淋巴结清扫概念虽被广泛接受,但即使当胰头癌浸润血管(即门静脉和动脉)时联合切除血管,仍有20%~86%的患者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R0切除[1-3],无法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2012年,Adhama和Singhirunnusorn[4]提出胰头癌行胰腺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pa
期刊
患者 女性,51岁。因“黏液血便1个月”于2013年8月入院。既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1年,未予特殊治疗,否认肝硬化、糖尿病、家族性肿瘤病史及遗传疾病史。入院体检:一般状态良好,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胸腹盆CT增强扫描:乙状结肠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并周围淋巴结肿大,肝内各叶多发转移(13枚),转移灶最大者最大径约
期刊
目的评估术中不更换体位腹腔镜下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ELAPE)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51例因末段直肠癌行腹腔镜下腹会阴联合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10)岁。27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E)(APE组),24例接受ELAPE(ELAPE组)。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两
目的了解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PAP)方法改变对结直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4月及10月上海市三级及二级医院PAP调查数据(药物种类、是否带入手术室使用、预防应用总天数),采用回归分析调查同期现患率调查数据中SSI发生率与同期PAP使用率的关系。结果3年间共调查2 465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三级医院1 784例,二级医院681例。PAP时间≤
患者 男性,58岁。因“腰酸,消瘦伴大便习惯改变2个月”于2011年9月26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入院前2个月曾因便血行痔疮手术,术后出现腰部不适。入院体检:功能状态评分0分,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无腰痛,未触及包块,直肠指检未及肿块。辅助检查:结肠镜检查进镜28 cm,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可疑肿块阻塞肠腔,肠镜无法通过,取6块组织送
期刊
由日本大肠癌研究会主持编纂的日本大肠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自2005年发布以来已修订3次。今年初,指南委员会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结果总结了新的治疗方法和相关药物,更新发布了2014版指南[1]。与2010版相比,新版指南在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等方面均有更新(表1,2)。具体包括扩大了内镜下切除治疗的适应证,提高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