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云时代的乡村生态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走进云时代,教育走进云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课堂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乡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多媒体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大力投入,也为乡镇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教育云时代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提供了条件。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更适合用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交流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交流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方便,教育博客与教育论坛便是重要的形式。
  二、生态课堂呼唤乡村教师的角色转换
  生态课堂不只呼唤学生主体角色的真正回归,同样呼唤教师主导角色的真正回归。
  1.老师转变成导师、导引者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说过:“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他还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这段话意味深长:如果“教师是学生的教师”不“死去”,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驯化教育”的课堂,而不是“生态课堂”。因此,从教师的角色来说,必须实现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老师转变成导师、导引者。
  2.从大堂转到厨房,从课堂回到课前、课后
  生态课堂的活动主体和展示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活动更多地应该退居到后台。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场小学。课前,教师利用自习、预习课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尤为重要。也就是教师要将过去自己备课的方法教给学生,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者应该实践和掌握的。如果把课堂当作战场,教师就应该做幕后的军师,不要充当将军和勇士去冲锋陷阵;如果把课堂当作戏台,教师就应该做台后的导演,不要充当花旦去翩跹起舞;如果把课堂当作赛场,教师应该做场外教练,不要充当运动健儿去拼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第二个转变应该从“大堂”转到“厨房”,从课堂回到课前、课后。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生态课堂就不可能真正开展下去。
  3.从过去的主讲转变到善喻
  老师应该研究自己作为教师该做的事,过去我们以讲为能事,以善讲为荣耀。《礼记·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不做教师不该做的事,不说教师不该说的话,谓之明也;喻者,例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现身说法,谓之例也;喻者,比也,不说“温暖”说“阳光”,不说“希望”说“绿色”,谓之比也。即使在以学生展示为主体的课堂上,如果需要教师来帮忙,教师若能如此喻之,学生怎能不在老师创设并参与的新颖独到的影响之下会心得之,进而排除学习障碍,收获学习成功的快乐呢?
  三、生态课堂引导学生成长为“学师”
  1.生态课堂是充满尊重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着。教师仅是对话的一席,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不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跨越师生间的年龄、地位、身份、经验的鸿沟,平等待人,练就一双“童眼”,让学生当小老师,使其成为“学师”。教师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师”畅所欲言。
  2.生态课堂是充满期待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满脸天真稚气,满脑子奇谈怪论,满怀调皮不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新潜能。学生把期待转化为自信,作用于内心世界,从中获得力量,形成诱发和驱动。倾注期待,就是要教师从心底里确信:“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潜存着智慧”“你行”“他也行”“个个都行”。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师”都会获得成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微笑等形体动作与语言上领略到、感受到支持和促进。但教师不要指望以此教育就能成功,不要指望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长远的目光,长久的耐心,孜孜以求,春风化雨。
  3.生态课堂是充满赏识的课堂
  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快活、激发潜能、开启心智、迸发灵感,赏识也体现了师生间人格的平等。教师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学师”们的每一个长处,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学师”的失败和错误,要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让学生生活在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掌声、充满自信。
  生态课堂还乡村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般温暖孩子的心房。唯有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才能让学生像特级教师孙双金说的那样“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态课堂的快乐学习。
其他文献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摆在我校“小语四结合”课题组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教育课改的核心与本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变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抓实验、探规律、闯新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理论依据与深层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最近几年,我校在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先学顺导,实练精教”的专题研讨,形成了“任务驱动、学生自学、质疑问难、以练测学、展示导学、达标检测”的教学范式。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范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能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学会由近及远、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谈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指以课文为凭借,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习得语言。那么,如何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品味语言,在探究“作者如何表达”上聚焦  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不断地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指向于内容理解而非文本语言的阅
语文是丰富丰盈的,它的“身体”里有许多宝藏: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它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激发我们的兴趣,提升我们做人的品位和境界,使我们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