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把好感当“爱情”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长假期间看到一则新闻,吓了一大跳:一项调查显示,二成小学生承认自己早恋,11岁都已经“恋爱3年”了。小学生“早恋”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多至“二成”的小学生自承“早恋”,乍看之下仍不免心惊。再通读这所谓的调查报道,才明白这或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我甚至怀疑,小学生“早恋”已有成为猎奇题材的嫌疑。
  这所谓的调查报道,“随机采访”的不过是武汉三镇的80名学生,地域狭窄自不必说,样本更小得可怜,则“二成”云云,实难称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作者根据这极小规模的调查,还总结出小学生所谓“恋爱准则”,比如外貌第一、性格第二、成绩第三。这仿佛是说,小学生“早恋”俨然是既成事实,且有“恋爱原则”为“指导”。然而,调查到的小学生“早恋”的基本情形,与前几年并无不同,可以说了无新意。自然,这并不说是这样的调查毫无价值,我所反感的是它完全从成年人的眼光出发,以及把小学生“早恋”当成事实的态度。
  对小学生“早恋”这一说法,我一向表示怀疑,新近也看到社会学专家认为“早恋”是个伪命题。把小学生之间的一些情感表现认定为“早恋”,本身就是一种成人视角,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成人专制的表现。我甚至认为,早恋这一“术语”,是史上最可怕的恶谥之一。难道仅仅因为他们传递过纸条,或是爱在一起玩,就是早恋了吗?难道仅仅因为男生间或女生间有些亲昵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他们是同性恋了吗?把“早恋”用在小学生身上,不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明智之举,相反,动辄扣上“早恋”的帽子,会使小孩间的正常交往发生异动,并可能导致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关系紧张。异性之间发生好感,乃是最普通也最普遍不过的人性。现在的小孩在身体上都比较早熟,又受种种催熟文化的影响,那么他们对异性的好感提前也就不难理解。
  喜欢一个异性同学或被一个异性同学喜欢,是很自然也很美好的事。不承认这一点,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就没法和孩子交流,更不可能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情感观念。而现今,于未成年“早恋”之事,学校或家长却每趋于两个极端,要么太不当一回事,要么又太当一回事。
  太不当一回事的,大约是信奉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于是有小学生“情书满天飞”而教师却不闻不问,于是有11岁的小学生已“恋爱3年”的奇闻,甚至有家长施以援手,以“增进”孩子与异性同学之间的感情。
  太当一回事的,则把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作成年之间的恋爱举动,不免草木皆兵,必严加禁止才能心安。广西合浦县曾有一位男家长,听到老师反映上中学的女儿“与男生接触过多”,便认定“早恋”无疑,导致女儿以跳楼自杀来自证清白。还有的学校为限制“早恋”,规定男女生之间要保持44厘米以上距离,据说这还是所谓专家的研究心得。依我看,44厘米还不够,要彻底,最好地开历史的倒车,走男女分校的老路。但即使实行最彻底的“坚壁清野主义”,就能消灭异性间的倾慕与交往吗?
  我认为,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从小学开始并不算早。但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教育,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关心,而一旦发生了所谓早恋,却又不知所措。有的学校开设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对未成年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不是有家长还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表示强烈反对吗?有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发生早恋,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残缺。但即使是双亲家庭,孩子的情感需求也经常被忽视。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我们大可不必恋爱结婚,只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可以了),但后者却可能趁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至少在逻辑上,前者的缺失会对后者起相当重要的激发作用。
  孩子之间的感情是纯洁无暇的,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不能没有节制。但所谓节制,不是等到孩子非频频约会不能自安,家长则要么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他们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孩子一出门便去盯梢(他们会感觉成了家长的囚徒而更加逆反)。从小学开始,对孩子在校园之外的活动有严格要求是必须的,比如几点上学,放学几点必须到家。当然可以有特殊情况,但特殊情况必须说明,总有特殊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这种约束必须从小开始,良好的习惯正是一点一滴养成。孩子很早就起床,却不是直奔校园而是去约会;放学了很晚不回家,却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去约会。老实说,这样过于自由的空间,不是孩子创造的,而是家长提供的。
其他文献
大学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文化氛围,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被全体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选择、积聚、传承、发展而成的。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信仰,大学精神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精髓,它也是大学德育的终极追求。笔者认为,凝练大学精神表述方式的基本策略可从几方面着手。  大学精神的历史传承  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大
邱建文,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因随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赴南海,参与了为期40天的深海科考,并成为首位乘坐蛟龙号下潜的香港科学家。7月18日,他在香港出席了记者会,与传媒分享下潜经验和展示部分在深海取得的样本,超过30家香港媒体机构派员采访。  向往深海的研究者  “当初通知我有一个随‘蛟龙’下潜南海的机会,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递交申请。”邱建文在下潜之后回忆说,“没有觉得自己一定能被选中,所以当得到
每当学生假期,如何恰当地布置假期作业成了中小学教师的话题。假期作业“生活化”,已成为教育教学创新的方向。  新作业替代传统作业  比如,可布置这样的作业——  民俗作业:调查春节来历。2012年寒假期间,哈尔滨市建工小学布置了围绕以春节民俗为主题的民俗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为自己家、左邻右舍、军烈属等家庭张贴春联;出一期春节手抄报,完成一项调查活动,内容包括春节的来历、民俗收集、家庭几代人
大门、围墙,组成了大学和外界的边界。对于大学生来说,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到毕业后承担起社会责任“担当”,身居围墙之内,与社会有哪些渠道联接呢?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环节。在政策引导下,实践基地正成为大学通向社会的联接点。  大学不应是公务员培养基地  有资料显示,2013年公务员考试报名再创历史新高。报考的大学生表示,社会压力太大,除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多次改革,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已经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得学生青睐,但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愈发显现。新的形势之下,新的共青团工作已形成“一体两翼”模式,即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由于社团联合会(以下简称社联)出现时间较短,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为适应新的学生社团形势,社联应致
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注重写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新课标也把写字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写字教育,不仅仅落实于课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书法社团的训练中,书法教育一
我在加拿大修学期间,一次,在中文辅导课之前,两个小男生跑过来,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副校长是个年轻的亚裔男士,没有听说他的孩子在五年级啊。我笑着问他们是怎么发现的?他们说,副校长常来他们班,每次副校长来他们班,都要单独和这个孩子聊上几句,有说有笑的。  过了几天他们又来跟我说,副校长的孩子成绩不怎么好,有一次社会科学课上,要在加拿大的地图上找出指定的地点,他们不太会,就照了答案写了,结果老师批改下来答
作者:张津瑞  出版:作家出版社  近年来,出国读高中、读本科、读研的留学热潮汹涌且有不息之势。本书是一个在美国读本科的留学生几年留学生活的随笔。作者本着对后来者有帮助、有指导的初衷,把自己从入学之初如何选课、如何购教科书,到学习过程中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如何在吸收新思维、新知识时强化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与事,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用清晰、晓畅的文字如实道来。本书对准备留学
技艺文化教育是以学习技艺制作,感悟技艺文化为主要内容,并与其他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机整合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我校将技艺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设,通过折纸、剪纸、泥塑、贴画等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心、眼、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创造等能力,使学生增技能、长见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艺术创作激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
2020年11月中旬,网络上广为流传着一张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红头文件。文件标题为《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通知》,引发网友热议。大多数网友认为,“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样的表述方式让人第一反应是其在骂人,与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官方主导的权威性格格不入。也有一些网友质疑,武则天母亲杨氏并非生长于钦州,一生主要生活在北方,就算生平与钦州有些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