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力的信念影响行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儿童;学习;心理实验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一种用认知论的观点来解释行为动机的理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对“I can do”的信念。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论这一动机理论。该理论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在19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认为自我控制和坚持严格的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环境。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和没有能力。这种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能。
  一、实验介绍
  实验一
  1.实验目的
  个体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2.实验过程
  这是美国学者柯林斯(Collins)在1982年所做的实验。他按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中数学能力相同的学生中又分为高自我效能感组和低自我效能感组,这样就有六组被试:分别为三种不同数学能力水平及两种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儿童。柯林斯让这些儿童解答数学难题,结果发现在每种能力水平中,有较强效能信念的儿童比效能信念低的儿童会更快地丢弃错误的策略,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3.实验结果
  在同等能力下,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被试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较好的学习策略,从而也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实验二
  1.实验目的
  儿童和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儿童成绩的影响。
  2.实验过程
  班杜拉和他的同事(1996)在罗马附近的一个社区的中学召集了279名儿童进行一项研究,其中男孩155名,女孩124名,这些儿童都是11~14岁,平均年龄12岁。被抽取的儿童的母亲和老师也要参与该研究。
  该研究要求被试接受一系列与儿童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有关的量表的测试,然后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测查的各个因素中,以儿童的自我效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效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抱负、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为预测变量,孩子的学业成就为结果变量。
  被试被首先接受《儿童自我效能感量表》(children’s perceived self-efficacy)的测查。该量表主要测查儿童的自我效能信念,包括三个方面:学业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社会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ocial self-efficacy)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regulatory efficacy)。儿童和父母还要接受《问题行为量表》(problem behavior)、《学业成就量表》(academic achievement)、《父母学业效能感量表》(parental academic efficacy)、《父母和儿童的学业期待量表》(parental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spirations)等量表的测查。这些问卷的内容集中用于了解儿童及其父母对儿童完成功课的能力的信心以及他们对于自己改变周围的环境以促进学习的能力的信念。此外,教师还要提供对儿童学习成绩的评价。
  3.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和父母的自我效能水平能够相当程度地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效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抱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业效能、孩子的社会效能、孩子的自我调节效能,然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业成就。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仅仅是通过提高父母抱负和儿童的亲社会性来间接发生作用。
  二、实验应用
  中国历来是一个考试国度,有着悠久的考试文化,但是长期以来的过于强调“甄选”的考试评价制度造就了大批的考试失败者,过于激烈的考试竞争已经使得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和乐趣,我们的学生为了获得有限的知识而付出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惨重代价。
  鉴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教师和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把各种增进自我效能感的资源汇聚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设法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成功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成功的经历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在学习上一定要让孩子多体验成功。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有经验的教育者通常采取三种做法:对某些孩子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也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长处,给予孩子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目标,使孩子在从事该任务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进展,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通过这样的步骤,使孩子逐步形成乐观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榜样示范
  首先,让孩子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孩子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类似。例如,假定给一名成绩居中的孩子树立榜样,最好以学习一度也居中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孩子为榜样,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别人能取得进步,他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孩子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成绩中下的孩子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样样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自信心越低,越比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
  3.正确评价和积极的言语鼓励
  教师、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和评价。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评价可能使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作出表扬和奖励,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并及时作出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作出评价时一定要适度,要与实际相结合。那些不切实际、浮夸的言语鼓励很难在现实中得到实现,不仅不能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反过来还会挫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帮助孩子对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
  不可忽视归因对学生自我效能的作用。归因理论的提出者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因素。如果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寻求帮助,进一步努力去争取成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这个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愿再作进一步的努力。对成功的归因也一样,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偶然机遇则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如果对学习进步作能力上的归因,可以让学生逐步确信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进步,进而也会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和父母应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当人们不为紧张、焦虑所困扰的时候更期待成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水平也比处于消极情绪时要高得多。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应该高高在上,更不应该鄙视、辱骂学生,特别是自信心本来就较低的学生,因为这将使他们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将影响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与他们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投入学习。同理,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助于孩子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其他文献
〔关键词〕多动症;心理干预;代币法;行为疗法   多动症又叫注意力缺陷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一般在学龄前出现,9岁是症状最突出的年龄,患病率约为3﹪~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表现:活动过度;注意力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行为问题,适应困难;学习困难。   教师遇上多动症儿童最强的感受是“烦”“难教育”。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在辅导了一次
〔关键词〕儿童;强迫行为;矫正  宁洁是一位文静的女孩,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了灵气,可爱的小嘴朗读课文时更是让人折服,大家都喜欢她。可是这样一位文静的小公主却总会在衣服口袋里装一些小石子,当学生们告诉我这个情况时,我没有动声色,只是留了个心眼,因为宁洁是一位敏感的女孩,我想弄清原委再和她交流。  接下来的观察让我大吃一惊,宁洁每天下课后,就会从口袋里抓出一颗小石子,然后在校园里用脚踢着玩,有时候小石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儿童认知发展;实验研究  一、引言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可能会使学生因达不到目标而失去信心;而对学生的要求太低,则又可能会使学生觉得太容易,而不去尽力。那么教师的要求应以多高较为合适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或可能发展区)理论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所谓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
〔关键词〕话题作文;高考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尤其近几年的山东高考作文,经常采用的是话题作文这种方式。因为这种作文类型开放性较强,命题较自由,并且题面上一般不会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和体裁上的限制(对诗歌限制),由此,这类作文选材广泛,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便于拓展考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因此从1999年开始十多年来常考不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话题作文中有关议论文写作的
〔关键词〕离异家庭;自卑;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一般资料    王丽(化名),女,12岁,独生女,父母离异。江西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她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王丽经历特殊,在班上很孤僻,没有朋友,学习成绩很差。5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爸爸。有段时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她很好,但不许妈妈来看她。那时她并不知道父母已经离婚了,一年后无意从邻居口中得知。6~10岁之间,为上学先后寄居在几个亲
〔关键词〕意志力;学习;半途而废  一、案例描述  (一)“半途而废”的小童  认识小童的妈妈F女士已经很久了,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整天笑呵呵的。这几天她的脸上却是愁云密布。  原来,暑假刚开始时,小童的朋友小迪准备报书法班,F女士觉得练习书法对孩子很有好处,于是征询了小童的意见,希望小童也能学习书法,小童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童坚决不同意再学书法了,任凭F女士如何劝说均无济于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班主任  作为心理教师,我曾经常被其他班主任问及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也总是乐于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很多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这些知识。但后来发现,班主任们更倾向于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询问,因为他们那里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后来,我因为偶然的因素做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体会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酸甜苦辣。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疫情当前)真的要有一点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思想准备。我相信熬完苦日子,我们才有机会携手共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市决咨委委员、独立媒体人 袁岳  政府过紧日子,但该办的事情还要办好。要在大力压减一
[关键词]心理课;问题设计;原则;建议  心理课是学校所有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堂中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与乐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能够积极地反馈,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与情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心理课的典型特征。心理课的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能深切体悟到主题的意义,从而获得成长。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就会让整堂心理课流于形式,在学生的玩玩闹闹中结束,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心
〔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小徐,欺骗老师、家长,与同学关系紧张,逃课,与校外人员有不恰当接触。咨询师通过了解与分析,认为造成小徐现阶段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家庭方面:亲情缺失,教养方式不恰当;第二,学校方面:班主任在教育关键点上不够敏感;第三,个人方面:自身期望与能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在辅导阶段,咨询师主要抓住来访者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谈话技术让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而改变处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