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i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生我、养我、育我的母亲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连续十几天,每当说起母亲,我就要掉泪。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闭上眼睛,母亲那慈祥、朴实、善良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亲叫王翠连,一生中当过农民,做过缝纫工,当过售货员,担任过同家梁矿大商场门市部主任,后又在矿区商业局、矿区煤机公司工作多年,直到退休。和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我的母亲集勤劳、吃苦、坚毅、乐观、质朴、温和、宽容于一身。记得有一个哲人曾这样形容母亲,他说:“母亲像一条河,流淌着生命的源泉,供我成长;母亲像一首诗,散发着笔墨的香气,引我沉思;母亲像一本书,饱含着千年智慧,愈读弥新。”用这段话来赞美我的母亲,一点儿也不为过。
  母亲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家境贫寒。她出生后的第二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我国华北,母亲一家人为躲避战乱颠沛流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姥姥就强迫她做两件事:一是缠足,二是学做针线活。缠足,由于姥爷的干涉和母亲的强力反抗,最终不了了之,躲过一劫。学做针线活,倒是使母亲受益终生。当年母亲的针线活,十里八乡远近闻名。那个时候,每当村里有婚丧嫁娶,或是小孩过百日、过满月,乡亲们都要请母亲去做针线活。母亲十六岁那年与父亲成亲,年轻时的母亲端庄、秀丽、身材很好,在同家梁村是数得上的美女。我奶奶一眼就相中了母亲,无论村里给父亲说哪个姑娘,奶奶都不同意,坚持要父亲迎娶母亲。据母亲讲,当年父亲家很贫穷,为娶母亲,奶奶从别人家借来了迎新的衣服,我的姥姥姥爷陪送给母亲一个大衣柜,母亲和父亲就拜堂成亲了。母亲结婚三天后,身上穿的新衣就脱下来还给了人家。我们长大后,母亲还多次和我们提起此事,每当说到伤心处,仍不免落泪。
  母亲和父亲结婚后,曾先后和两个奶奶生活了六年。我的亲奶奶在世时,身患严重的贫血症,长年卧床不起,母亲自来到谷家,除为全家洗衣做饭、喂鸡喂羊喂牛外,还承担起了伺候奶奶的重任,直到奶奶去世。后来,爷爷娶了我的第二个奶奶,我们称“后奶奶”。这个奶奶脾气不好,经常在爷爷面前说母亲的坏话。即便如此,母亲仍笑脸相迎,从未和这位奶奶顶过一次嘴,有了委屈只能自己忍着。后来,在老家实在待不下去了,经爷爷同意,父亲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搬出来单过了。走的时候,街坊邻居都担心母亲吃不了在外闯荡的苦,都说用不了三年,这家人就会返回同家梁的。因为那时家里太穷了,离开老家时,爷爷和后奶奶只给我们带了一口锅、一副笼屉和半车炭。可谓一贫如洗,白手起家。但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单凭父亲那点儿微薄的工资,确实难以养活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她就在口泉缝纫社找了份工作。父母上班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无人看管,母亲就把我们弟兄三个锁在屋子里,由哥哥和我照顾弟弟。三弟那时还小,经常被母亲用绳子拴在炕上,直到六七岁还不会走路,若不是姥姥把他带回家调养,也许会落下终身残疾。后来,口泉沟办起了托儿所,母亲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做早饭,收拾家,给我们兄弟三人穿衣服,然后抱着三弟,让我和大哥牵着她的衣角,风风火火一路小跑着到托儿所。有一次我走丢了母亲都不知道,又返回去找我。那时我已经记事,印象中父亲总是下乡工作,长年不在家,家里吃水要到一个地主老财留下的大院里去挑。这项任务以前都是母亲下班后独自完成的,有一次,我和哥哥自告奋勇去挑水,不知是桶里的水太重,辘轳把儿怎么绞都纹丝不动。弟兄俩齐心合力使出吃奶的劲,却把井台上的绞架弄翻了,整个辘轳从井口砸到井底,吓得我们俩扭头就往回跑。从这以后,我们全家人吃水就转到了河湾。母亲带着我们在河湾挖了一个水坑,等河湾的水流进水坑并沉淀后,我们就用水桶盛满挑回去,供全家人食用。当年我们小,不知道这水是从哪里来的,等我长大并在煤矿工作后,才知道这水来自于矿井下。原来,我们一家人吃了三年多矿井里流出来的水。当年,我们一家人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只有母亲自己心里最清楚。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绝不会带着我们弟兄三人再返回农村。她的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她要带着我们去寻求新的生活。她坚信:苦去甜来,艰难的生活一定会过去。记得我上小学那年,母亲曾带着我们返回同家梁探亲,那时的母亲已经积攒了大大小小六七缸粮食,兄弟三人身上穿的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本家亲戚和街坊邻居们无不投来羡慕的眼光。
  母亲来到口泉那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战线正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一场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同时展开。母亲一上班就参加了扫盲班的学习。母亲参加扫盲学习,既有优势,也有困难。优势是,在同家梁村时,她曾上过两年民校,认识几个字。困难是,扫盲班大部分利用业余时间,三个孩子无人看管。但母亲合理安排时间,在两年的学习中坚持做到“两早一不”。两早是,每天早早做饭,早早把三个孩子送托儿所;一不是,上班从不迟到。那时候我经常看到母亲一边烧火做饭,一边捧着书本学习。有数不清的夜晚,我都睡醒一觉了,发现母亲仍点着蜡烛在抄笔记、做作业。母亲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在扫盲班学习的两年间,学业一直从四年级读到高小毕业,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全班第一二名。
  母亲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她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到最好。母亲在缝纫社上班那几年,年年都是出席口泉区的劳模。母亲小时候就有一手好针线活,自从到缝纫社工作后,更是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在制衣方面几乎是无所不能。记得一九七六年我调到大同矿务局团委工作,当时我的一位同事买了一件呢子大衣,非常帅气,我很喜欢,但苦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买不起。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她让我把同事的呢子大衣借来看了一下,便从商店买来呢子布料,照样做了起来,第二天,呢子大衣就做好了,和同事的那件一模一样。母亲后来还做了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且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被任命为同家梁商店大商场门市部主任、党小组长。同家梁商店是同家梁矿及周边地区最大的商场,下设棉布组、鞋帽组、针织组、副食组、百货组等七个小组,全店职工六十多人,而大商场是同家梁商店的主力店。母亲上任后,除了加强员工业务学习和增加服务项目,搞得最红火的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其中最出名的是“五莲四兰组”和“六个老汉组”的竞赛,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报纸广播的宣传。竞赛鼓舞了士气,提高了商店的知名度。母亲在任期间,大商场年年超额完成商店总部下达的经营指标,连续数年被评为同家梁矿及矿区商店的先进工作单位,母亲还多次被评为出席矿区商业系统的先进个人,到天津、陕西参加商业经验交流会。
  母亲是个随和大度忍耐性非常强的女人,工作或是生活中,一直努力做到与人为善。小时候,我们在外面打架了,不论对与错,她先管教自己的孩子。因为琐事和邻居发生误解或是矛盾,即使自己吃了亏,也不从和邻居发生争执。我们家兄妹六人,母亲膝下有五房儿媳,这样的大家庭,一般婆媳关系都很难处好,但母亲在处理这层关系上,有她自己的准则:她从不在儿子女儿面前说儿媳和女婿的不好;如果有事要说,就先和儿媳、女婿讲,然后再和儿子、女儿讲;处理家事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不论儿子还是女儿都一样对待。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妹六人,无论儿媳还是女婿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我们小的时候,父亲相信“棒打出孝子”,有时脾气来了难免打骂孩子,但母亲从没打骂过我们,她对我们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以理说服。她文化水平不高,但说出的话、讲出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且浅显直白,易于接受。我们全家四世同堂,共三十多口人,有一半是中共党员。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校学习,无论能力大小、职位高低,都尽心尽责,刻苦努力,这和母亲平时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有那么一天,母亲会离开我们,去另外一个世界,可是那一天真的來了,依然无法接受。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走了,留给我的,是难以排解的伤痛和怀念……
  谷 泉:曾任职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
其他文献
一眼看三国  东临朝鲜北依俄罗斯  这个理由足够看一下集市  市场是从下到上  逐渐鲜活的图纸  集市内最突出的特产  木耳松茸狗肉和舞蹈的人参  应有尽有  客观事物量大而松散  海腥味由远而近包围了  熙熙攘攘的购物者  物价市场的风向标  一种手段和相形的规矩  大同小異的物产  讨价还价的交易  唯有跟我类似的外地人  听不懂亲切的朝鲜语  认知物资却两眼模糊  还有异彩纷呈的别样风情
期刊
那时候,父亲要我做一个平凡的人  许多年过去了,恍惚中  父亲总在前边走着,就像一片云  淡淡的,轻轻的,暖暖的  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要多读书  我想我读的书,垒起来比房子高了  可是,我仍然觉得有许多问题  还需要向父亲讨教  父亲总说要与人为善,他一生认为  周围的人都是好的,他熱心帮助别人  因此,善就像一条温暖的小河  在我的心中不竭的流动  父亲遇到事,经常说顺其自然  他把名利都看成身
期刊
当天空飘过共和国七十华诞的歌声  当荧屏闪过共和国功勋的音容  你还是像往常那样  默默地走在那条熟悉的巷道里  步履坚定地向地心深处走去  你也曾有过美妙的向往,美好的憧憬  然而,命运却给了你另一种选择  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  你毅然把黑色当作职业的标记  把你的人生之路铺在了大地深层  你说,像我们这些选择黑色的人  心中都有一腔超脱的豪情  你还说,你的筋骨经不住黑色的诱惑  经不住黑色的
期刊
大同煤矿的煤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云岗峪和口泉峪。峪就是沟的意思,地壳运动挤压后留下痕迹,凹陷的为沟,凸起的为脊。  马脊梁矿就是隐藏在云岗峪的一座老矿,本矿的人骄傲于他们的名字,对外都简称“马矿”。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对马脊梁沟地理位置和最初的煤炭雏形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和描述:  水出西山,东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古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
期刊
退休了。看孙子是新任务  三年过去,孙子进了幼儿园  孙子会画图了,画的有树  还有各种动物  回家来总叫上爷爷看他摆积木  垒的房子又高又大  我突然想起  儿子这样大的时候  我正在厂里和许多人搞建筑  类似于画图和垒积木。只不过  那些图画和積木落地生根  长成了工厂的巍然大厦  人老了,再不会  去画图和垒积木。可是  我总梦见那堆积木和那幅画  微笑着,和我说话  白瑞勤:山西阳泉煤业集
期刊
在安徽仙寓山开会,偶遇杨洁——一个常带微笑、不大开口的女孩子。那是一次文学会议,主要议程过后,主人将与会者引导到文房四宝准备齐全的案几旁。现在的多数作家、文人并不墨客,有写字的,有码字的,有敲字的,只有少数间或伺弄几下毛笔的,所以拍马上阵者寥寥,鄙人忝列其中。勒马回阵,看到旁边人头攒动,很多人正在欣赏一位年轻姑娘泼墨挥毫。凑近前去,一个三升斗大的“茶”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我暗自说道:好!浑厚沉稳,笔
期刊
一  一九七五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到云冈村去插队落户,就是云冈石窟前的那个村子。多年以后,已经看不见那个村子了,因为发展旅游业,那个村子整体搬迁,已经在大地上永远消失了。  我背着行李卷儿走出家门,父亲和母亲跟在后面。父亲愁眉苦脸地站在家门口,一步也不肯往前走,木然地站着,呆呆地望着我。我知道父亲不是送我走,而是在等我回来。那一刻,我在父亲身上看到了一种温柔。  我上了解放牌大卡车之后,父亲就蹲在
期刊
一  那一年我十七岁,你也十七岁。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们宿命地相遇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的样子,忘不了,在那条我们后来一起走过无数次的路上,阳光曾以怎样的亮度照着,风曾以怎样的力度吹着,泡桐树曾在地上洒下怎样飘摇的暗影。  那一天的天空奇异的蓝,仿佛在昭示一个奇迹的发生。那一天的云奇异的白,仿佛在为那奇迹定性。那一天空气中弥漫花香,是沿途的白色蔷薇。  你就从那阳光、微风、花香和树影中走来
期刊
火車钻出了一条阴暗的隧道,再次投身于强烈的阳光下。乘客们迫不及待地望向窗外,窗外群山耸立,黄褐色的巨石山脊映着耀眼的日光,让他们的眼睛有些措手不及。手机屏幕对着一张苍白的脸,自从火车开动就保持着这个姿势。屏幕中滑过的无数页资料,终于让她知道北方是没有梅花的。前方就是大同了,路边的山川大地齐刷刷向后飞跑,像是随风吹散的往事,转眼间将美好的未来留在了过去。  她不知道家里为什么给她取了林红梅这个名字,
期刊
孙记包子店开在哪儿哪火,每一家连锁店到了饭点时人都爆满。我不想坐在闹哄哄的店堂里吃饭,每次都是带回去吃。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询问我怎么用手机点餐,我耐心地教了她两次,老人表现出一副勤奋好学的样子。不过她最后并没有学会,没办法,只好帮她点了。老人很信任地把微信的支付密码告诉我。点餐成功老人再三谢我,我笑着回谢。现在很多饭店都是用手机扫桌上的二维码点餐,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简直是寸步难行。  女人瘦弱清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