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作为艺术职业院校一名音乐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必须着重抓好“三个对接”。
一、经典和流行对接
经典和流行对学生同样重要。经典代表人类最高智慧,是我们连接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的价值资源。你可以是经典的喜爱者,也可以是经典的质疑者和批评者。但不管怎样,经典应该是每个人教养的一部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只有让经典在“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才会不知不觉会“发酵”,承担传承文化的功能,开发智慧、培养人格。流行代表的是一种趣味和时尚,是现代文化的一种表达,在现在社会中无处不在,突出的是大众和市场的因素。卡拉OK和练歌房的存在,就是流行存在的理由。流行的久了,有了生命力,也会成为经典。流行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任何流行的影响和经验,如果不与经典沟通交融,就只能如同天上春风一样飘忽不定,落不到实处。有根才有底,这个根底就在经典作品中。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但易排斥传统的特点,作为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经典和时尚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入了一些经典的曲目作为课堂内容。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爱你》,歌词语言柔美、朴实无华、感情深沉、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可以唤起学生爱国、护国的心灵共鸣;《黄河船夫曲》的教学,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情不自禁地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这些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和励志的话语,其实就是作品要塑造的形象、作家要表达的内涵,是永远的经典,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高科技正在横行世界,网络高调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仅仅抓住经典就显得很固执,只会解读经典的教师像板着面孔的泥胎而离学生渐行渐远。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对流行音乐进行梳理、鉴定,找出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是值得学习的“流行”。我认为鉴定的标准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共识,比如勤奋、拼搏、明智、平等、博爱等等。符合这些标准的作品,就拿来与学生分享;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告诫、引导学生放弃。如赏析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很显然它不是传统的教学谱例,但是它的曲调婉约、琅琅上口,歌词简洁、内容健康向上。让学生可以联想到在家与父母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无限大爱、子女要对父母孝顺感恩的人间真情。所以,我觉得像这类作品,歌词内容宣扬的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歌曲采用的是当下流行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值得我们教师拿来用作教学内容。我们不仅需要时时关注流行,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掌握正确方法,做到“批判地”使用,正确引导学生,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永不过时。
二、形象与抽象对接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是抽象的,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而语言是具体的、形象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当它与说者不同的音色、节奏、情感结合后,就会形成别样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能描绘出美轮美奂的音乐圣境,能生动、贴切地再现欣赏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带他们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我认为,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说”就是教师把这一联想落实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不是空洞的,它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个意境在学生脑中的完美程度,完全在于教师是否运用完美的语言去阐述。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但在语言、文学等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比较欠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形象和抽象有机结合起来。如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适度的语速,给学生描绘出一幅画面: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特别是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色彩鲜艳的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着,显得格外动人。优美愉悦的音乐和教师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渲染,给学生带去艺术美感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与抽象的对接,有效拓展了课堂内涵,丰富了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熟悉了审美的过程,学会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个性与融合对接
艺术崇尚个性,学习艺术主要是开拓个体的创造力,以不可模仿的形态傲立于艺术之林。但是,任何艺术的成长都不能完全脱离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融合。中国艺术的深厚,讲究的就是通感,在多数门类艺术如音乐、绘画、戏剧、舞蹈、影视中,有意与无意之间有着相通相融的紧密关系。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存在的“营养不全”“偏科”等现象,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剖析个性,融合各类艺术知识。如观赏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是:第一,芭蕾舞是舶来品,是西方创造的一种舞蹈形式。《白毛女》姓“芭”,并融合了中国民间舞蹈,是东西方舞蹈艺术融合的典范。第二,《白毛女》是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传说编写的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表现手法,并借鉴了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我国第一部歌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舞剧、京剧、故事片。其实歌剧也好,舞剧也罢,本身就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外艺术融合的经典之作。这说明,艺术教学,教师应当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狭隘专业格局,首先把艺术的融合性根植于意识深处,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末,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片面的专业理念,带领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兄弟姐妹艺术,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了解古今中外艺术的源远流长,引导他们自觉地以前沿的高度理解当下,探求未来。
总之,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年代,是人才最贵的年代。音乐学科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之一,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正确引导审美观、艺术观为教学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使我们的艺术课堂走出传统课堂,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实践能力,努力为社会培育出具有人格魅力的知识型艺术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
一、经典和流行对接
经典和流行对学生同样重要。经典代表人类最高智慧,是我们连接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的价值资源。你可以是经典的喜爱者,也可以是经典的质疑者和批评者。但不管怎样,经典应该是每个人教养的一部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只有让经典在“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才会不知不觉会“发酵”,承担传承文化的功能,开发智慧、培养人格。流行代表的是一种趣味和时尚,是现代文化的一种表达,在现在社会中无处不在,突出的是大众和市场的因素。卡拉OK和练歌房的存在,就是流行存在的理由。流行的久了,有了生命力,也会成为经典。流行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任何流行的影响和经验,如果不与经典沟通交融,就只能如同天上春风一样飘忽不定,落不到实处。有根才有底,这个根底就在经典作品中。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但易排斥传统的特点,作为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经典和时尚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入了一些经典的曲目作为课堂内容。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爱你》,歌词语言柔美、朴实无华、感情深沉、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可以唤起学生爱国、护国的心灵共鸣;《黄河船夫曲》的教学,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情不自禁地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这些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和励志的话语,其实就是作品要塑造的形象、作家要表达的内涵,是永远的经典,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高科技正在横行世界,网络高调地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仅仅抓住经典就显得很固执,只会解读经典的教师像板着面孔的泥胎而离学生渐行渐远。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对流行音乐进行梳理、鉴定,找出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是值得学习的“流行”。我认为鉴定的标准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共识,比如勤奋、拼搏、明智、平等、博爱等等。符合这些标准的作品,就拿来与学生分享;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告诫、引导学生放弃。如赏析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很显然它不是传统的教学谱例,但是它的曲调婉约、琅琅上口,歌词简洁、内容健康向上。让学生可以联想到在家与父母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无限大爱、子女要对父母孝顺感恩的人间真情。所以,我觉得像这类作品,歌词内容宣扬的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歌曲采用的是当下流行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值得我们教师拿来用作教学内容。我们不仅需要时时关注流行,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掌握正确方法,做到“批判地”使用,正确引导学生,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永不过时。
二、形象与抽象对接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是抽象的,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而语言是具体的、形象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当它与说者不同的音色、节奏、情感结合后,就会形成别样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能描绘出美轮美奂的音乐圣境,能生动、贴切地再现欣赏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带他们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我认为,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说”就是教师把这一联想落实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不是空洞的,它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个意境在学生脑中的完美程度,完全在于教师是否运用完美的语言去阐述。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但在语言、文学等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比较欠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形象和抽象有机结合起来。如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适度的语速,给学生描绘出一幅画面: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特别是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色彩鲜艳的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着,显得格外动人。优美愉悦的音乐和教师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渲染,给学生带去艺术美感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与抽象的对接,有效拓展了课堂内涵,丰富了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熟悉了审美的过程,学会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个性与融合对接
艺术崇尚个性,学习艺术主要是开拓个体的创造力,以不可模仿的形态傲立于艺术之林。但是,任何艺术的成长都不能完全脱离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融合。中国艺术的深厚,讲究的就是通感,在多数门类艺术如音乐、绘画、戏剧、舞蹈、影视中,有意与无意之间有着相通相融的紧密关系。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存在的“营养不全”“偏科”等现象,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剖析个性,融合各类艺术知识。如观赏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的重点是:第一,芭蕾舞是舶来品,是西方创造的一种舞蹈形式。《白毛女》姓“芭”,并融合了中国民间舞蹈,是东西方舞蹈艺术融合的典范。第二,《白毛女》是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传说编写的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表现手法,并借鉴了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我国第一部歌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舞剧、京剧、故事片。其实歌剧也好,舞剧也罢,本身就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外艺术融合的经典之作。这说明,艺术教学,教师应当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狭隘专业格局,首先把艺术的融合性根植于意识深处,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末,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片面的专业理念,带领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兄弟姐妹艺术,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了解古今中外艺术的源远流长,引导他们自觉地以前沿的高度理解当下,探求未来。
总之,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年代,是人才最贵的年代。音乐学科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之一,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正确引导审美观、艺术观为教学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使我们的艺术课堂走出传统课堂,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实践能力,努力为社会培育出具有人格魅力的知识型艺术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