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自由选择权还给学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m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异化教学是新课改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提出了尊重内在感受、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体验的要求。但事实上,进入实践环节后,往往有很多教师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造成两种局面:要么变成学习木偶,要么变成“叛逆学生”。要想平衡课堂教学中的两类学生主体,笔者认为首要就是实施差异化策略,将课堂自由权还给学生。在此我针对自己的一节公开课《最佳路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清学生思路,明确自主选择权
  差异化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是释放学生的个体性体验,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自我感悟,进而借此成长。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给予学生选择权:“读完这篇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开始读课文,然后思考,接着小组讨论。学生对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时间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我让学生展开提问,并生生互动问答,目的是挖掘学生的差异化思考。
  生1: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草地优雅自然?
  生2:因为这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生3:因为这是人们随便走出来的。
  通过明确自主权,让学生自主设疑自答,逐步生成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一方面给学生理清思路,另一方面则可以从差异化入手,寻找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进而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并从文本解读到个体体验,一步步深入挖掘下去,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展开质疑讨论,给予充分信任度
  差异化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充满自信地展开讨论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释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采。既要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要能使其获得讨论和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和补充。
  生:老师,我觉得卖葡萄的老太太那种做法不可行。
  师:为什么?我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生:没有人管,葡萄就会被人拿,被人偷的。万一没人给钱,不是要赔了?
  通过学生的质疑,虽然与课文没有密切关联,但却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深入文本,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
  当学生读到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处精美的杰作,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路径设计,居然让他大伤脑筋;他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已修改了五十多次,却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时候。有人就质疑:“这样不是太累人了吗?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工作,效率如何提高?”我一边组织大家讨论,一边给予充分信任,并适时展开人物性格的挖掘:“你能看出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众说纷纭:他很认真,很细致;他追求完美,善于思考;他很有韧性,不放弃,总是能找到解决办法;他很有灵感,非常谦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领会,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入文本的高潮,用自己的眼光一步步追根溯源,进入课文的关键所在。这时候我发现,只有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允许他们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人物,解读人物,课堂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交流场。
  三、尊重学生感受,提供展示平台
  差异化教学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自主探索意识,而且要有自己的展示欲望,进行自我表达。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搭建一个平台,提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整个课堂就会生成新的资源系统。于是,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下对格罗培斯这个人的颁奖词。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进行情感表达,对格罗培斯这个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让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师:正因为格罗培斯的细致严谨,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最佳路径。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要动脑筋,总会有办法。
  生(齐):动手动脑,学会创造。
  师:现在请每个人送给自己一句话,激励自己。乐意展示的同学,可以给大家朗诵分享一下。
  通过自我展示,学生和文本一起呼吸,与文本中的人物精神融为一体,收获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文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据此每个人都仿佛一瞬间获得了成长。这是语文阅读课堂给予学生的一种精神滋养,更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徜徉的内在享受。
  正如《最佳路径》里格罗培斯那样,他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成就了最佳的设计,而教师又为何不能将选择权还给学生,成就一片自由的自主课堂,还给学生思维的天空呢?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选择问题所在,积极探索,一定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语文成果。
其他文献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
批注式阅读教学汲取了“发现法”“探究法”等优点,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只求“读会”不求“会读”,难以根据学情展开教学的现状,可将批注式阅读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和谐氛围——批注式阅读的动力  1.在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
《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特别是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了荷兰的田园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可从文本的“镜头”式描写入手,通过三个层次的研读,引导学生在静心地观赏与诗意地品读中,盈润情感,滋养心灵。下面谈谈笔者对
量体裁衣,就是选择好了可以使用的材料以后,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裁,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材料的方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绘景、叙述、议论和抒情等串联编排起来,使中心和材料各得其所。  一、安排结构  1.时序法。时序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方法。例如,《观潮》一文,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突显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特点,从探究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入手,抓住心理、语言描写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爱,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打蔫儿、拖沓、忐忑不安”等词语。  2.认识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揣摩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母爱。  3.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功能:概括事物的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达等。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一起面对现实:说起习作指导,大部分教师会忍不住说上一句:“难!难!难!”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逃避作文,一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教师常常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学生“对答如流”:“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也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语言文字,准确理解思想内容  语文教学,这里指阅读教
《山雨》这篇课文是作家赵丽宏的作品,作者从“雨声”、“林色”、“山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情韵世界。文章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读书上。“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通过多读,这些清新的语句自然会流淌在学生口唇之间,烂熟于孩子的心里。再者,文章文字浅显,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介入,只是就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