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从笔画开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作了不同学段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为: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为: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为: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下表是周有光统计汉字字量和使用频率对应表(《周有光语文论文集》第二卷)。周有光认为,在2400个以后,汉字使用的效用已经不足1%,随着社会发展,专家通过科学统计,把小学识字量定为2500个,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就目前的识字教学来说,字量教学目标基本是达到的,但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学的意图并未真正达到。究其原因如下:
  一、 教学意图不清晰
  目的性的缺失自然会导致目的的盲目以至无法实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意图无法到位,教学理论的层次上不去,教学目标自然无法达成。汉字的形体(包括异构字和异写字)经过数千年书写文献的积淀,已经多到60000字左右,2500个常用字只能够应付日常交际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识字量就要不断增大,认识2500字不是识字的终点,而是识字的开端。因此,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很多从教者只把识字作为教学任务,而未能意识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目标貌似达成了,但其本质性的目标却始终是缺失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必须依存于汉语,也就是说,它必须以自己的字形关联语音、语义,并嵌入到整个中国文化的系统当中,识字教学才是有价值的。缺乏语音和语义的关联,字形作为抽象的图象出现,虽然同样可以辨识,但很容易遗忘;而汉字如果没有放在整个文化图景里,单独的汉字就是一个孤立的点,文化精神缺失,汉字变成符号,对个体的精神、文化涵养提升没有助益,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无根的教学。识字应为阅读和写作服务,只有充分认识汉字的文化内涵,阅读和写作才能在美感和思想层次上得以深入。
  举个例子: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被选到教材里,作为识字教学的第一课。原诗是这样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认识“一、二、三”,会写“一”。仅仅教学生说“一”就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自然是很容易记住的,可是问题来了,四为什么不是四横,五为什么不是五横?所以从字源学的高度来理解就显得必要了。“一”是古人的计数符号,古人拿一筹木,表示你欠我一只鸡或者我欠你一个蛋,这样就生动多了。古人“四”确实写成“亖”,但这样摆在一起很容易混淆,所有就有了“四”的字写法,《说文》里注“四”,“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五”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数字,是个会意字。从二,从乂。“二”上一横喻天,下一横喻地,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说文》注“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二五为十,事态完满。这样的讲法,自然就将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嵌入其中,学生既学得饶有趣味,又不自觉养成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世间万象,始于“一”,有“一”就有“二”有“三”,有“十”“百”“千”“万”,庄子就说过“一者,有之初,至妙者”,《说文》里注“一,惟初太始,道上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诗人一走出门,烟村、亭台、花树尽然展现于眼前,诗歌既是古朴的哲学的形象再现,又蕴含着走入自然方品得勃勃生机的悠然诗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教学时其教学意图是否有高度,是不是清晰的,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基础。识字的教学只有把汉字放在形、音、义的关联中,并在整个汉语文化和思想源流里去体察其生动的活力,识字教学的意图才能得以明晰。
  二、 教学方法不到位
  “分散识字法”是小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识字方法,它以课文带识字 ,识字与用字、写字同步进行。其优点非常明显,把汉字放在语言运用当中,有助于对字音、字义的理解,对汉字的辨识可以比较牢固。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这样的识字教学很零散,不同的字分散在不同的文本中,它们各自独立,不利于记忆,不利于深入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不能很好地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千百年来,书法论著的作者建立了若干笔画类型的体系,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分类法只含有八种不同的笔画,据说“永”字包括了它们的全部:一点、一横、一竖、一竖钩和四种不同的斜向笔画。八种不同的笔画如何组合成六万个不同的汉字?要解开这一秘密,就必须深入到中国人的思维结构的深处去。雷德侯在《万物》一书里揭示了中国人创造思维的渊薮所在:“创造通过部分的组合而实现,并借助既定单元类型的再生、变化和转换,以至无穷无尽。”这就是中国人的模件思维范式。《易经》确立了二进制思维模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万物的创造规律无不在其中。从汉字的构造、模版印刷、军事形制、建筑营造、礼的规范、行政体系……,无不在模件思维范式下再生、变化和转换。这就是帝国的秘密,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本样式。汉字由象形而衍拓,正基于此造化奥妙。
  基本的笔画的不同组合构成偏旁部件,不同的偏旁部件的不同组合构成汉字,不同的汉字组合成意义不同的词语,词语的排序构成句子,句子依逻辑及情思的要求构成段落,段落的有序组合构成篇章,玄妙的语言宝塔搭建起世界的基本面貌,并允许众生居住于其间而得享人生至乐。这其实就是文字大厦构成的基本法理。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对模件化思维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好地帮助识字。其中形声字的构成字理是最重要的,比如,“酉”作为义符,可以组成“醉”、“酣”、“醺”、“酌”、“酗”、“醒”等字,都与喝酒的生理反映有关,声符“青”,可以组成“清”、“晴”、“蜻”、“请”和“精”、“靖”、“菁”、“静”等字,可以归纳出qing和jing两种读音来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字理识字法”,它有利于快速而大量地识字辨义。再比如象形字构成字理是很能帮助识字的趣味的。比如“马”、“鱼”、“龟”这样的字,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的:■。观其字形,古人观察事物的朴素眼光与孩童的稚拙心理是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学生既有兴趣,又能暗会古人理解事物的视角,这样的教法自然是有文化视角并且有效的。   除了上面的识字教学法,还有韵语教学法、注音教学法、字族文教学法、集中教学法等。比如韵语教学法也是很有效的一种传统识字教学法,它运用有韵的诗歌在阅读中进行识字教学。像《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见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首诗歌旨在教会表示前五个自然数的汉字,既便于记忆,又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注音教学法是利用拼音提前阅读,在课文中教学汉字,先拼注生字,最后逐渐地全部消灭汉字。字族教学法是把同声符的汉字编进诗歌,以便成批识别。比如《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由声符“青”派生出的“清”、“情”、“请”、“晴”等字在诗歌文意里得到很好的辨识。集中教学法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识字方法,这也是建立在模件思维之上的一种识字法,像“芳”、“房”、“防”、“纺”、“放”、“坊”等字是以“方”为共同具备的基本字,集中在一起教学能让儿童在短时间内大量识字。
  各种都有其优缺点,教师在教学时容易方法单一,结果学生识字兴趣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就不强,并且教学阶段不同,汉字字符不同,适用的教学法也就不同,教师如果没有较为全面的教学方法训练和经验积累,就不容易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教学意图的实现就不能完全实现。
  总而言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图形,但它又不仅仅是死板的图形,它饱蕴情感和思想,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故事,它有性别,有色彩,有轻重,有软与硬,有松与紧,或静或动,或饱满或干瘪,有的充满了愉快,有的则满蕴伤感,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在自我的修养上去体会这些汉字所包蕴的所有性质,才能根据具体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汉字上也是活的,而这些汉字也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播种下文化的种子,它不是一粒一粒的沙子覆盖学生的成长,而是像一滴一滴的活水,在学生的文化脉管里流动,最终互相滋养,使根脉扎得更深,枝叶生长得更为繁茂。教学意图的实现归根结底只有两个,一个是认识是不是到位,如果对“汉字为何,汉字何为”的问题不能充分认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我认得字,字不认得我”,这样的教学是低层级的教;另一个则是恰当到位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并最终使教学意图落到实处。大凡世间事,只落于“想”和“做”两个字上,想得深远,则根深叶茂,做得高妙,则枝繁果硕,教学也不外如此。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市官桥崇文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又到了欢欣毕业季,如何筹办一场靠谱的谢师宴(升学宴),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高考考的是学生的脑子,高考过后考的是家长的票子。每年高考过后,社会就进入“后高考模式”,“后高考经济”随之启动,很多学生进入购物狂欢状态。家长在替孩子支付一笔笔账单的同时,还要考虑要不要办“谢师宴”——要办的话怎么个办法,规模多大、酒席价格如何、什么时间办合适等等。  这边家长在为“谢师宴”忙碌,那边
经常有同事、朋友问起,我从教10余载,先后指导学生在杂志上发表作文数百篇,获奖近百余人次,所带文学社被评为市优秀小作家社团,到底有什么诀窍?我说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当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应试作文为指引,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取材还是立意,章法布局还是言语文采,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当然谈不上精彩,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抒写创意作文。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    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之举,一路走来,也身心疲惫,但有一点很明确,站上三尺讲台,依然心存梦想。我相信,主动或被动选择教师
【摘 要】数学本真教学是在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下提出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强调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阅读、独立思考和个性表達,突出数学本源,并要着眼学生发展,探究数学真相,从而建构教材、课堂、学生三位一体的课堂基本框架。  【关键词】读思达;本真教学;课堂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从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观点、新理念。余教
岩中花树前。阳明子,答友人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守仁先生之妙言,可谓吾读《学记》之感受。——题记  晚春。细雨黄昏。书房里,花间淡茶半盏,桌前微微摊开的《学记》。一读,再读,似涓涓细流渗透心田,有微酽之感。思绪纷杂,忆及豆蔻年华,跟着师长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大
近日,江西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某班级发布一条奇葩班规:高三年级理科前100名与文科前50名以外的同学不得免费进入该班级,如需参观,则需要100元门票费。(见《新华网》)  乍一看,还以为奇葩“班规”是学生的恶作剧,看完白纸黑字的班规公告,我们才对其中的奥秘“窥探”出一二。说到底,还是绕不开优生、差生划分背后的“分数至上”意识,怕所谓的“差生”影响“优生”,涉嫌“差生”歧视。正如三令五申之下,依然“伫立
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作文话题,只是借助于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
郭铭辉白描——  为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走29年;本着“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给力”的朴素想法,在偏僻县城的课堂上“怂恿”学生给文章挑刺、向权威挑战,搞语文创造性教育实验,被斥为“对抗高考”后仍坚守信念;“带着镣铐”——兼顾培养创造性和应试人才,舞出了“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实验新天地——多次获省教育创新(或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至今,身贴“省级名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
云想衣裳:  我从来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相反,你不妨这样认识我,一个在扑朔迷离的命运漩涡中使劲挣扎、扑腾的家伙。  我认命,甚至有点迷信,当然,我以为那是可爱的迷信。譬如,快到36岁时,我就整天惴惴不安。在我生活的当地,人们普遍认为,36这个数字很不吉利——36岁前后这几年,当事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坎坷,甚至有可能面临血光之灾。是以,那时我总是很小心,或者说风声鹤唳。  那么,我可以做点什么,应该做点什
学生的声音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武侠小说。小学的时候家在农村,除了课本之外,很难有机会看到其他书,但是我有幸在读完小学时读了很多武侠小说,这些书都是我向在县城读高中的堂哥借的。不过那时候妈妈不准我看课外书,在他们那一辈人眼里,只有课本才是正书——应该看的书,其他书不但被视为多余,甚至认为是有害的。多少次。我捧着好不容易借来的书躲在阁楼上读得津津有味甚至夜晚躲在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