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在构建“集体记忆”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档案是高校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集体记忆”方面,高校档案馆因其独特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有责任且有能力在构建“集体记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讨论了高校档案和“集体记忆”的关系,探析了高校和高校档案在构建高校集体记忆中的实践意义,并从项目制、构建“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和馆际合作三个方面对高校档案馆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档案;集体记忆;南京审计大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40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50- 03
  0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遴选和保存最具代表意义的社会记忆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徽章。在200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社会记忆”成为研讨的焦点,众多学者在重申社会记忆价值的同时,强调档案部门在社会记忆保存中的责任与使命[1]。2004年在奥地利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围绕“档案、记忆与知识”主题讨论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及相关核心问题。随着“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逐渐清晰,促使人们对档案和档案事业进行新的思考。
  1 对集体记忆和档案记忆观的理解
  1.1 集体记忆理论
  集体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特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对共同事物的记忆就是一种集体记忆。1925年,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开创性地提出“集体记忆”这一概念。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共同记忆。哈布赫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符号象征,或某种精神含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为群体共享的东西。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2]。
  1.2 档案记忆观理论
  这个概念是指档案自身具有记录历史文化的性质。一般认为档案记忆观就是人们将档案作为社会各种活动的原始记录保存下来,进而发挥其构建人类社会记忆及价值观念的作用[3]。档案记忆观的中心含义是透过对档案记忆属性的深层次认识,将档案和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将档案看作是一种历史的、集体的记忆,档案馆是“人类对历史文化记忆的保存场所”,要求人们站在历史发展的根源、民族身份感的高度认识到档案保护的重要性[4]。
  1.3 集体记忆和档案记忆观的联系
  档案具有记忆属性,但是档案并不是“记忆”本身。它是集体(社会)记忆的实物表现形式。丁华东教授在《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中总结到,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大致表现为四种:一种是载体关系,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第二种是客化关系,把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物化形态,是“冻结”起来的社会记忆。第三种是建构关系,是记忆主题根据新的历史发展重新认识过去,如甲骨档案对认识商周历史的帮助。第四种是控制关系,认为档案是权力控制人们群体记忆的工具,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清康熙、乾隆帝大兴“文字狱”行为[5]。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记忆观为档案管理开辟了新的天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促使高校档案工作者要主体意识,自觉参与到集体记忆建构与维护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记忆作用。
  2 高校档案与集体记忆
  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6]。在每一所高校的建设、管理、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就是这所高校的集体记忆。
  2.1 高校档案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高校大多是随着国家、行业需要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如南京审计大学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2002年与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合并。2005年,南审人在浦口兴建了新校区,校园环境和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南京审计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同年成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历任审计长、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在南京审计大学的组织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高校和高校档案就是“集体记忆”的载体,高校档案是一个地区或者行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构建高校“集体记忆”方面有着重要责任與得天独厚的优势。
  2.2 高校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方面的优势
  第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保护与传承“集体记忆”方面,高校档案能够以文字、图片、照片、数字等形式,广泛收集与保存“集体记忆”。第二,专业的人才资源。近年来南京审计大学档案馆通过培训、知识技能讲座、调研实践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专业档案馆员,在挖掘、整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力方面有了提升,结合重大活动及重要事件来构建学校的“集体记忆”。第三,开放的文化环境优势。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档案事业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即把档案的开放开发放在了突出位置,及时捕获和收集承载学校集体记忆的信息和记录,主动为之建档存档。
  2.3 “集体记忆”构建给高校档案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记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档案在高校“集体记忆”构建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档案来了解和反映“集体记忆”,高校档案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档案参与“集体记忆”构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比如档案编纂材料的出版,高校年鉴的出版发行,历史事件珍贵档案的展出等。高校档案馆在积极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扩大收集范围,丰富馆藏资源,变被动接受的理念为及时主动建档的理念,档案人员要培养自己较强的信息素养和鉴别能力,积极构建多维的、立体的、广泛的学校集体记忆,丰富和传承高校文化,更好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7]。   3 高校档案馆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中的重要措施
  3.1 建立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
  以档案馆为载体,构建学校“集体记忆”为目的,南京审计大学成立了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货币博物馆和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货币馆现有古今中外各种货币,票据、有价证券等藏品。中国货币展品有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各种铸币、纸币、五套人民币等。外国货币展品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部分国家的纸币和硬币。审计馆现有:算筹、红木算盘、审计活字墙等精品典藏。以及开设世界审计经纬、审计名人廊、中外审计教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审计文化。同时,博物馆协助校办等部门制作《审计—问道》节目。以对话形式问道各国审计长和审计官员,以期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观看审计知识系列节目,深化对审计文化的认识和记忆,对构建学校“集体记忆”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3.2 成立南京审计大学校史展览馆
  校史展览馆不仅仅是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学校风貌的重要窗口,更是积累和构建学校“集体记忆”的场所。南京审计大学在校史馆展示内容安排和校史材料收集工作方面,展示四方面内容:第一,办学历史方面(学校简介、学校组织沿革、历任领导简介、优秀校友简介、大事记)。第二,成就方面(专业发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第三,展望方面(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校园全景沙盘、校庆录像播放)。第四,实物展示方面(师资队伍、教学类、学生类、对外交流类、荣誉类)[8]。档案人员还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挖掘师生感兴趣内容(比如展示师生的趣闻轶事、苦练勤学的感人故事、外国审计长来校参观访问的趣事等),使得师生在参观中收获更多感动、更多的震撼、更多的难忘等情感体验。
  3.3 开展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档案的修复和搬迁工作
  2002年,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后,学校一直以教学、科研为工作重点,致使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遗留的档案没有得到很好地维护和保管。现今,南京审计学院已经升格为南京审计大学,本着保全历史,让史说话的目的,馆领导决定将原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遗留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并且专门设置了三間房间,还请了原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档案工作人员来帮助复原、修复遗留的材料,这项工作不仅切实保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留档案资料,而且满足了广大师生对档案的查询和利用需求,惠及整个社会。
  4 高校档案馆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中实施的策略
  4.1 以项目制模式推动“集体记忆”专项活动的展開
  项目制一般是指根据单一或多个选题运作的全流程设定任务目标,以项目目标为中心进行流动重构的项目组模式,既有直线职能性组织结构的组织性又有横向联合的灵活性等特点。[9]在高校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档案馆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参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重点,预测重点档案需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南京审计大学三十年校庆、审计干部培训学院建设、2017年本科审核评估,通过前端控制来加强重大项目档案资源的收集,即以高校档案馆馆长或学校领导为负责人,负责整个“集体记忆”项目体系与发展方向的设计和项目组组织工作。其次,根据学校某个“集体记忆”项目所需要的学科与人才资源,在学校挑选专家组成员,形成包括档案馆馆员、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团队。第三,根据项目需要,确定执行方案,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平台,由一个档案馆主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投入到保护与传承“集体记忆”的构建事业中。
  4.2 整合内外资源,构建“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无论是“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都是“数字记忆”。因而,建设“集体记忆”工程的核心是建设“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最终目的是实现“集体记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第一,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发,形成一套高校“集体记忆”工程共同遵守的中文核心元数据标准、资源加工处理标准、关联体系等标准。第二,充实已有的资源库,完善各类主题资源库群及各类资源子库的结构,丰富、扩展信息资源内容。如对高校名人档案、学术科研档案、外事档案等材料的收集。第三,完善“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网站,立足构建学校的“集体记忆”,以教学档案、学生档案和口述历史档案为支撑点,结合讲座、展览、论坛等档案馆服务学校师生形式开展网站的个性化服务。
  4.3 加强高校档案馆之间以及与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
  “集体记忆”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配合。高校档案馆依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应加强高校档案馆之间以及与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沟通与合作。第一,高校档案馆应推动本区域档案馆联盟的形成和建设,推动档案馆联盟合作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形成与完善,在“集体记忆”构建方面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在沟通方式上,完善内部公共检索、馆际互借[10]。第二,在与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方面,高校档案馆应当吸收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已有的建设“集体记忆”的经验,联合专门档案馆、博物馆,通过对原有数据的整合及新数据的制作,建成“集体记忆”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搭建一个元数据交换平台,构建“集体记忆”特色数据库及资源导航,进行资源的合作保存,共同致力于高校“集体记忆”的构建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程程.从档案记忆观视角看档案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2010(5).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薛匡勇.现代档案观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2).
  [4]李颖.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3(1).
  [5]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9(1).
  [6]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S].2008-08-20.
  [7]曹兴华,强飚.基于集体记忆视角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5(1).
  [8]严旭萍.高校校史展示内容学生感兴趣程度调查研究[J].兰台世界,2015(2).
  [9]赵惠.试论项目制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运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
  [10]李成.高校图书馆助力“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兰台世界,2016(1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生对课程在线性、创新性、时代性的需求不断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了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等符合需要的信息系统,对于实现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生课程;应用实践  0引言  信息化浪潮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如何培養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技能型人材,是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项目化 技能化 学徒制”的教学方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职业教育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项目;技能;学徒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4.142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企业早已结束了高盈利的时代。全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倒逼钢铁企业转型。本文以吉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首钢通钢集团为例,探索在去产能的背景下钢铁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  [关键词] 钢铁企业;去产能;首钢通钢集团;成本管理  doi : 10 . 3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济南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工作的前期调研、实现方式的选择、具体借阅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构建了以济南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市图直属分馆、特色分馆、区县图书馆为基础的功能相对完善、资源共享、管理有章可循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关键词]通借通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00  [中图分类号]G258.2
[摘 要] 跨专业综合实习是经管类院校开展实训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合理安排综合实习课程,将具有相关专业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专业知识领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2  [中图分类号] F273;G642.44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管理工具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云平台”“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等先进工具的使用,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管理会计向更深层次变革。本文介绍了“互联网 ”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新变化,以创新创业项目“常来尝趣”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方法为例,阐述创业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新实践,探讨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 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亟须加强,工程项目各环节均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料,特别是造价管理方面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的造价管理理念带来的变革。为了促进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提升造价管理工作的水平,本文对大数据下的工程造价管理予以探讨,提出造价管理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措施方法,使其不断与国际接轨,针对大数据下的公司造价管理工作的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和现实意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传播也更为广泛,信息传播方式更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具有多样性。信息服务质量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正逐渐地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转变,信息服务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方面。文章以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 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空间;服务内
[摘要]笔者基于工作实践及读者利用电子资源过程中反馈的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贵州师范学院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读者;图书馆;电子资源;整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15  [中图分类号]G250.73;G258.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契合视觉停驻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文试图以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为例,分析微课的应用思路,充分发掘微课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以期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关键词] 微课;应用;教学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