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区大课间活动模式以操类 兴趣俱乐部 特色拓展练习为主要活动组织模式。操类一般包括自编韵律操、游戏、现代舞蹈、球类运动、校本特色项目等,通过队形的变换,练习形式的转变、音乐节奏的变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我们在编制足球操及校园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时,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将原来的旧自编操内容换改成新编足球操,还需让它遵循大课间活动和操类运动的基本运动规律,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锻炼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足球操;大课间活动;原则;發展
2015年9月雨花台区成为南京市唯一一个入围的全国试点区。同时,该区雨花台中学、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等12所中小学入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按照要求,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区内小学、初中每周都将开设一节足球课,使用统一教材,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或课外活动。为了更好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我区不少中小学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校园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即足球操 足球兴趣俱乐部 足球特色拓展模式)。新编的足球操作为校园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健康需求出发,以身体素质为主,逐渐提高到兴趣爱好、技能要求、心理需求、社会人际交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要求,是各学校在编排校园足球操及组织大课间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自编足球操必须符合运动学规律的要求
自编足球操整套动作以能全面锻炼身体为原则,选择有不同作用的、锻炼效果好的动作,突出整套动作的功能与特点。内容包括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幅度大小相间,节奏快慢有序,流畅连贯、合理搭配。通常以离心脏较远,运动量较小的上、下肢运动开始,中间是胸部、体侧、体转、腹部运动,随后较剧烈的全身运动或跳跃运动,最后是整理运动。因此在足球韵律操编排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操的节数及时间掌握要合理。
2编制的校园足球操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编排韵律动作
根据各学校学生年龄大小、足球运动水平状况编制韵律操动作。小学生应选择活泼轻快,模范性、时代性强,简单易学的动作。以不同的足球运动代表性动作编成韵律操动作,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运动项目的兴趣,增长了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了解。
3足球操不但要体现其锻炼价值,还要体现其艺术观赏性
编成一套优秀的球类操,就如创造了一件艺术品,它蕴涵了体育的基本动作技术及美育和音乐的特色,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足球操教学中要塑造学生形态美。在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系列的伸展、跳跃、拉伸,使人的躯体在动感中产生美,一种活泼美和动态美;整齐、协调的动作会产生一种整齐美、舒展美。通过这些可以启迪学生塑造人体美的高尚情操。
4编制的足球操应具有适时创新意识和发展空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编制的新编的足球操还得精工细作,真正让中学生感到学习兴趣和锻炼的快感,体现出中学生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编制的足球操应具有持续发展空间和适时的创新练习手段、组织形式等,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新鲜感。学生对一套健身舞蹈及动作造型、队形变化的兴趣只有一个学期,游戏的兴趣只有一个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大课间的练习效果,就需要体育工作者在练习手段、练习内容、组织形式上下功夫,虽然采用比赛、完成任务等手段还很有效,但如果把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在体育课堂上、课余活动中发挥创造力,那么教者省力,学者有兴趣。学生创新一个新动作,如果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会觉得有成就感,然后又去想新动作、新的造型与变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兴趣挖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平等,同学平等,人人献技献策,那些金子般的点子,造就了学生练习起来乐此不疲。
5编制足球操还要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可持续发展性
一套好的大课间活动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其动听的音乐,优美大方的足球动作,吸引人的游戏,不但使人身体得到锻炼,还可以使人思想上健康向上。因此,我们在编排足球操时,不但要考虑动作的规律性和锻炼价值,还要考虑整套操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爱生活、爱学习、爱运动、爱学校、爱祖国,要做到催人向上,积极进取。
雨花台区各中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各学校都在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特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模式。为更好的地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特色与大课间活动模式科学、发展的融合,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实施的原则及作用,才能科学的指导我们在创编、运用和管理时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计与编排足球操,充分运作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学校整体功能,提高做操质量和锻炼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闫海涛.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在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上的发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苏教办体艺【2015】1号.
[3]中国学校体育[M].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4.
[4]许舒翔.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上的发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足球操;大课间活动;原则;發展
2015年9月雨花台区成为南京市唯一一个入围的全国试点区。同时,该区雨花台中学、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等12所中小学入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按照要求,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区内小学、初中每周都将开设一节足球课,使用统一教材,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或课外活动。为了更好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我区不少中小学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校园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即足球操 足球兴趣俱乐部 足球特色拓展模式)。新编的足球操作为校园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健康需求出发,以身体素质为主,逐渐提高到兴趣爱好、技能要求、心理需求、社会人际交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要求,是各学校在编排校园足球操及组织大课间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自编足球操必须符合运动学规律的要求
自编足球操整套动作以能全面锻炼身体为原则,选择有不同作用的、锻炼效果好的动作,突出整套动作的功能与特点。内容包括头颈、上肢、下肢、躯干等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幅度大小相间,节奏快慢有序,流畅连贯、合理搭配。通常以离心脏较远,运动量较小的上、下肢运动开始,中间是胸部、体侧、体转、腹部运动,随后较剧烈的全身运动或跳跃运动,最后是整理运动。因此在足球韵律操编排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操的节数及时间掌握要合理。
2编制的校园足球操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编排韵律动作
根据各学校学生年龄大小、足球运动水平状况编制韵律操动作。小学生应选择活泼轻快,模范性、时代性强,简单易学的动作。以不同的足球运动代表性动作编成韵律操动作,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运动项目的兴趣,增长了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了解。
3足球操不但要体现其锻炼价值,还要体现其艺术观赏性
编成一套优秀的球类操,就如创造了一件艺术品,它蕴涵了体育的基本动作技术及美育和音乐的特色,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足球操教学中要塑造学生形态美。在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系列的伸展、跳跃、拉伸,使人的躯体在动感中产生美,一种活泼美和动态美;整齐、协调的动作会产生一种整齐美、舒展美。通过这些可以启迪学生塑造人体美的高尚情操。
4编制的足球操应具有适时创新意识和发展空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编制的新编的足球操还得精工细作,真正让中学生感到学习兴趣和锻炼的快感,体现出中学生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编制的足球操应具有持续发展空间和适时的创新练习手段、组织形式等,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新鲜感。学生对一套健身舞蹈及动作造型、队形变化的兴趣只有一个学期,游戏的兴趣只有一个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大课间的练习效果,就需要体育工作者在练习手段、练习内容、组织形式上下功夫,虽然采用比赛、完成任务等手段还很有效,但如果把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在体育课堂上、课余活动中发挥创造力,那么教者省力,学者有兴趣。学生创新一个新动作,如果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会觉得有成就感,然后又去想新动作、新的造型与变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兴趣挖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平等,同学平等,人人献技献策,那些金子般的点子,造就了学生练习起来乐此不疲。
5编制足球操还要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可持续发展性
一套好的大课间活动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其动听的音乐,优美大方的足球动作,吸引人的游戏,不但使人身体得到锻炼,还可以使人思想上健康向上。因此,我们在编排足球操时,不但要考虑动作的规律性和锻炼价值,还要考虑整套操所表达的思想意义,爱生活、爱学习、爱运动、爱学校、爱祖国,要做到催人向上,积极进取。
雨花台区各中小学足球大课间活动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各学校都在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特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模式。为更好的地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特色与大课间活动模式科学、发展的融合,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实施的原则及作用,才能科学的指导我们在创编、运用和管理时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计与编排足球操,充分运作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挥学校整体功能,提高做操质量和锻炼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闫海涛.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在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上的发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苏教办体艺【2015】1号.
[3]中国学校体育[M].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4.
[4]许舒翔.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场研讨会上的发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