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汤记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里的夜安静极了,静得那此起彼伏的虫鸣就跟大合唱似的。屋子里,爸爸打字的声音哒哒哒传出来,院子里,火炉上的汤锅咕嘟咕嘟唱着歌。
  我蹲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陶把木柴放进炉膛,一根一根,摆放艺术品一样。红红的炉火映着那满是皱纹的脸,他眼中的虔诚像那煮沸的汤即将满溢出来。
  真香哪,那汤里,有我们白天去森林里采的野菌菇,捡的山栗子,还有肥瘦相间的珍珠肉丸子……热气氤氲中,我忍不住低声问:“陶爷爷,真的会来吗?”
  “嘘!”老陶竖起手指,又用更低的耳语说,“可不能让它们听到,它们骄傲得很哪,要是知道你怀疑,它们就真不来了,以前,也不是每次都来的……”
  我连忙捂着嘴点头,“那陶爷爷看到过吗?”
  “我不知道,”老陶似乎陷入了遥远的回忆中,“只有一次,还是六十多年前,那时我七八岁,好像看到过穿绿色衣服的小人族……他们在土窑前面喝着汤,唱歌跳舞……但我爷爷说我在做梦,因为他那天就守在窑口,什么都没看到。”
  “那就真是做梦了?”
  “也不一定,”老陶眼睛微眯,“也有传说,有缘分的小孩子会看到,因为小人族喜欢小孩子。当时我爷爷烧的那炉陶器,窑变特别好……”
  “那就不是做梦了?”我兴奋低语。要是我也能看到就好了。
  我抬头环视四周,透过篱笆柴门,远处偶尔闪过几点亮光,也许是萤火虫,也许是谁家的灯,也许是夜行人点烟的火,也许是路过的手电筒……更有可能,是那些小人们被汤的香气吸引过来,藏在不远处窥视呢?
  这是烧窑前夜的“窑神汤”。在碗陶村,烧窑点火前,要炖一锅汤放在窑门口一夜,祭拜窑神。至于窑神是谁,为什么要供奉热汤,陶爷爷也说不上来,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
  话说,我假期跟着爸爸“走南闯北”,也知道不少的风俗,就说祭拜窑神吧,有的是历史或神话传说人物,有的是山神土神,大多有名有姓。比如有供奉太上老君的,因为他炼丹,是炉神。有供奉火神祝融的,因为烧窑要掌握火候。有供奉雷公的,因为祈愿天气晴好。有供奉神农氏和大舜的,据说“神农耕而作陶”“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还有的供奉著名的民间工匠。更有供奉白居易和鲁班的,虽然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
  这些祭拜都有一个仪式,要奉贡品,唱大戏,开花会,无一不是热热闹闹的。我就曾在河南的古镇看到过,工匠们供奉司土之神和金火圣母,窑神庙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但是,连爸爸都说,还从没见过像碗陶村这样奇特安静的祭拜呢。
  “碗陶村的窑神是森林小人族的一个族群,会在无人看守的土窑前成群结队地出现。它们喜欢热乎乎的丸子汤,要选择顺应四时节气的食物来炖煮,肉丸子要捻成绿豆粒大小……要是谁家丸子汤合它们的心意,就会烧出一炉好陶器。
  “他们也不是每次都显灵,如果谁家的丸子太大,让它们噎到;谁家的炉火半夜灭了,让汤凉掉;谁家用了不新鲜的食材,谁家放好汤后又躲在暗处偷看……那它们多半是不会来的……”
  老陶嘬一口旱烟,跟我们讲起碗陶村的窑神,他的目光似乎穿过院墙,看到了遥远森林里的神明一样。
  “所以,只要用了心好好炖这一锅汤,它们就会来的。”
  我听得着了迷,碗陶村的一切都让我着迷。小溪边掀石头摸青蟹,和村里小伙伴甩鞭子放羊,灌木丛中寻鸟雀窝,爬树摘果子,田间地头摘一种叫“焉有”的紫色浆果……就连躺在草地上,仰望树叶间闪烁的蓝天与阳光都让我目眩神迷。
  我跟着拍摄纪录片的爸爸,来到这个大山深处名叫碗陶村的小村庄,借住在老陶家里已经好几天了。七十多岁的老陶,是这个村里仅剩的烧陶人,也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柴烧师傅。我和爸爸来得巧,赶上了老陶的最后一炉窑。要是再晚些日子,老陶就要到县城儿子家养老去了。
  香气更浓郁了,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
  “火候到了!”老陶笑眯眯地拿出三个碗,盛出三碗汤,“喊你爸爸出来喝汤吧!”
  “不是要供奉窑神吗?我们也可以喝?”我舔着嘴唇咽下口水。
  “就是要和窑神喝同一锅汤,留下的半锅要连同炉子一起搬到窑口,第二天清早再搬回来。”
  “这是我喝过的最鲜美的汤,没有之一。”爸爸闻着香味出来,仰起脖子舔掉碗边最后一滴汤。
  我足足喝了三碗,撑得一句话都不想说。老陶家的大黑狗“大黑”蹲在我的脚边,神情热切地盯着我们的碗。老陶舀了半碗汤,给大黑泡馒头,大黑吧唧吧唧吞得比谁都香。
  山里的夜晚没什么娱乐,老陶送汤回来,我们就早早睡了。
  夜色渐渐深了,远处传来一两声猫头鹰的叫声。迷迷糊糊中,我被一阵尿意憋醒,一定是晚上喝了三碗汤的缘故。我挣扎了许久,终于半闭着眼睛摸到院子里解决了尿急。
  一阵夜风吹来,我打了个哆嗦,略微清醒。耳边,有似有似无的歌声缥缥缈缈传来……
  天边有一轮硕大的团团的月,深蓝的夜空里,竟然有流云清晰可见,来这里好几天,我还是头一次在半夜醒来,看着这样的夜空。
  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并不害怕,可能因为屋里还有老陶的呼噜声,有蒙头大睡的爸爸,还有墙根处警醒的大黑,正竖着耳朵歪頭看着我,似乎好奇我为什么半夜不睡,这几天,我和大黑已经成了好朋友。
  “来吧,歇歇脚……来喝口汤……暖和了吗?暖和了……”歌声还在细细飘着,我有点分不清是我听到的,还是脑海里回荡的。因为,晚上喝汤的时候,老陶也给我哼唱过这样一首《汤歌》。
  我凝神谛听,夜风中真的有歌声传来,我不自觉地循着歌声往外走。大黑抖抖身子跟上了我。
  是从土窑那边传来的,越来越近,歌声越来越清晰。
  “咕嘟咕嘟……
  蘑菇丸子汤不再吐出泡泡
  红泥小火炉已半封炉门
  屋子里,主人和狗都已熟睡   炉子里,微红的炭火
  却整夜不灭
  有一些温暖的气息
  和诱人的香味
  在夜色中远远飘出去
  等待那些看不见的美丽生灵
  (就是我们,可爱的森林小人族)
  前来取暖
  来吧,来歇歇脚
  (好啊,来歇歇脚)
  来吧,来喝口汤
  (好鲜美的丸子汤)
  来吧,来烤个火
  (最喜欢的就是炉火呀)
  暖和了吗
  (暖和啦)
  ……”
  那是——老陶说的窑神?是一群来喝汤的小人族?穿着闪光绿羽衣的小精灵?
  “嗨呀——嗨哟——”一群小人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将锅盖挪开,另一群小人从各自背包里拿出银色的桌布铺到炉边草地上,摆好小小的陶制碗碟、用又细又长的长柄勺子从铁锅里舀汤。
  一个小人站不稳,差点滑到汤锅里。它大喊:“力气不够,再唱起来吧!”
  又有小人高声附和:“就唱一首《梦歌》吧!”
  一群疑似合唱团的小人再次开嗓:
  “听说那星空
  是众多灵魂保留的火种
  也许是真的吧
  于是,有一些传说和歌声
  就飘荡在空中
  像一丝轻风
  像一缕薄雾
  像一阵急雨
  捕猎人张开网
  网住一个一个
  故事
  在夜晚放出去的
  是梦
  在白天放出去的
  是白日梦……”
  这是自带合唱团来喝汤的小人族?就是它们,会保佑烧窑旗开得胜吗?那歌声和眼前的一切让我呆住了。大黑却咬着我的裤腿,将我往后拉。
  “大黑,别闹!别让它们发现我们偷看……”我出声安抚,却猛然反应过来——偷看?我偷看了小人族!
  老陶怎么说的?“谁家放好汤后又躲在暗处偷看……就不会得到窑神的庇佑……”
  我的心情从喜悦变成忐忑不安,大黑却在此时“汪”了一声。我连忙捂住它的嘴,急急看向窑口。
  消失了,所有的一切消失了。没有歌声,没有羽衣小人,地上也没有餐布,没有碗碟。
  我不记得后来是怎么回到床上的,第二天醒来,我头疼欲裂,爸爸指着我眼睛惊讶道:“昨晚睡得不好?怎么成了熊猫眼?是不是做了噩梦?”
  做梦?是的,一定是做梦,昨晚我没有偷看小人们喝汤,一定是在梦里看见的。我稍稍松了口气。却在穿鞋的时候,发现我的拖鞋洞洞里别住了一片青草叶子。
  我临睡前洗过的拖鞋,我确定上面没有什么草叶子,那我——我没有做梦,昨晚我真的跟着小人族的歌声去了土窑。
  怎么办?
  “快起来,今天要点火了,老陶选定的时辰快到了。”爸爸催我,“怎么哭丧个脸?这几天拍素材,没空带你玩,等窑烧起来,咱就到处玩玩。”
  我强打精神,心里不断安慰自己,也许那传说不一定准呢,还没烧呢,谁说成品就一定不好?再说它们已经把汤喝了,老陶煮的汤那么好,它们不会喝过就不认了吧?就算窑神不保佑,老陶烧窑几十年,一定也会烧得很好的,一定好的……吧?
  磨磨蹭蹭到了窑口,村里已经不少人聚在这里了。红松木已经在窑边整齐摆好,有一个和老陶差不多年岁的老人在唱烧窑歌。
  烧窑歌,说是歌谣,还不如说是吆喝,拖着长调的吆喝,要知道,我听过不少的吆喝,在乡下农村的春天,辗转于村子间卖小鸡小鸭的小贩,会将一句“卖小鸡喽——好小鸡喽——”吆喝得婉转悠长。这一曲“烧窑歌”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土好柴呦——好窑好神呦——开窑有喜呦——”在这长长的反复的调子中,老陶封窑了。
  熊熊的火烧起来了。
  我心神不定,迟迟不敢靠近老陶。要不要告诉他偷看的事呢?
  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这是村里最后一炉窑了,神情不无惋惜。以前的碗陶村,几十户人家,家家有窑口,方圆几百里,谁家生活能离了碗陶村的陶器?可是如今,村里的青壮年都打工去了,很多人家搬了家。留下的老年人也渐渐做不动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喜欢用塑料和玻璃制品,又轻便又漂亮又便宜,这费了无数手工、时间、木柴的陶器,哪里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自然落灰釉……金木水火土的艺术……浑然天成……无法预测的美……”我听见爸爸激动的辩驳声夹杂在里面,他在为这即将无人传承的老手艺扼腕叹息。
  我挪到老陶身边,他不停地往火膛里添柴,红松木的火焰柔长、温顺,在火膛里热烈舞蹈。我盯着那火焰,话在嘴边滚了无数遍,就是吐不出口。
  “烤着热吧?站远点看,孩子。”
  “不热,陶爷爷,昨晚……”我递过一块松木,嗫嚅着。
  “昨晚的汤就剩了汤底,一定是窑神喝掉了,它们会保佑这一炉的。”老陶话里的喜悦藏也藏不住。
  我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投柴、观测火势、控制温度……三天三夜,除了实在困倦,找了村里的杨爷爷、孙爷爷帮忙看了几回之外,老陶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烧窑上。这样的少眠少休,我和爸爸都看得惊心。七十多岁的身体怎么受得了?
  “习惯了,我撑得住。再说这是我最后一炉,我得燒好啊!”老陶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复杂,有不舍,也有豁达之下的无奈。
  停止投柴的那天,老陶用湿软的泥土将窑封好,接下来就是等待炉火冷却的时间了。
  这几天,爸爸跟拍老陶烧窑,完全忘记他要陪我玩的承诺。我跟着村里的小伙伴到处跑,几乎晒成一个黑猴子。
  乐不思蜀的时候,我也会想起那次“偷看”,心里惴惴不安。这种不安从封窑的那天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我不再跟着小伙伴们到处疯跑。在等待的几天里,我和爸爸跟着老陶,无数次听到窑内传来陶器冷却时窸窸窣窣的声响,甚至是陶器因破裂而掉到地上的咣当声,每次那细微的声响传来,我的心头就随之一跳。   我盼着开窑的那一刻赶紧到来,好结束这种紧张与折磨;又希望那一刻晚一点来临,因为我怕那晚的“偷看”真的得罪了窑神,让老陶最后的作品留下败笔,让爸爸最后的拍摄成了泡影。
  开窑的头天晚上,我和大黑月下散步,经过土窑的时候,我似乎听到几句细细的低语在虫鸣中传来。
  “没有后悔过吗?”
  “嗯,就当报答那些热乎乎的汤吧……”
  “那孩子也是无意的……”
  “可是变成灰烬……”
  “……土里来……总归要回到土里去……”
  “如果……再不会有那么好喝的汤了……”
  谁在说话?我停下脚步细听,周围只有唧唧虫鸣。我大着胆子一步一步挪近土窑,问了一句:“谁在那里?”
  没有应答,月光亮堂堂,地上一片银霜,只有被吵醒的鸟儿扑棱着翅膀飞过枝头。
  我似乎听到了——汤?我在脑子里反复组织那些零散的话,难道是那些绿羽衣小人,它们没有怪我!巨大的喜悦冲击了我,几天来累积的不安烟消云散,我心脏怦怦直跳,拔腿就往院子里跑。
  砰地推開木门,我气喘吁吁闯进去,差点被迎面倒洗脚水的老陶浇个一头一脸。
  “被狗追了?”爸爸开玩笑。
  “它们不怪我……我听到了……明天开窑一定有好运气!”我颠三倒四地说。
  爸爸只听进去最后一句:“那还用说,一定有好窑变!”
  老陶似乎没听到关于小人的话,笑说:“就看明天了。”
  终于开窑了。陶器一件件拿出,谁也不知道下一件是什么样子。老陶很淡定,因为这不过是他几十年烧窑生涯中的普通一炉。我和爸爸又紧张又期待。
  所有的陶器摆出来了,大多数带着灰色或棕褐色的火烧火燎的痕迹,陶面上颗粒感十足,有的地方平滑,有的地方粗糙,像蒙着一层流淌的灰烬似的,闪着幽幽的光泽。更让人惊异的是,还有金色、银色的陶器,有一个陶烟囱,竟像抹上了绚烂晚霞。老陶呆呆地站着,好像这是他第一次烧窑。
  “烟囱栖霞,秋日田野……有一只就是上天保佑了,这么好的窑变竟然有十几只!奇迹啊……”爸爸语无伦次,最后失去了言语,他捧着一只金色陶碗,对着阳光旋转观看,恨不能眼睛都要长出手来抚摸它。
  “烧窑几十年,这是我烧过的最好看的一炉。”老陶喃喃地说。
  我长舒一口气,卸下了一块大石。尽管破碎了不少,但显然,幸存的这些就已经把我们迷住了。我无法形容这些陶器的玄妙,它们并不精致秀美,但那些自然生成的图案,那些随意流淌的光泽,是土里的矿物质与柴里的火相遇后的碰撞,像炫彩的朝阳,像闪电与星光,像沉默的孔雀蓝宝石,像暗夜闪烁的金与银……
  是那些小人们施的魔法吗?
  我拿起一只陶罐,对着太阳慢慢旋转,那罐子的颜色于是变幻流转,就像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大地,棕色土地上还有玉米枯萎的秸秆,那自然流动的灰烬,好似山川河流,那火痕和烙印,又像夕阳下的云卷云舒。
  一件柴烧,一个世界。质朴、浑厚、古拙、优雅……爸爸说过的那些关于柴烧的形容词,原来只是耳边的一些词,现在落到实处了。
  我们离开碗陶村的前夜,老陶打了村里人家自酿的酒,与爸爸大醉一场。爸爸高兴得哭了,陶爷爷却伤心得哭了。
  老陶送了我们几只陶碗。我们回程的路上,爸爸不时地把几只碗拿出来把玩。他根本不记得喝醉后的事。老陶醉酒后大哭的样子却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耳边始终有几句话在响:
  “儿孙们有自己想做的事,不愿留在大山里,这家传的手艺,要断在我手里了。”是老陶醉后边哭边说的话。
  “变成灰烬……就当报答那些热乎乎的汤吧……”是窑神小人族的低语。
  “我喜欢玩泥巴,等我长大了,也像陶爷爷那样,烧出好看的陶器……”村里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似乎这样说过。
  头一次在旅行后有了复杂的心事——类似沉重、怅惘、希望、期待夹杂的情绪堵成一团,沉甸甸地压在我心里。
  老陶的手艺真的就那样断了吗?
  以后,还能有人烧出那样美的陶器吗?
  还能在那样的夜晚慢慢炖出一锅汤吗?
  我打开车窗,窗外的树木飞驰闪过,风把一些声音送到我的耳边,似乎隐约有小人族那缥缈的歌声——
  来吧,来歇歇脚
  (好啊,来歇歇脚)
  来吧,来喝口汤
  (好鲜美的丸子汤)
  来吧,来烤个火
  (最喜欢的就是炉火呀)
  暖和了吗
  (暖和啦)
  ……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解决取向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用于新班级的建设,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活动,从团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来提升新班集体的学生的自信水平。经过两年持续不断的实践,前测和后测数据表明班里学生的自信水平显著提升。学生的自评成绩、学生对班里其他同学的评价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焦点解决取向具有可操作性且积极正向,值得推广。  〔关键词〕焦点解决
〔关键词〕电视媒体;儿童行为;亲社会;心理实验  一、引言  一提起电视节目,孩子们总能滔滔不绝,机器猫、百变小樱、白雪公主、柯南、孙悟空,这些动画节目中的主人公以其生动有趣,勇敢善良的性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当播放动画节目时,孩子们一定会准时地守在电视机前面,生怕漏了一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主要的消遣娱乐工具。儿童随之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就像一扇
学习是幸福的  1935年,胡福明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长安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胡福明失学过几次。失学在家的时候,他就帮父亲种田。只有等到空闲时,他才能抱着弟弟跑到学校,站在墙外听老师讲课。父亲决定,家里就算卖粮食挨饿,也一定要供胡福明读书。  1952年,17岁的胡福明考上了无锡师范学校的春季班。“教室里有电灯,晚上能在灯光下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在学校里,胡福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展和加强中学生学习指导方面的研究也早已开始,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不少初中学生还是深深地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那么,初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严重程度终究如何?他们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薄弱环节又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城镇市属初级中学八年级的670名学生(收回有效卷
冬天的一个下午,老付望着远处山顶上的皑皑白雪,随口吟了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回到客廳,老付拿起手机,看到堂兄又在微信上向他讨红包。以前堂兄春风得意,跟老付说话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情。几年前,堂兄突患脑梗瘫痪在床,如今还靠老母亲侍候。毕竟血浓于水,老付没少接济堂兄,但现在堂兄整天在微信上讨红包,让老付感觉很不是滋味。  想着想着,情绪不觉低沉起来。我发现这雪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
摘要:采用访谈法,对台州市天台、仙居,椒江、温岭等县市共28名1~3年教龄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总结他们的成长经验,探讨新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科学策略。结果发现,处于学徒期和成长期的新教师的职业成长影响因素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其信念、习惯,更主要的是在观摩课和公开课的实践中成长,在不断地反思中升华,其中信念是起方向和支持作用。依靠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不断积累,在公开课的“磨”和强度作用下实现教学
【编者按】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中学坚持“以德立校、素质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自1999年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高中分别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目前已做到全体教师员工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魏善庄中学的老师们注意在细微处“做文章”,从教育教学的点滴中积累“教育的智慧”…… 
到基层调研,有一些干部暮气沉沉、愁眉不展。他们掰着手指,数来数去的都是难题:上项目难、转型升级难、环境治理难、征地难、拆迁难、筹资难、扶贫难……一句话:干什么都难。因为被困难问题绊住,他们伸展不开手脚,终日碌碌无为。  但有一些干部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他们被群众称为“有办法的干部”。比如,信访问题被称为“老大难”。但是,一位在当地化解信访难题颇有成绩的基层优秀干部却深有感触地说,信访问题绝大多数有
关键词:自我;自信    【活动背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自我意识的确立成为发展的一个主轴影响到其他各个方面。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形成自信的心理品质是其他发展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并且作为一种持续的发展动力参与各个发展的阶段。本活动力求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信的价值以及学会培养自信的方法,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我潜能,有效实现良好的素质提升起重要作用。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