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只是一门语言,更应该是一门爱的艺术,因为它时时陶冶着孩子的心灵,滋润着孩子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育人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使用教学中的“调味剂”。
留出3分钟,给孩子展示机会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让学生苦学、疲学。在与每届学生交流语文学习方法和要求时,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承诺:不拖课,少做作业。拖课的危害不言自明,而语文作业不在多,在于巧妙,少做精做,提高效率。
近几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周末“分层”作业制。所谓“分层”,不是按照语文成绩分,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实行了这样的策略: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根据每天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学生个体能力情况分优差,一个星期达优5次,就可免做B项作业,选作A项作业。如果未达目标,就须做A B的作业。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周末效应。让学生养成在校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巩固好当天的知识,渐渐地,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语文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除了书写练习,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摘抄来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摘抄可以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但是长期的重复摘抄,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多读少做”才能真正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做了删减,把纯粹的摘抄和写作融合起来,变成摘抄创作型阅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每次只摘抄一句或者一段,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取舍,然后就摘抄的语段进行创作,可以仿作,也可以自创。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摘抄,并且学生有选择的自由,逐渐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作业的形式要求,最后的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刚开始,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一周最少批改两次,最好是面批,可以及时把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问题跟其交流。第二,适时展示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借鉴。例如,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做了一首词《破阵子·悟空》:“东胜水帘福地,石猴天降为王。渡海求仙为永存,偶遇菩提学道法,上天遁地易。闯龙宫披金甲,下阎罗勾生死。众人欲除我后快,我自逍遥与天抗,一棍扫天下。”展示完后,学生惊叹不已,有摩拳擦掌之感。第三,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坚持,除了考试,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挑选自己写的精彩的创作上讲台演讲。形式可以多样,纯口述、投影或者PPT展示,时间为1至3分钟,精彩的给予“优”的奖励。
曾有一个学生在介绍史铁生时用了一首藏头诗:“史上苦难出人才,铁骨铮铮自能耐。生于平凡成于爱,静观洪流滚滚来。”舍得每节课3分钟,给孩子们一个舞台,作一个示范,让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让他们由纯粹的“摘——赏”变成“阅读——创作”。语文,搞题海战是没有用的,需要学生每天潜移默化地自我巩固,才能提高语文底蕴。
因材施教,善于鼓励
曾任教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很聪明,但是没有良好学习的习惯,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多少次严厉的批评,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规劝,都无济于事。笔者非常纠结:不闻不问,非师之道。有学生说,他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孩子,而且偷偷喜欢班上的一名女孩。根据这些特殊情况,笔者决定改变策略:在课堂上,巧妙地抓住一些机会表扬他,满足他的自尊心,减少他对语文的排斥心;课后,抓住机会跟他谈心,激励他进取。最后在初三冲刺阶段,第一次模考,他的目标是90分,他达到了;第二次,他的目标是100分,他达到了;中考,他的目标是110分,他也达到了。这一切不是教科书达到的,是他心中的种子发芽了,慢慢茁壮成长而达到的。
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只是死学语文知识,那么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活”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用教师的爱激活每个学生内心的种子,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那么他一定会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不过法一则固旧,则不变通,需要多法,因材施教才行。
在批评中加入爱和尊重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学生永远不可能是人工草坪,都齐刷刷的高,肯定是参差不齐的。但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存在的,那就是——人的尊严。每个人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何况是正处于蓬勃生长期的学生?
有一年已毕业的学生聚会,谈笑间师生氛围很温馨融洽,仿佛又回到了匆匆那年。那天,一位考上苏州大学的男生笑着说:“老师,初中的课程我都不记得了,但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上课,你让我们辨别‘窑’和‘窖’,当时我组了‘逛窑子’这个词语,被你训斥了。”他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解和遗憾,自嘲着说。这样的细节早已忘记,只记得那个男生很调皮,但很聪明。教师源于爱,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嗔怒,只是这份爱中少了一份调味——尊重。
所以,爱需要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严厉的批评,教育的大爱需要教师多情地去表达,但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否则再回首已惘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留出3分钟,给孩子展示机会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让学生苦学、疲学。在与每届学生交流语文学习方法和要求时,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承诺:不拖课,少做作业。拖课的危害不言自明,而语文作业不在多,在于巧妙,少做精做,提高效率。
近几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采用周末“分层”作业制。所谓“分层”,不是按照语文成绩分,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实行了这样的策略: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根据每天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学生个体能力情况分优差,一个星期达优5次,就可免做B项作业,选作A项作业。如果未达目标,就须做A B的作业。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周末效应。让学生养成在校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巩固好当天的知识,渐渐地,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语文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除了书写练习,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摘抄来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摘抄可以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但是长期的重复摘抄,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多读少做”才能真正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做了删减,把纯粹的摘抄和写作融合起来,变成摘抄创作型阅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每次只摘抄一句或者一段,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取舍,然后就摘抄的语段进行创作,可以仿作,也可以自创。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摘抄,并且学生有选择的自由,逐渐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然,如果只是作为作业的形式要求,最后的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刚开始,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一周最少批改两次,最好是面批,可以及时把教师的想法和学生的问题跟其交流。第二,适时展示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借鉴。例如,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做了一首词《破阵子·悟空》:“东胜水帘福地,石猴天降为王。渡海求仙为永存,偶遇菩提学道法,上天遁地易。闯龙宫披金甲,下阎罗勾生死。众人欲除我后快,我自逍遥与天抗,一棍扫天下。”展示完后,学生惊叹不已,有摩拳擦掌之感。第三,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坚持,除了考试,每节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挑选自己写的精彩的创作上讲台演讲。形式可以多样,纯口述、投影或者PPT展示,时间为1至3分钟,精彩的给予“优”的奖励。
曾有一个学生在介绍史铁生时用了一首藏头诗:“史上苦难出人才,铁骨铮铮自能耐。生于平凡成于爱,静观洪流滚滚来。”舍得每节课3分钟,给孩子们一个舞台,作一个示范,让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让他们由纯粹的“摘——赏”变成“阅读——创作”。语文,搞题海战是没有用的,需要学生每天潜移默化地自我巩固,才能提高语文底蕴。
因材施教,善于鼓励
曾任教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很聪明,但是没有良好学习的习惯,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多少次严厉的批评,多少次苦口婆心的规劝,都无济于事。笔者非常纠结:不闻不问,非师之道。有学生说,他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孩子,而且偷偷喜欢班上的一名女孩。根据这些特殊情况,笔者决定改变策略:在课堂上,巧妙地抓住一些机会表扬他,满足他的自尊心,减少他对语文的排斥心;课后,抓住机会跟他谈心,激励他进取。最后在初三冲刺阶段,第一次模考,他的目标是90分,他达到了;第二次,他的目标是100分,他达到了;中考,他的目标是110分,他也达到了。这一切不是教科书达到的,是他心中的种子发芽了,慢慢茁壮成长而达到的。
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只是死学语文知识,那么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活”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用教师的爱激活每个学生内心的种子,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那么他一定会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不过法一则固旧,则不变通,需要多法,因材施教才行。
在批评中加入爱和尊重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学生永远不可能是人工草坪,都齐刷刷的高,肯定是参差不齐的。但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存在的,那就是——人的尊严。每个人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何况是正处于蓬勃生长期的学生?
有一年已毕业的学生聚会,谈笑间师生氛围很温馨融洽,仿佛又回到了匆匆那年。那天,一位考上苏州大学的男生笑着说:“老师,初中的课程我都不记得了,但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上课,你让我们辨别‘窑’和‘窖’,当时我组了‘逛窑子’这个词语,被你训斥了。”他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解和遗憾,自嘲着说。这样的细节早已忘记,只记得那个男生很调皮,但很聪明。教师源于爱,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嗔怒,只是这份爱中少了一份调味——尊重。
所以,爱需要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尤其是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严厉的批评,教育的大爱需要教师多情地去表达,但需要以尊重为前提,否则再回首已惘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