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朝代有年号,功臣有封号,连小人物也有绰号。那么,何谓谥号?谥号又是给谁的呢?
谥号就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这样,我们就把古人和谥号联系在了一起。像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如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欧阳修文集的名著《欧阳文忠公文集》,范仲淹的《范文正公文集》,其中忠毅、文忠、文正就分别是左光斗、欧阳修、范仲淹的谥号。
了解古人与其谥号的相关知识,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是有裨益的。
谥号,自西周初年产生,秦代废止,汉代恢复,到了唐宋时达到鼎盛,到清王朝灭亡而被废止。
一般来说,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在祭天仪式上由朝廷大臣宣布;后妃的谥号也由朝廷礼官议定,在宗庙赐谥;朝廷官员的谥号,由礼官拟出,报经皇帝批准,再由有关官员在悼念死者的丧礼上宣布。历朝官员得谥者居多,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获谥,汉朝规定列侯死后方可得谥,唐朝规定三品官员才可得谥。低于这个标准但如果建立特殊功勋或为皇帝赏识的也可破格得谥。
谥号一般常用一些固定的字来命名,这些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就其内容和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①褒扬类,如果死者生前为善,廉政或建有功勋,就给予昭、恭、敬、庄、烈、明、德、懿、穆、景、肃、宜、忠、文、武等美谥,如秦昭王、汉景帝、欧阳文忠等。②哀怜类,如果死者有不幸,或刚即位不久就夭折或志向未申的,就给予哀、慰、怀、殇、伤、悼等平谥,如楚怀王、汉哀帝等。③贬斥类,如果死者生前的行为丑恶,有悖礼义,就给予暴、炀、昏、厉、幽等恶谥,如周厉王、周幽王、隋炀帝等。
谥号的内涵非常丰富。像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行义悦民曰景,柔质慈民曰惠,聪明睿智曰献,布纲治纪曰平,温柔好乐曰康,慈怀短折曰怀,恭仁短折曰哀,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赵孝成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公(岳飞)。
正常情况下,谥号是一个盖棺的定论,是一个人功过是非的概括。通过一个人的谥号,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对我们的文言阅读很有帮助。
谥号就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这样,我们就把古人和谥号联系在了一起。像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如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欧阳修文集的名著《欧阳文忠公文集》,范仲淹的《范文正公文集》,其中忠毅、文忠、文正就分别是左光斗、欧阳修、范仲淹的谥号。
了解古人与其谥号的相关知识,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是有裨益的。
谥号,自西周初年产生,秦代废止,汉代恢复,到了唐宋时达到鼎盛,到清王朝灭亡而被废止。
一般来说,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在祭天仪式上由朝廷大臣宣布;后妃的谥号也由朝廷礼官议定,在宗庙赐谥;朝廷官员的谥号,由礼官拟出,报经皇帝批准,再由有关官员在悼念死者的丧礼上宣布。历朝官员得谥者居多,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获谥,汉朝规定列侯死后方可得谥,唐朝规定三品官员才可得谥。低于这个标准但如果建立特殊功勋或为皇帝赏识的也可破格得谥。
谥号一般常用一些固定的字来命名,这些字具有特殊的含义,就其内容和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①褒扬类,如果死者生前为善,廉政或建有功勋,就给予昭、恭、敬、庄、烈、明、德、懿、穆、景、肃、宜、忠、文、武等美谥,如秦昭王、汉景帝、欧阳文忠等。②哀怜类,如果死者有不幸,或刚即位不久就夭折或志向未申的,就给予哀、慰、怀、殇、伤、悼等平谥,如楚怀王、汉哀帝等。③贬斥类,如果死者生前的行为丑恶,有悖礼义,就给予暴、炀、昏、厉、幽等恶谥,如周厉王、周幽王、隋炀帝等。
谥号的内涵非常丰富。像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行义悦民曰景,柔质慈民曰惠,聪明睿智曰献,布纲治纪曰平,温柔好乐曰康,慈怀短折曰怀,恭仁短折曰哀,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赵孝成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公(岳飞)。
正常情况下,谥号是一个盖棺的定论,是一个人功过是非的概括。通过一个人的谥号,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对我们的文言阅读很有帮助。